书城文学中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1961000000021

第21章 德国作家(11)

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背景的小说,玛卡·麦本人曾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中的文献中写下自己的故事。这一本记载玛卡·麦故事的小册子被寄到德国一家出版社,辗转到了培斯乐的手中。培斯尔访问了玛卡·麦,只是玛卡本人对于当年的往事只记得一些片段,毕竟那时她只是个7岁的孩子。培斯乐以这些片段的情节为蓝本写出这本震撼人心、超越国界的小说。

瓦尔拉夫

瓦尔拉夫,1942年生于科隆附近的布尔沙伊德一个工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在科隆当书店学徒。最初创作抒情诗在报刊上发表。瓦尔拉夫原为工人文学团体“六一社”成员,后与艾里长·隆格等人成立了“七零社”后称“劳工界文学社”。

1964~1965年,瓦尔拉夫到几家大企业当工人,深入地了解工厂生产状况,对人们互相疏远、备受奴役的根源作了探索,写出了第一批报告文学作品,收成一集名为《我们需要你》(1966)。他一再化名进入收容所、疯人院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违反人性、违反自由、剥削压迫的种种具体事实,出版了《十三篇不受欢迎的报道》(1969)和8篇《新报道》(1972),因而成为知名的报告文学作家。

1973年瓦尔拉夫和贝恩特·恩格尔曼合作写成《你们在上面的——我们在下面的》,揭露了豪富的生财之道等内幕,出版后成为畅销书。1974年还到希腊参加反对军事独裁政权的斗争,遭到逮捕,直至军政府倒台方才出狱。作者在《我们的***在邻国》(1975年与斯波合作)一书中记录了这段经历。

1977年瓦尔拉夫化名汉斯·艾赛进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图片报》的一个地方新闻编辑部工作3个月,对报馆内情作了深入了解并写成《头条标题》(1977)一书发表后,引起轰动。

威廉·歌纳齐诺

威廉·歌纳齐诺,1943年生于曼海姆,中学毕业后成为自由记者,后在不同的报社和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1971年起成为自由作家,1980~1986年为《书签》杂志的出版人之一。

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三个家——一眼看上去是个清清楚楚,简简单单的局面,这就是毕希纳奖得主威廉·歌纳齐诺最新的长篇小说里那位没有冠以姓名的男主角所处的状态。表层上的秩序井然,然而透过交织一起的情感网络很快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一堆问题:小说中52岁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位演讲专家,他的职业就是宣扬文明社会已进入末日阶段,他同时爱着两个女人,面对着自己日渐短促的生命,他与两个女人生活在三个家里——桑德拉的、尤迪特的和他自己的。他经常住在桑德拉家,其次住在尤迪特家,很少住在自己那儿,当然这两个女人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第一人称叙述者虽然多年来一直保持与两个女人的情感关系,和其中的一个已经有20多年,并且从没有改变这一状况的想法,他甚至这样说道:“我非常推荐长期保持与两个女人的爱情关系。它犹如世界上美妙的双重锚。我经常将这样的爱与孩子对父母的爱加以比较,从来没有谁要求我们只许爱母亲或者只许爱父亲吧。”

他爱着43岁的桑德拉,桑德拉是一家卫生设备工厂老板的女秘书,在工作上她的组织能力很强,生活中具有脚踏实地的气质,能体贴关爱他人,在性方面也使人非常满意。另一位他爱的女人是51岁的尤迪特,她未能如愿以偿地成为钢琴演奏家,靠教人弹钢琴和辅导功课维持生活,她“献身于艺术、思想和内省”。他爱桑德拉是因为她是一位富有创造和务实精神的“爱情制造家”。对于尤迪特的爱是因为她的“可靠性”,这是他在与其他人交往中痛苦地感到缺少的东西。他在尤迪特面前从不需要充当知识分子,不需要总是阐述最新的、令人目瞪口呆的对于普鲁斯特或是福楼拜的见解并摆出可以将相关研究资料信手拈来的样子。

这个有别于常规的“三角恋”的三方鼎立局面在他看来可以永久持续下去,要不是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日益频繁出现的老年症状,如静脉曲张、小腿肚痉挛以及右眼皮神经质跳动,最明显的还是对性爱能力锐减的恐慌,他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意识的:“有一个人我得和他清算清算了,这个人就是我自己。有种感觉折磨着我,那就是我一下子变老了,而且必须将我的生活——其实就是我的情感生活弄清楚。”

叙述者的这种认识显然就等于他必须舍弃两位伴侣中的一位,最令他感到恐怖的是他眼前总要出现这样一个镜头:当他躺在病榻上,他同样爱着的两个不知情的女人不期而遇。然而到底让哪一个他爱着的女人留在身边,哪一个必须放弃呢?这是一个异常苦恼好像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整个炎热的夏季这个问题反反复复折腾着他,唯一几天所谓的“冲突假期”还是在两个女人前后不约而同地去了外地走访亲戚的那几天。

一方面面临着对生活作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另一方面害怕“对生活秩序的愿望同时也将摧毁当前的和所有未来的秩序”,这种恐惧感和面临的抉择纠结在一起,使他感到自己身心俱疲,日益陷入一种趋向瘫痪的状态。当桑德拉几乎觉察到他与尤迪特的关系时,局面变得非常危险了。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只得向恐慌咨询师奥斯特瓦尔德博士求援了。

奥斯特瓦尔德博士与厌恶问题演讲师布劳勒博士、艺术家莫根塔勒以及邮局死敌鲍斯巴克同样属于叙述者古怪的交往群体,所有这些人与叙述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一致认同具有时代特征的“扭曲现象已经不知不觉潜入我们生活中并即将使我们窒息”的理论。在我们这位不具备英雄素质,而且在他自己眼里也更多是具有悲剧性的主人公周围,还聚集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人物,对他们的描写尽管使用了夸张手法,但读者仍能识别出他们源自歌纳齐诺所生活的法兰克福的小世界。这些素材赋予了这部妙不可言的作品更大的吸引力并使阅读的快感剧增。

看起来,至少惶恐咨询师奥斯特瓦尔德博士确实精通他的本行,他用一种简单而且疗效显着的方案使叙述者从“爱情无能者”转变为“爱情幸存者”,从而使他从恐惧状态中解放出来,以至于最后他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坦然坚守自己乱糟糟的生活状态:“我不会放弃桑德拉,我也不会离开尤迪特,我的爱情生活就是这样乱无头绪,就这么永远下去吧,我要保留所有的一切,以前是什么样子以后还是什么样子。”

叙述者最后达到了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如同上文这段自白一样,整部小说简练、轻快,自嘲、酸涩。从第一页开始,作者就赋予了这位多愁善感且有疑病倾向的已过中年的男性叙述者精确的语言、平和的机智和诗意,读者可以在伴随他走过曲折的情感旅途并体验了那些属于老年的见识之后,感到一丝轻松和愉悦。

博登布格

安杰拉·佐默·博登布格,1948年出生于德国的赖因贝格。她曾攻读过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之后在汉堡当小学教师,现定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专门从事少儿文学创作。

博登布格为青少年朋友写了许多有趣的书,除了《小蝙蝠精的故事》外,她还着有《同狼做伴》、《从雨中走来的牲畜》、《如果你想害怕》、《沼泽幽灵》、《狮子和狼》等小说。

她的作品已被译成21种文字,“蝙蝠精系列”被德国国际电视合拍成13集电视连续剧上映,而且在比利时、英国、法国、冰岛、意大利、瑞典、西班牙等国播放,引起轰动。

此外,她的许多其他作品也被改编成广播剧和儿童剧,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克里斯托夫·彼得斯

克里斯托夫·彼得斯,1966年出生于德国下莱茵州的卡尔卡尔,1988~1994年在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995~1999年在法兰克福机场担任乘客检查员。1999年出版长篇处女作《城市国家河流》。200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来来往往停停》。

《夜幕》是彼得斯第二部长篇小说,2003年出版后获极大好评。《夜幕》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3”评选中德语文学入选作品。作品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深秋的伊斯坦布尔,青年石雕家阿尔宾和女友丽维娅从德国来这里度假,试图以此挽救他们的感情危机。但阿尔宾无意中目睹了一起枪杀案,他私下对此展开了调查。与此同时,一群艺术系大学生也从德国来到这里,丽维娅与其中的扬相爱了……

作者从两个不同的叙述视角、沿两条相反的时间线索讲述了一个悬念重重的故事:被害人到底有没有被枪杀?阿尔宾因何失踪?而在故事的帷幕之后,是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在现实中的迷失和崩溃,在黑暗中对人性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