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1961300000009

第9章 隋唐时期(3)

在这次劳军途中,他初次见到边塞风光,心中充满了惊奇与喜悦,即兴吟起了《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为人们勾勒出无边沙漠上的壮丽景色。

王维劳军结束以后,就在凉州的驻军河西节度使幕中兼为判官,两年后调回京师。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追随唐玄宗西逃,在途中被安史乱军俘虏,送回了洛阳。安禄山为了收买人心,在洛阳大封官爵,王维被逼无奈,接受了安禄山的封职。但是王维内心却是充满对安禄山等人的仇恨的,他在长安陷落期间,写下《闻逆贼凝碧池作乐》这首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边奏管弦。

后平定安史之乱后,受伪职的唐朝官员都被下狱,而王维因为写了这首诗而获赦免。

为了这件事,后来有人说王维“失节”,这倒是冤枉。他不仅写诗直斥安禄山为逆贼,装哑巴,不愿意接受伪职,同时还服了泻药,装病反抗。有一次到普施寺,他假装痢疾,借机到小镇买药,以便打听打听消息。结果消息没有打听到,反而弄出了一段情缘。原来当他到药店时,见柜台内坐着一位端庄秀丽、文静素雅的少女,心中陡生爱慕之意。但不知这位姑娘才学如何,不妨上前一试。他上前试探道:“姑娘,我上街忘带药方,不知姑娘能否给予方便?”

姑娘见有人问话,便欠身站起,彬彬有礼地答道:“方便病人,是我医家本分。”

王维问道:“一买宴罢客何为?”

姑娘见来者是个有学问的,因而打起精神,莞尔一笑,回答道:“酒酣宴罢客当归。”

王维又问道:“二买黑夜不迷途。”

姑娘答道:“熟地不怕黑夜天。”

王维问道:“三买艳阳牡丹妹。”

姑娘答道:“牡丹花妹芍药红。”

王维问道:“四买出征在万里。”

姑娘答道:“万里戍疆有远志。”

王维问道:“五买百年美貂裘。”

姑娘答道:“百年貂裘好陈皮。”

王维问道:“六买八月花吐蕊。”

姑娘答道:“秋花朵朵点桂枝。”

王维问道:“七买难见熟人面。”

姑娘答道:“难见熟人是生地。”

王维问道:“八买酸甜苦辣咸。”

姑娘答道:“世人都称五味子。”

王维问道:“九买蝴蝶穿花飞。”

姑娘答道:“香附粉蝶双双归。”

王维问道:“十买青藤缠古树。”

姑娘答道:“青藤缠木能寄生。”

王维听姑娘一一对答如流,连连称妙。他暗自思忖,这姑娘才学过人,秀气艳丽,真是双绝。待安史之乱平定后,传说他向药店姑娘求婚,终于喜结良缘,成为美谈。

后来王维与妻子一直很恩爱。有一次王维游历岭南,看到当地出产一种红豆,据乡间传说,古代有一征夫死在边塞,其妻因思念他,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故又名“相思子”。此后红豆便成为情人相赠、相思的纪念物了。于是王维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子,采撷了很多红豆,写了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相思》诗,托人带给了妻子。

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还会弹琴,宋代的苏东坡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不愧是一位善于把诗和画熔为一炉的艺术大师。王维晚年追慕隐逸,皈依佛教,不问世事,过着隐居的生活。

李白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公元701年即唐长安元年,出生在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5岁时随同父亲迁居四川绵州彰明县青莲乡。李白小时候,父亲就教他读书识字。一次,父亲不在家,李白就一个人溜出去玩,在街上他看见一个老婆婆在磨刀石上磨一根铁棒,觉得很奇怪,就上去问:“老婆婆你干什么呀?”老婆婆回答说:“我准备磨一根针,补衣呀!”李白听了笑着说:“这要磨到什么时候方能磨好呀?”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听了这话李白大受启发,马上跑回家看书去了。

经过刻苦的学习,李白到年轻的时候,学问已经是远近闻名了。他不光写诗作赋,对剑术也很精通。26岁那年,他仗剑离开家乡,辞亲远游,希望凭着自己的所学,经世济民,实现宏大政治抱负,然后功成身退,隐居山林。

李白顺江出四川,首先来到湖北襄阳,参观了诸葛亮故居。接着到武汉,在洞庭湖上泛舟。27岁时,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结婚安家。妻子是一位退职宰相的女儿,也很有才气。此后十年间,他大体上是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游历,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在这期间,他游览了两湖、江浙、山东、山西等地,遍访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朋友。十年游历,使诗人的眼界大开,人生阅历也变得丰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豪放、浪漫的个性。

李白蔑视权贵

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吴筠的举荐,正在会稽的剡溪一带游览的李白,突然接到皇上的三道诏书,要他立即入京。李白欣喜若狂,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急忙又把诏书看了一遍。进京面见皇上、干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这是他期盼多年的愿望,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实现了。他立即回家收拾行装,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临出门,他高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常常把自己比做管仲、诸葛亮这样能治国安邦的贤相,希望像这些英雄人物一样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他不愿意和当时的读书人那样,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他要靠自己的学问、品德获得声誉,一举成名。但是,朝中奸臣当道,自己的学问一直得不到重视。胸怀大志的李白,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有靠游山玩水来消遣心中的苦闷。

这次进京,虽然他已经41岁了,却仍然意气风发,满怀豪情。

在京城长安,着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诗作,大加赞赏。当他看了《蜀道难》以后,他说:“这样的诗,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啊!”他端详着李白气宇非凡的仪表,说:“你大概是天上的谪仙人太白星下凡吧!”因此,李白的字叫作太白,名声传遍了京城。

唐玄宗很快就召见了李白。唐玄宗见李白写的诗篇绚丽多彩,人又长得仪表非凡,非常高兴。他让李白坐在七宝御床上,设宴招待他,还亲自拿起汤匙,为李白调羹。“御床赐宴”、“御手调羹”,这是李白享受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殊荣。

不久,唐玄宗就让李白做了翰林供奉,这是一种在宫中写诗作文,专供皇帝大臣欣赏助兴的虚职。李白既不见皇帝找他商量国家大事,又没有分派给他什么重要公务,而且难得有几次召见。召见的时候,不是陪皇帝和贵妃游山玩水,就是让他写“宫中行乐词”。歌功颂德,点缀升平,这种生活离李白“愿为辅弼”的理想太远了,他不愿意做这种宫廷诗人。于是,他又陷入苦闷之中,常常借酒浇愁。

一天,李白正喝得酩酊大醉,内侍跑来传他进宫。可是,怎么也叫不醒他,急得内侍只得用冷水浇他的头。好容易把他弄醒了,李白诗兴大发,呤唱: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原来,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游船赏花,要李白赶快写几首新歌词助兴。这时候李白酒还没有全醒。他看到如云似锦的芍药花,即兴赋诗,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下了有名的《清平调》。唐玄宗马上让宫中乐师李龟年演奏起来,自己吹笛相和。杨贵妃陶醉地听着。李白看到皇上如此玩乐,不顾国事,而自己不过是供他们享乐服务的工具,心里更加惆怅了。

李白不仅厌恶宫廷中轻歌曼舞的生活,而且蔑视那些安于这种生活的权贵,他把那些王侯比作粪土,都不放在眼里。时间一长,流言蜚语纷纷向他袭来。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权势很大,王公大臣都叫他“阿爹”。朝廷中许多大官,都是靠着巴结他才取得高位的。然而李白却根本瞧不起他。有一天,唐玄宗要李白起草一篇诏书,正碰上李白又喝醉了酒,侍从们好不容易才弄醒了他,把他扶到宫里。他刚刚坐定,就当着唐玄宗的面,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说:“脱靴!”高力士一时气昏了,但当着唐玄宗的面,又不好发作,只好顺从地给他脱了。

高力士受了这样的羞辱,时刻想着报复李白。一天,他看见杨贵妃正在吟唱李白作的《清平调》,当她唱到“可怜飞燕倚新装”这一句的时候,高力士便乘机对杨贵妃说:“李白把您比作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真是太放肆了。赵飞燕虽然才貌双全,可是后来因为作风不正派,被汉成帝打入了冷宫。李白把你比作赵飞燕,不是咒你吗?”杨贵妃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从此,她就和高力士一起,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对李白开始疏远了。早就把李白看成眼中钉的大臣们乘机落井下石。

李白在长安期间,亲眼看到朝廷政治的腐败,加深了对这个黑暗社会的认识。在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他高亢有力地唱出了蔑视权贵的歌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呆不下去了,只得离开长安,再次到外地游历。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王朝由盛转衰,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已迈暮年的李白,毅然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想辅佐永王,平定叛乱,收复失地,他在这时写了《西上莲花山》、《扶风豪士歌》、《北上行》等诗,愤怒的谴责叛军烧杀抢掠的暴行,也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壮志。但是他没想到永王和唐肃宗有矛盾,后来,兄弟俩闹翻了脸,唐肃宗以谋反的罪名把李磷杀害了。李白也因为“附逆”被逮捕入狱。幸而得到大将郭子仪的营救,他才免了死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李白此时已是年迈60的老人了,他带着不平和愤怒,开始了流放的艰途。为了庆祝重新获得自由,李白写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不久,他又开始了漫游。经过这些年的颠沛流离,李白穷困到了极点。这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他从这些普通百姓的身上,得到了真诚、纯洁的友情。在安徽泾县,他和桃花潭的名士汪伦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次,李白远行,汪伦赶去送他。李白写了一首十分动人的诗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倒在安徽当涂。11月,诗人那颗怦怦跳动的爱国之心停止了跳动,在贫困漂泊中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李白虽然一生不得意,但是他那些优美的诗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他的诗有异常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艺术技巧。比如,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来形容北方的大雪纷飞;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瀑布的壮观。

他的诗还善于用拟人的手法,比如写春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写月亮,“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艺术感染力很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充满着爱国的热情。那出神入化的夸张手法加上自然流畅的语言,气势恢宏,如天马行空,如行云流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地崩山摧壮士死,天梯石栈方勾连”。这些神奇的诗句,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

李白一生追求个性解放,蔑视权贵,反对任何礼法束缚,是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才,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仙”。

杜甫

杜甫,生于711年,卒于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杜甫7岁就能写诗,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和洛阳一些文人交往讨论文学。和李白一样,年轻的杜甫喜欢四处游历。他到过南方的江苏、浙江和北方的山东、河北,参观、凭吊了许多名胜古迹。在泰山观日出的时候,他写下了着名的五言古诗《望岳》。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天宝3年(744年),杜甫在洛阳见到了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这时候,李白已是大诗人,杜甫则刚刚出名。他们志趣相投,一起结伴漫游,正像杜甫诗中所写“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位诗人虽然相处时间不长,而且以后再没见过面,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杜甫来到长安,碰上皇上想选拔人才,征召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到长安考试。杜甫满怀希望地去参加,谁知应考的举人竟然一个也没有被录取。原来这是宰相李林甫搞的鬼。皇帝下令选拔人才,他不敢不遵照命令行事,但是他怕这些读书人进了宫去揭发他的罪行,就故意一个也不录取,想蒙蔽皇上的视听。发榜的那一天,他反而向唐玄宗道贺,说“参加考试的举人,没有一个是有才能的,可见天下的人才已被陛下招揽到朝廷,为你服务了。”唐玄宗这时候已经很昏庸,听了这话,不但没有怪罪李林甫,反而十分得意,还认为李林甫很能干。杜甫没有考取功名,心情很愤懑。这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艰难。为了求得官职,维持生活,杜甫开始给那些当官的权贵们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是没有人看重他的才能,得到的是冷淡和白眼。

为了得到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杜甫作了《三大礼赋》献给唐玄宗,唐玄宗非常欣赏,让宰相对他进行考试。可是,宰相就是李林甫。考试完了,就一点消息没有了。后来,杜甫又接连向唐玄宗献了两篇赋,直到44岁那年,杜甫才得到一个地位很低的小官。

那年的11月,杜甫回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探望他的妻儿。一路上,他目睹了人民的生活困苦,接触到了最下层人民的生活。尽管连年天灾不断,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仍然有增无减,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杜甫穿着又破又单薄的衣服,往家里赶。刚进家门,就听见一片号啕声,原来他那不满周岁的儿子活活饿死了。杜甫心里痛苦极了。他想起一天早晨经过骊山下的情景:唐玄宗正在华清宫避寒,歌舞连绵不绝。这强烈的反差引起杜甫深深的思考。他想,我是个小官,不纳租税,不服徭役,都过得这么惨,一般百姓的境遇就更悲惨了。想到这里,他无比悲愤地写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社会现实,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千古名句。这一时期,杜甫还写了着名的《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安禄山的军队攻占了洛阳。杜甫混在逃亡的人群里逃离了长安。一路上没有吃的,只有四处乞讨,尝尽了逃难的辛苦。他在投奔唐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部将俘虏,押送回长安。他看到祖国山河破碎的景象,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反映了他当时悲愤的心情。

至德2年(757年)夏天,杜甫逃出长安,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做左拾遗,负责给皇帝提意见。他尽忠职守,认真地给皇帝提意见。其实,皇帝设置谏官,不过做做样子,让别人以为自己善于纳谏,肃宗不是太宗,杜甫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然不受欢迎。过了一年后,唐肃宗就把他调到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去做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事务的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