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1700000021

第21章 十九世纪作品(6)

小说的主人公斯巴达克思是被奴役阶级的领袖,千千万万奴隶根本利益和革命愿望的代表。他原是一个角斗士,专为奴隶主开心取乐,受尽百般凌辱。由于在竞技场上表现出超群的勇敢和机智,而被释为自由人。

然而,斯巴达克思并不以自己成为自由人而满足,他考虑的是整个被奴役的阶级的自由和解放。自从成为自由人的那一天起,他就积极投身于组织和发动武装起义的工作。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顾大局,识大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而深得奴隶们的拥戴和尊敬,被推为起义军的首领。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在他的率领下,起义军南征北战,发展很快。敌人的高官厚禄不能使他放下武器,艰难险阻动摇不了他的决心。他曾义正词严地表示:对待压迫阶级只能“以凌辱对付凌辱,以残杀对付残杀,以屠戮对付屠戮。”因此,他在起义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斯巴达克思作为起义军的统帅,他具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他所领导的起义军并非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而是有着严明的军纪,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有素的队伍。斯巴达克思在同敌人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他所领导的起义军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能抵御,攻打几倍、十几倍于起义军的奴隶主军队,就是因为靠了严明的军纪、英勇作战和多变的战术。在同敌人的战斗中,起义军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斯巴达克思本人也受了重伤,但他仍似闪电般地挥舞起短剑,继续顽强地同敌人搏斗,直到流完最后一滴血。

马克思称他是“全部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将军,具有高贵的品质,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也称他为“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一位最杰出的英雄”,斯巴达克思是当之无愧的。

小说描写奴隶革命战争的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作者多采用夸张、想象、衬托等手法,或描摹人物心理,或刻画人物性格,或直抒胸臆,或抒写大自然的瑰丽恬静,使整部作品豪放与柔美兼备,情景交融。

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

作品通过主人公娜拉逐步觉醒,最后毅然从家庭出走的过程,深刻地说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家庭里,妇女处于极端无权的地位,她们没有经济权,没有支配权,甚至没有独立的人格。

作品的主人公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她性格善良而坚强,情感热烈而真挚。她天真活泼,乐观,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为了挽救患了重病的丈夫的生命,她瞒着丈夫假冒父亲的签名向人借债。为了还债,她想尽了一切办法,削减自己的生活费用,承揽抄写工作,“每天晚上躲在屋子里一直抄到后半夜”。当债主柯洛克斯泰以伪造签字进行要挟威逼时,她为了不连累自己的丈夫,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这过程中,娜拉目睹了丈夫海尔茂的一场变色龙似的表演,让她看清了海尔茂甜言蜜语掩盖下的虚伪、自私和卑鄙的市侩嘴脸。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娜拉,再也不能忍受丈夫的专横与辱骂,她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不仅看到了海尔茂丑恶的灵魂,而且也开始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婚姻、道德、法律、宗教等的不合理性。觉醒了的娜拉,为了追求人格的独立,做一个真正的人,拒绝了丈夫关于家庭、宗教和道德的说教,毅然出走,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娜拉的行动是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背叛。但是,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怎样才能使妇女真正获得解放呢?作者在剧本中并没有能做出回答,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作者善于在剧情发展中用设问来吸引读者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剧情步步深入,引向高潮。随着剧情冲突的展开,又及时进行插叙追述,因而剧本情节集中,结构紧凑。此外,作品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变化的刻画上也颇具特色。

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作家科洛弟的童话作品。

《木偶奇遇记》是科洛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仅在意大利就有72个出版商出版了至少256种不同的版本。仅是英语一种语言,就有111种版本之多,吸引了全世界的读者。

《木偶奇遇记》这篇超人体童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叫皮诺曹的真实、可爱的低幼儿童的典型形象。主人公小木偶活泼、聪明、正直、会思考、重感情、他十分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可是淘气和无知给他带来了麻烦和苦恼,一次又一次惊险的经历增加了他的见识,锻炼了他的性格,他热爱自由、天真纯洁、勇于改正错误,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

作者运用了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用轻松而又严肃的笔触细致地描画了他复杂的内心活动,将道德教育、人生哲理融会在具体、美丽、富于儿童情趣的形象之中。例如皮诺曹每说一句谎话,他的鼻子就长长一截,这样,长鼻子就成了谎言的一个外在标志。逃学贪玩就长出驴耳朵,变成了世界上最笨的动物。小木偶被鲨鱼吃掉后,却在鲨鱼肚子里碰到了早些时候被鲨鱼吃掉的爸爸。这些手法所达到的效果,是说教所不能比拟的。

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长篇小说著作,是爱尔兰最著名的小说,发表于1897年,由3卷和1个结尾组成。

它描写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祖国独立和统一的斗争。主人公亚瑟出生富裕家庭。他在严酷的现实斗争中逐渐认识了教会的反动与伪善,愤然离家出走辗转流浪于南美各地,受尽了各种凌辱和折磨,锻炼成为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在13年后,他重返意大利,经常以“牛虻”的笔名发表嘲讽教会和贵族自由主义的文章。后来,他为准备武装起义冒死偷运军火,不幸被捕,在狱中经受了各种酷刑和病痛的考验,英勇不屈,从容就义。小说通过对牛虻战斗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反动教会的伪善以及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热情歌颂了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意大利爱国志士牛虻的光辉形象。牛虻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在意大利民族解放火热斗争的感召下,他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对天主教会的反动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把意大利比作一个醉汉,搂住一个扒手的脖子哀哭,而那扒手却正在掏他的口袋”。那扒手不是别人,正是庇护斯九世。他认为新任红衣主教蒙泰尼里“即使不是一个流氓,也是在流氓掌握中的一个工具”,他就像“一块拦路的石头”,“非把它一脚踢开不可”,以开辟意大利民族解放的道路。

牛虻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惊人的革命毅力。他对敌人刻骨仇恨,对人民则无比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坚信不疑并无限忠诚。他为了意大利的民族解放和祖国统一,视死如归,慷慨就义,在意大利革命青年中,在意大利民族历史上,树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

《牛虻》问世以后,被译成了多种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鼓舞了无数革命志士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战斗牺牲。

荒原

《荒原》是英国现代诗人艾略特的所著的长诗,1922年发表。

全诗共分5章:《死者葬仪》描写荒原上虽然春回大地,但有欲无情的现代人仍然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对奕》揭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同伦敦小酒店里的下层妇女同样庸俗和空虚;《火诫》进一步描写伦敦各种人物庸俗猥亵的生活,指出只有天降圣火,才能洗涤罪行,复归淳朴;《水里的死亡》用商人弗莱巴斯的可悲下场,劝告人们坚持宗教信念,迈向圣地;《雷霆的话》中,代表上帝的雷霆要人们皈依天主,遵循施舍、同情、克制以及宁静的宗教原则,摆脱苦境,也反映了诗人对革命浪潮的恐惧感。

该诗借用寻找圣杯的骑士传说,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喻为一片荒原。在思想上反映了当时西方知识分子中的悲观失望情绪,也表达了作者渴望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出路的愿望。

艺术上突破了旧诗陈规,形式变化多样,极少用韵,文字简洁,诗意葱茏。但隐喻、典故、引证繁多,诗中涉及6种语言,56部作品,比较晦涩艰深。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