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2000000014

第14章 爱尔兰二十世纪作品(2)

全书共3部。第一部3章,以斯蒂芬为中心,写母亲过世、生父好酒贪杯,他因绝望而离家出走,在布卢姆那里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父子的感觉。第二部12章,以布卢姆为中心,展现他自上午8时至子夜后两点的活动。他起床后做好早餐,送到妻子床头。莫莉是个歌手,小有名气。她的代理人兼情人安排她最近到外地演出,下午要上她家来。布卢姆整天为妻子与情人幽会这件事烦恼。他10点钟出门,先去邮局取回他的情人的情书,然后乘马车参加迪格纳穆的葬礼,中午到报馆向主编汇报广告预案,下午接着在城里奔波,先后去了图书馆、奥蒙德饭店、基尔南酒店和海滩。晚上10点,到医院看望难产的麦娜·普里福伊夫人。斯蒂芬和医学院的学生在食堂高谈阔论,喝得酩酊大醉,又请大家去伯克酒店继续喝酒。布卢姆不放心,便一起跟去。夜半12点,斯蒂芬在妓院被英国士兵打倒在地。布卢姆产生错觉,把他当作自己夭折了的儿子鲁迪,从地上扶他起来,找到了一种温暖亲情的感觉。第3部3章,写布卢姆带斯蒂芬到一家通宵酒店喝咖啡,然后带他回家。斯蒂芬酒醒,两个人在客厅促膝而谈。布卢姆留斯蒂芬过夜。斯蒂芬感激然而辞去。布卢姆回卧室,上床后思绪万千。凌晨两点多,莫莉似醒非醒,在梦幻中找到了一种全身心的爱的感觉。小说在她的朦陇意识中结束。

小说有意与荷马史诗建立对照性关系。书名取自奥德修斯的拉丁名,人物、情节与结构都与《奥德修记》形成对照。史诗原本也分三部分,写忒勒马科斯外出寻父,奥德修斯返乡途中10年历险,父子联手除掉无赖全家团聚。只是到了乔伊斯笔下,斯蒂芬失去母亲又对父亲绝望弃家出走,形同被流放。布卢姆平庸凡俗,无所作为,谈不上英雄气概。莫莉水性杨花,得过且过,随遇而安。有阐释者认为,这里的作用在于使现代资产阶级的“反英雄”与古代英雄在对照之下显得更加卑微渺小。然而在乔伊斯看来,两者之间或许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尤利西斯》是《奥德修记》的现代翻版。所谓英雄主义,古往今来,其实只不过是花样不同的各色谎言。

《尤利西斯》以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为意识流主题,其间找不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没有任何重大的事件,没有任何重要的人物,没有任何重要的思想。”乔伊斯的现代性,或许恰恰体现在这里。早在20世纪初年,他已经通过自己的意识流小说实践证明,只有日常生活才是艺术创造的真正领域。只有意识流描写才能找到生活的真实。

《尤利西斯》运用了成熟完善的意识流技法。意识流即“未经审查的、未经理性控制的,或未经逻辑编排的”先于理性层次的心理活动,是自由联想的真实纪录。乔伊斯大力发展了这一技法,从而对人无时不在流变的内在自我做出了深入探索。他用第一人称把人物纷繁凌乱的思绪感受直接展现出来。读者所看到的,往往是回忆、印象、感觉,思绪经过自由联想汇聚为一股飘忽不定、变幻莫测,如行云流水般的意识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当然,意识流并不意味着漫无边际地想,事实上,乔伊斯的创作章法严谨,意图明确。《尤利西斯》仅第15章就修改了8遍才定稿。

上述特点,在乔伊斯本人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全书最后一章,写莫莉似睡非睡状态下的意识流时有集中表现。

苹果车

《苹果车》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作品,写于1929年,是一部“政治狂想曲”式的喜剧。它是萧伯纳20世纪戏剧创作中的一部杰作。

剧本写1962年以后的英国,却幻想出33年后的英国政治状况。作者以讽刺的笔调,展示了以国王马格纳斯为一方和以首相卜罗塔斯为另一方的矛盾斗争。国王马格纳斯经常向民众发表演说,在新闻中出头露面,有时对内阁政府和国会的决议行使否决权。这自然引起首相和大臣们的不满。首相卜罗塔斯为了大权在握,于是向国王提出最后通牒:要么国王收敛行为、放弃否决权,真正成为立宪国王,当通过政府决议的橡皮图章;要么,首相向公众兜出国王道德卑下的底,揭露他好色、不信神,并且宣布辞职,造成全国政治危机。在斗争中众大臣并不齐心,有的倒向国王,有的态度暧昧,有的无所谓。而国王不但十分狡猾,同时还有美国人支持,再加他的情妇的鼓舞,国王则出人意料的“打翻了苹果车”。英国这句成语意思是说破坏了别人的计谋,搅乱了如意算盘。以《苹果车》作剧名,揭露英国政治的腐败和民主制的虚伪。马格纳斯在首相要挟下,答应在最后通牒上签字,同意国王成为作为橡皮图章的立宪国王,但却不是由他来充当这个徒有其名的角色,他要退位,把国王让给儿子罗伯特当,宣布解散国会,实行大选,自己作为平民也去组织政党,参加竞选,坚信自己会获胜,儿子罗伯特国王会授权自己组阁。于是首相卜罗塔斯由进攻者变成失败者,索回最后通牒,表示与国王和解,一切照旧,宣布政治危机结束。

这场政治闹剧,虽然是萧伯纳幻想的几十年后的场面,但却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和政治的肮脏,揭露大臣政客们的嘴脸。贸易大臣布讷基斯是一个满嘴虚伪民主工贼,连公主爱丽斯都看出他天然的属于统治阶级,穿工人服装是一种虚饰。大邮务大臣阿曼达是位会营私、善调笑、能耍弄色相的妖精。殖民大臣柯拉萨斯假公济私,内务部长巴尔巴斯粗鲁蛮横,内务大臣丽西丝特拉塔一本假正经,外长、财长等等都是卑劣的家伙。正如国王情妇奥林则雅说的“一群肮脏鬼、暴发户、阴谋家和小丑们,都管理着国事”这一切正影射了、批判了现存的英国政治。

萧伯纳的剧作以其深刻的讽刺与独特幽默风格著称。在《苹果车》中作者写美国大使万哈弹来同英王马格纳斯谈判英美两国合并的问题,还说并不灭亡英国,而是把首都迁到华盛顿去扩大国家范围,将野人般的英国文化加以更新。这正好预示了大英帝国降为美国附庸的未来情况,更充分显示了萧伯纳机智幽默的特色和非凡的讽刺艺术。

作者多写人物对话及长篇演说,在似乎缺乏情节生动性中却通过人物语言,以犀利精辟的警策语句,讽刺了英国上层社会:如说英国人很少有人懂得什么叫思想;人们丢了脑袋不算什么,反正它空无一物;首相和国王是无事忙;首相之所以当首相,在于他不会干别的;英国无穷困是因为资本家剥削外国穷人的劳力而赚了钱的结果等等。

这出政治狂想曲中,萧伯纳还使用了闹剧手法。一群乱哄哄的大臣们在一起浑打胡闹,显示了这个“胡来瞎闹内阁”的特点,也增加了观众的笑料。萧伯纳以其政治尖锐性和讽刺泼辣特色,革新了喜剧艺术。

芬尼根的守灵夜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作品。

小说用梦幻般的语言描写了一场梦幻。乍一看,小说没有情节,倒像一幅现代派的抽象画,画面上没有清晰可辨的轮廓,只有一些横七竖八的条条点点。

故事从傍晚开始,清晨结束。梦幻的核心是一家人:父亲伊尔威格,母亲安娜,女儿伊丽莎白以及孪生兄弟桑恩和谢姆。伊尔威格一家住在都柏林郊区凤凰公园附近,老伊尔威格经营一个酒店。在凤凰公园里,他对两位少女做了些不体面的事,因而受到审讯。梦中还有桑恩兄弟为夺得姑娘的欢心而争斗,最后以伊尔威格的夫妻生活结束。

在乔伊斯看来伊尔威格的堕落体现了原罪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桑恩兄弟之间的争斗和伊尔威格的夫妻生活代表人类自相残杀的战争和繁衍种族的情欲。作者暗示伊尔威格是全人类的代表,而伊尔威格的家庭关系——兄弟之间的矛盾斗争,儿子联合起来取代父亲,女儿是造成兄弟之间、父子之间矛盾的根源,母亲是矛盾的调停者,等等——是人类历史的缩影。这个观点,显然属于基督教的唯心论,是十分错误的。

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借用了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理论。维柯认为人类历史是个盘旋上升的循环体,由4个时代组成——神圣的宗教时代、英雄时代、人类时代和混乱时代。更具体地说,人类历史的每个周期以从混乱时代向有秩序的宗教统治开始;宗教时期由贵族时期所代替,社会由英雄人物主宰。这个时期又渐渐被民主法治所代替;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社会逐步出现无政府主义的混乱,这时,人类再次进入宗教时期。4个时代周而复始,人类历史不断重复,但新的循环中的各个阶段较之前周期中相应的阶段有所进步。

乔伊斯在大学读书时即受到维柯历史观的影响,他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一书中各个部分大体与维柯描述的4个时代相对应。小说中父亲的堕落,儿子之间的斗争与联合,最后取代父亲,也体现了循环的规律。在作者看来,和整个历史一样,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循环的,出生、婚姻、死亡、复活。守灵与死亡相联,但死亡之后即是复活、苏醒。书的结构也按这一循环思想设计,全书终结的最后一个字正是小说开篇第一个字,表明头即尾、尾即头。

作者在写作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方法,使用了十几种文字。挖空心思地拼成新词。例如雷击一词竟由100多个字母组成,其中有着复杂的合意。作品中充斥着文学、历史典故,出现大量的双关语、人名、地名,这些都使一般读者望而生畏。作者有意使作品难于理解,因为他把《芬尼根的守灵夜》当作现实生活的翻版。他认为既然生活本身就不可能完全被人们所理解,那么他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也不可能被读者完全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