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1962000000009

第9章 英国十九世纪作品(8)

萨克雷把整部作品比作熙熙攘攘的“名利场”里演出的一出傀儡戏。“这场表演每一幕都有相称的布景,四面点着作者自己的蜡烛,满台照得雪亮”。这清楚地说明,萨克雷在故事的叙写中有意插入各种议论,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爱情、看法,使艺术形象表达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确,激起读者的联想和思索。例如,《名利场》描写了奥斯本异常热情地接待施瓦滋小姐,叫女儿与她交朋友,又令乔治向她求婚。接着作者议论道:“名利场上的人,一见阔佬,自然而然会黏附上去……在他们看来,有钱的人意味无穷,自然而然的令人敬爱、奥斯本家里的大多数的人,费了15年功夫还不能真心看重爱米丽亚·赛特笠,可是见了施瓦滋小姐,却只消一个黄昏就喜欢的无可无不可,就是相信‘一见倾心’这论调的浪漫人物,也不能再奢望”。

这段生动的诙谐的幽默含蓄的议论,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趋的丑态。有时作者用笔轻轻调侃几句,赋予作品一种幽默犀利的格调,如,作品描写利蓓加到岗脱大厦赴宴后,身价百倍,伦敦好几家权势赫赫的豪门贵族立刻请她去做客。接着作者写道:“这几家全是大官大府,亲爱的读者和我这写书的休想进他们的大门。亲爱的弟兄们,我们站在这么庄严的大门前面,应该诚惶诚恐才对。在我想象之中,里面准有站班的侍从官,他们手里拿了亮晃晃的银叉子,看见有不合格的闲人进来,举起叉子就刺。外厅不是总坐着个新闻记者,等着记录那些大人物的名字吗?”这段别具一格的议论,辛辣尖刻地嘲讽了门第权势和上流社会花天酒地的生活。《名利场》中这种夹叙夹议的方法,欧洲19世纪其他一些作家如雨果、托尔斯泰也常常采用,以达到深化作品主题的目的。但其中也有不少议论,或同情节无关,或失之冗长,或同情节场面显示的意义不相一致。总之,《名利场》这种方法的运用有得有失,瑜瑕互见,但总的说来瑕不掩瑜。

凄凉院

《凄凉院》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

长篇小说《凄凉院》(1852~1853)揭露英国司法系统的拖沓和腐败,使打官司的人倾家荡产,养肥了以司法为职业的人。书中以久悬未决的在迪斯家族的遗产分配案为线索,写一对青年男女理查·卡司东和艾达·克莱亚的遭遇。他们由相爱而秘密结婚。理查把前途希望完全寄托在继承庄迪斯遗产的可能性上,因此陷入司法系统的无底深渊,耗尽了资财,丧尽了志气,终至早死。小说还写到和庄迪斯家族有联系的另一情节:贵族妇女戴德洛克夫人有一个私生女儿,受到险诈的家庭律师的要挟,她被迫从家里出走,倒毙在她情人墓前。作者强调,凡是和司法系统有接触的人,都象沾染了瘟疫一样不得善终。在抨击司法系统的同时,小说又揭示了英国议会中两党喋喋不休的争吵和议会竞选中普遍行贿的风气。

全书人物众多,除以上的主要角色外,还有向工人散发布道文的女信徒、向非洲人传教并以发财致富来诱骗他们种植咖啡的女慈善家、伪善的牧师、高利贷者、吃白食的文人等。作者以同情的笔调描摹了极端贫苦的砖瓦工人、贫民窟中扫烟囱的孩子和许多善良正直的下层人民,还写到法院附近一家堆满了破烂的旧货店,店主绰号大法官,某天,破烂自发燃烧,店主也因此丧生。这一情节以寓言的方式,暗示了衰朽腐败的英国社会行将崩溃的前景。

小杜丽

《小杜丽》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

小说以伦敦的负债人监狱马夏西监狱为背景。女主人公小杜丽的父亲因破产长期被关在狱中,被称为马夏西之父。小杜丽在狱中诞生、成长、被称为马夏西的孩子。小杜丽心地善良,没有受到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势力的腐蚀,保持着纯洁和崇高的心灵。她温顺地侍候父亲,靠缝纫得来的微薄报酬资助她的姐姐和哥哥离开马夏西监狱。在亚瑟·克仑南姆等人的帮助下,杜丽一家被证明是一笔巨额财产的继承者,全家终于脱离了马夏西监狱。亚瑟与人合资开办一个车间,因为投资受骗而破产,也被关进马夏西监狱。小杜丽闻讯后赶到狱中,悉心照顾他,最后,两人结婚。

主要人物小杜丽和亚瑟·克仓南姆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小杜丽逆来顺受,为了帮助别人,自己经常挨饿,父亲继承遗产发了迹,她依然保持昔日的品质,不和资产阶级沆瀣一气。亚瑟为人忠厚,投资破产后,他自己担当全部责任,宁愿自己进监狱,也不愿朋友受牵累。这两个正面主人公的品质和资产阶级之间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形成鲜明对比。

狄更斯在小说中成功地杜撰了一个“繁文缛节局”,它是英国官僚政治机构的缩影,它的工作原则是“想法子不干事”,多少人被它拖垮而破产。繁文缛节局作为一条线索把小说的主要情节串连起来。小杜丽父亲就是受繁文缛节局的控告而被关进马夏西监狱的。亚瑟·克仑南姆为了弄清小杜丽一家负债的原因,自告奋勇去繁文缛节局调查,结果碰了壁。亚瑟的朋友提出一项发明,但因繁文缛节局拖沓的办事作风,使发明无法付诸实施。控制着国家大小事务的,正是这样一个官僚机构。

狄更斯通过繁文缛节局还进一步揭穿英国民主制度的虚伪性。每届新政府,每个新首相都向选民许诺“为大众谋福利”;他们一旦上台,就千方百计“想法子不干事”。英国整个官僚机构为少数豪门所控制。它们象蚂蟥一样吮吸着国内外劳动人民的血汗。繁文缛节局就是由一个意近蚂蟥的巴纳克尔的家族控制的。地球上哪里有繁文缛节局的踪影,哪里就有巴纳克尔家族的代表。

如果说繁文缛节局是英国政治制度的缩影,那么墨德尔先生则是英国经济界的缩影。他是金融界的显赫领袖,又是议会议员。但是某天这个金融巨头忽然在浴室里用裁纸刀自杀了,用狄更斯的话来说:

“这个受到普遍尊敬的不体面的人物……原来是逃脱了死刑的一个伪造支票的巨贼。”

墨德尔这一形象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当时英国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狄更斯通过墨德尔的结局告诉读者,英国社会如果不改造,总有一天也会象墨德尔那样来一个大崩溃。

我们的共同朋友

《我们的共同朋友》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最后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由一件凶杀案引出的。垃圾承包商老哈蒙病故,留下遗产10万英镑和象一座小土岗一样大小的垃圾山。老哈蒙生前吝啬和固执成性。由于儿子约翰·哈蒙违背他的意志,被他驱逐到国外;遗嘱又规定:约翰必须和一个由他指定的女子蓓拉·韦尔弗结婚,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

小说描写约翰·哈蒙从国外回来接受遗产,在途中遇到歹徒;回国后,他隐姓埋名,最后在老家人波芬的帮助下,继承了遗产并和韦尔弗小姐结了婚。

围绕约翰·哈蒙活动的是社会下层的贫苦人民。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老妇人,她一生贫困,到了80高龄,宁愿倒毙路旁贫病而死也不愿进入济贫院。通过这个老妇人的形象,狄更斯对他的一生反对的济贫法再一次提出强烈的控诉。

小说中的阶级对立是鲜明的。一方面是约翰·哈蒙的穷朋友;一方面是围绕暴发户维尼林活动的腐朽透顶的寄生集团。维尼林的座上客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薄德斯耐普。他经营航海保险业,活动的范围十分狭隘,但却妄自尊大,俨然以全世界的裁判者自居。薄德斯耐普这个形象生动地表现了19世纪6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踌躇满志、趾高气扬的神气。

这部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富有寓意的垃圾堆这一形象。老哈蒙留下一座垃圾山,这是工业发展的产物。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也象一座垃圾山,庞然大物中藏垢纳污,肮脏龌龊。

狄更斯的创作后期还有3部情节比较集中的小说。《艰难时世》(1854)反映了劳资的矛盾;《双城记》(1859)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远大前程》(1861)的主题是金钱的腐蚀作用,金钱使一个天真的青年变成势利者,贫困使他恢复了失去的淳朴天性。

还乡

《还乡》是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英国南部古老的艾登荒原上。老船长斐伊的孙女游苔莎厌恶家乡的阴郁荒凉,一心想到大城市里去过荣华的生活。姚伯太太的儿子克林原在巴黎某珠宝店当经理,因厌倦城市闹嚷嚷的生活,回到故乡,两人一见倾心。游苔莎怀着上巴黎去过豪华生活的希望和克林结婚。不料克林早已厌倦了都市生活,决心留在家乡办学启蒙,还亲自当伐木工人。这些使游苔莎大失所望。在沮丧和懊恼中,又暗中和旧日的情人韦狄来往。克林发觉此事,又得知游苔莎未给前来探望的母亲开门,致使伤心疲惫的老人在归途中休息时被毒蛇咬死,便愤怒地赶走了游苔莎。游苔莎去找韦狄,正好此时韦狄刚得到一笔遗产,两人商定夜间私奔巴黎,结果在途中双双被水淹死。克林后来当了传教士,求得了精神上的寄托。哈代以此表明:游苔莎之死,既非受人迫害,也非因个人犯严重罪行,只是因为她厌恶家乡的环境,厌恶大自然的清纯淡泊,无情的大自然便严厉地惩罚了她。

在哈代的心目中,悲剧是由于人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对立造成的。表达了一种皈依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作品集中地反映了他早期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金银岛

《金银岛》是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883年。

故事发生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

吉姆一家经营小旅店。店里来了一位粗犷、凶悍、怪异的海员模样的客人福林契,他关照吉姆替他留意同行来的人,尤其是独腿人。一天当他外出时,有人找到店里。福林契打死来人,自己也差一点送命。幸亏医生抢救及时。不久店前来了位瞎子。交给福林契一个神秘的纸团。福林契读罢,直挺挺地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吉姆和母亲打开福林契的箱子,取走他拖欠的钱和箱子里的图纸,逃离旅店。后瞎子带人来找图纸,在混乱中被马踏死。吉姆把图纸交给了医生,确定这张图纸为福林契埋藏金币的荒岛示意图。医生和当地富绅决心前去探宝。此时一名开饭店的独腿人帮助富绅找齐船员,并且自告奋勇充当船上的伙夫。在帆船驶近宝岛的一个夜晚,吉姆偶然偷听到独腿人与一群水手的密谈。原来他们都是为了夺宝而乔装上船的海盗。吉姆等人以寡敌众,机智勇敢地和海盗们周旋,经历了许多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得到一名流落岛上多年的海盗的协助,终于战胜了独腿人的阴谋诡计,消灭了大部分海盗。帆船满载财宝,把吉姆等人送回了家园。

作品是作者为他妻子前夫之子写的少年读物。它为人们揭开了冒险者世界的一角,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而且也得到了一般读者的欢迎。

城市姑娘

《城市姑娘》是英国女小说家哈克奈斯的中篇小说,写于1887年。

在伦敦东头的贫民区,有一幢难看的夏绿蒂公寓。这里的房客几乎都是缺吃少穿的穷人。耐丽姑娘就住在这里。她虽是一个做零活的裁缝女工,可盼望过上逍遥自在的贵妇人生活。她的未婚夫乔治是这幢楼的看门人。他很爱耐丽,一心想找一个工资高而体面的工作,然后再结婚。可耐丽却爱上了一个在医院当出纳主任的格朗特先生。等到耐丽感到格朗特同她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中时,后悔已经晚了。后来,耐丽生了个儿子也死了。这时,乔治已找到了一个好差事,他仍然爱着耐丽,并打算与耐丽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