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博弈学
1962800000006

第6章 德智兼备为人中豪杰(1)

1.引言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正道章第二》

【解读】

道德足以让远方的人来归附,诚信足以让不同的人达成一致,道义足以取得众人的拥护,聪明足以鉴察群下,这样的人才是聪明俊毅之人。

行为足以成为人们的表率,智慧足以解决疑难,诚信可以使别人恪守约定,廉洁可以使人放心地让他掌管财物,这样的人才是英豪贤人。

坚守职位而不误事,信守道义而不改变,虽处嫌疑之地而不希图苟且获免,见到利益而不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去获得,这样的人才是人中之杰。

【博弈之道】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是人中之俊、人中之豪、人中之杰。在《素书》看来,只有那些出类拔萃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才能在人生的大博弈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所以,在本章中,作者对“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作了明确的区分,并对其具体内容作了明确界定。

用好的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就会太平;用高尚的德行来治理国家,远远近近的邻邦都会心服。俊也罢、豪也罢、杰也罢,其实都是兼具道、德、仁、义、礼五者的人。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但却没有意识到它的缘由;德,是指人顺应自然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万事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它包含着慈爱、聪慧和同情心;义,是人所遵循的与事理相适宜的原则,根据这种原则,奖赏善者,惩罚恶者,从而建立功德,成就事业;礼,就是人日日身体力行、勤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序长幼、别尊卑的一种伦理纲常。具备道、德、仁、义、礼五者,这是俊、豪、杰的共同之处。但在现实生活中,俊、豪、杰又有其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2.成大事的关键是要讲信义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有在被大家都认为是适宜的时候,才可能得到众人的赞同,然后打心眼里真诚归服。一个人,只有当他德行高尚足以安抚远方的人、诚实可信足以使不同的人意见统一、行事理由充分足以得到众人的拥戴、才识足以照鉴过去、明达足以洞见未来,这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人中之俊,就像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然后才在东汉末年立下功名;唐太宗集义太原,然后才能在隋末成就大业。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和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而且胸怀大志,不多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他曾经和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所以就投靠了公孙瓒。后因夺取青州建立了战功,被任命为平原国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于是便委任他们两人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部队。私下里,他与这两个人同床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关羽和张飞都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出生入死,不怕艰险。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军队前去投奔公孙瓒,公孙瓒问他说:“听说你们冀州人都愿跟着袁绍,为什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答道:“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能够拯救大难的英雄。百姓遭受的痛苦,就像是被倒吊起来一样。我们冀州的百姓,都向往仁政,我们到此并不是轻视袁绍而亲附将军。”刘备见到赵云后,认为他胆识过人,便用心结交,于是赵云也随刘备到平原国,替他统率骑兵。后来,刘备又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最终欣然从命,并帮助刘备创建了蜀国。这一切,都与刘备诚信待人、从而受到人们的信服有直接的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据《旧唐书》记载,在他四岁那年,有一自称精通相术的书生拜见李渊时说:“你是一位贵人,还有贵子。”见到世民后,书生惊道:“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李渊担心书生会将此话泄露出去,于是准备杀掉书生,但是转眼间书生就不见了,只好作罢。从此,李渊用“济世安民”中的“世民”二字作为李世民的名字。李世民从少年时就足智多谋,体魄强壮,自我要求严格,他射出的箭比一般人要远一倍,而且百步之外,亦能“射洞门阖”。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河北发生水灾,农民无以为食,被迫流浪,隋炀帝却还要征调大量民夫,远征高丽。这年十二月,王薄率先在山东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发动起义。一时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且在反隋斗争中形成了三支较大的武装力量: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河南纵横驰骋;窦建德的义军转战于山东、河北;杜伏威的农民军则控制了江淮地区。此时,李渊正任太原留守,但是隋炀帝不信任他,派高君雅和王威为太原副留守,以监视李渊。公元616年,突厥侵入北部边境,隋炀帝命李渊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抗。结果战事不利,隋炀帝于是派使者押李渊和王仁恭至江都治罪。李世民对父亲说:“今盗贼(指起义军)日繁,遍于天下,大人(指李渊)受诏讨罪,贼可尽乎?要亡,终不免罪。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李渊听后说:“灭其以使促吾,吾当见机而作。”

要起兵必须扩大兵力,李渊为太原留守,虽握有重兵,仍需招募一支自己的队伍,可公开招募会引起高君雅、王威的注意。正在李渊、李世民为难的时候,马邑人刘武周杀死了马邑太守王仁恭,占据马邑郡,起兵反隋,且自称皇帝,还勾引突厥直驱太原。于是,李渊以讨伐刘武周为托词,召集各位将领商议,提出自己招募兵丁,高君雅和王威迫于当时的形势,只好同意。于是,李渊命李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人去招募士兵。不多久,便募兵近万人。李渊父子大量募兵,毕竟无法完全掩盖其真实的想法,况且其所用将领长孙顺德、刘弘基是为了逃避征辽诏令而逃到太原的,而窦琮也是逃犯。高君雅、王威见此,怀疑李渊有谋反之心,于是就暗中策划利用到晋祠祈雨的机会,将李渊父子诱骗来全部杀死。不料此事被经常出入王、高家的刘文龙得知,刘文龙立刻将此事报告给李渊,李渊于是决定先发制人。

公元617年初夏的一天夜里,李渊命令长孙顺德、赵文恪等人带领五百壮士,和李世民的精兵一起埋伏于晋阳宫城外。第二天清晨,李渊与高君雅、王威在留守府大厅议事,按照计划,以王、高暗引突厥入侵为由,将其逮捕入狱。事也凑巧,第二天果然有突厥数万人进攻晋阳,民众以为是王、高所致,于是李渊趁机杀掉高君雅、王威。这标志着李渊父子正式开始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后,李渊父子的目标就是乘虚入关,直取长安,以号令天下,建立新的王朝。

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统治者听说李渊带兵进攻,忙派大将宋老生和屈突通分别领兵数万,在霍邑与河东抵抗李渊大军。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进攻宋老生驻守的霍邑,却逢秋雨连绵,无法开战,而且道路泥泞,军粮运输困难。但他听了李世民的意见,决定不撤兵。八月,连日的阴天终于放晴,李渊遂下令攻城,并由李世民率兵诱敌出城,双方展开决战。李世民身先士卒,奋勇冲锋,“砍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霍邑一战,李渊大获全胜,斩杀了隋将宋老生,攻下了霍邑。随后,李渊率兵进攻河东郡,虽取得初战的胜利,但是隋将屈突通固守河东郡,李渊久攻不下。后根据李世民建议,李渊留下部分兵力包围和牵制屈突通,自己率主力部队渡过黄河,直取长安。

同时,李渊在关中地区的家属和亲族也纷纷起兵响应,其中有世民的胞妹平阳公主、李渊的从弟李神通,李渊的女婿段纶也在蓝田县聚众万余人。在这种有利形势下,李渊父子一路上采取收揽人心的办法,废除了隋朝的严刑酷法,还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关中各地的起义军,一面争取关中地主阶级的支持。数月,李渊、李世民的军队已达二十万人,并于十月开始围攻长安。十一月,长安城破,李渊率军进入长安宫,立年仅十三岁的代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并改元义宁,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总揽军政大权,晋封为唐王。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兆尹、秦公,李元吉为齐公。

3.不爱财,才能跨出成功第一步

诚信,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守己是贤人的养德之源。一个人,品行高尚,足以作为礼仪的表率;足智多谋,足以决断疑惑难解的事情;讲求信义,可以使自己保持俭朴的品德;廉洁无私,可以分给别人钱财。那么这个人,就是人中之豪了。

历史上那些忠实诚信、廉洁无私的君主,不但能使国家富强,还能名垂青史。

南北朝时杰出的皇帝刘裕是南朝的开国皇帝,尽管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当政,世风崇尚奢靡,但刘裕清心寡欲,对珠玉宝马不屑一顾,后宫嫔妃也很少,根本听不到有宫女歌舞的声音。刘裕曾经留下了宁州献上的一个珍贵的琥珀枕,为的是捣毁分给众位将军治疗刀伤。他平定关中时,获得了一位美女,十分宠爱,后来因为她耽误政事,还是将她送走了。他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公主出嫁,嫁妆不超过二十万。他保存着自己年少时候使用过的农具,让后代知道稼穑的艰辛;把自己补过多次的衣服送给女儿,让她以此教育后人。皇帝如此简朴,“内外奉禁,莫不节俭”,东晋以来的奢侈之风于是被刹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