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宋烟雨三百年
1972700000037

第37章 第三次征南唐(1)

1.淹死的马也比骆驼快

寿州城一破,第二次征伐南唐的目的也已经达到。显徳四年四月,柴荣回到开封休养生息,为接下来夺取整个江北做准备。

眼看一路凯歌,居然不趁热打铁,反而班师回朝,这对向来急于开拓疆土的柴荣来说,可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想老婆想疯了吗?

答案是不可能的。

因为柴荣变了。

柴荣自从继位以来,就患上了一种名为"战争焦虑症"的怪病,具体症状表现为:

一、整天想的就是打仗,并保证劝阻他打仗的人没有好下场,代表病例--贬冯道。

二、为了打仗可以先不顾士兵的吃饭问题,代表病例--晋阳攻伐战。

三、一旦打仗受阻,总是越受阻越焦虑,一批又一批地派兵,毫不间断地打,非一条路走到黑不可,代表病例--寿州之战。

由此可见,为柴荣打工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素质:别多嘴,经得起饿,随时准备进棺材。

值得庆幸的是,柴荣这个怪病并非绝症,而且在通过一位高明的医生治疗之后,病情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这位仁厚的医生赫然就是刘仁赡先生。

由于寿州城不算太大,城墙却极为坚固,而且水域甚广,柴荣的几十万大军完全展不开来作战,人数上的优势大打折扣。通过一年多的寿州攻防战,刘仁赡医生通过提升后周军的死亡率这种手段,大大冷却了柴荣的容易激动的性情,告诫他要戒急戒躁,凡事要循序渐进。柴荣可谓醍醐灌顶,获益匪浅,由开始的一味强攻转变为以围为主攻为辅,最终转变为以攻为守。但刘仁赡医生就不幸了,治好柴荣之后,自己却病逝了。

所以,柴荣行事渐渐变得沉稳,一改往常冲动的风格,这次班师回朝也恰恰证实了柴荣的病已经痊愈。

在休养六个月之后,准备工作已经做足,柴荣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亲征南唐。

这次他的目标是--南唐江北十四州。

由于李景达的撤离,濠州轻而易举地成了柴荣第三次南征的首个目标。

濠州,江北重镇之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

十一月初五,柴荣亲率水陆大军,抵达了濠州城西北。当然,不必多说,我们的赵匡胤自然也是在其中的。

濠州团练使郭廷谓虽然被李景达遗弃于此,却并没有闲着,他不是一个喜欢坐以待毙的人。

郭廷谓在柴荣回京的六个月之中,不断地训练士兵,加固城墙。并利用水上优势,在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楚州(今江苏淮安)的淮河水域上停放了百余艘战舰,专备水战之用。

不仅如此,他还在位于濠州城东北的十八里滩上,利用四面环水的地理优势,设置了栅栏,在其中扎下了纵横成排的军营。并且在每一个军营旁都插上了他的旗号,仿佛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很低调。随后他又扩大了一下排场,在每个军营旁都插上刀枪,而且是能亮瞎人眼睛的那种,仿佛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很会磨枪。

他就是要向柴荣展示自己的实力,让柴荣不敢小看自己。

想取濠州城,没那么容易!

柴荣见了郭廷谓布下的阵势,也不禁微微变色。

濠州也确实不容易攻下啊!

但拿下寿州给予了柴荣极大的信心鼓励,他又岂是一个面临困难畏缩不前的人。刘仁赡我都不怕,还怕你一个小小的郭廷谓不成?

对于这样一座城池,柴荣先派人详细地查探了一番兵力布防状况,然后马上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其具体布置如下:

内殿直康保裔和赵匡胤进攻东关城及其水寨;李重进攻南关城;控鹤右厢都校王审琦率领水军进攻城北水寨,并焚烧敌军战船;柴荣则亲自率军从濠州城西面进攻。

既断水路,又断陆路,而且四面同时开工,多方位打击,可见柴荣对濠州是志在必得。

显德四年十一月,柴荣开始攻打濠州,四路军同时向濠州逼近。

赵匡胤要攻克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十八里滩,也是攻打濠州的任务之中最为困难的。柴荣将东面交给了赵匡胤,足见其对赵匡胤的看重。

事实表明,赵匡胤没有辜负柴荣的重托。

面对四面环水,又设有栅栏的十八里滩。南唐军显得相当自信,他们以为后周军一定会给他们表演集体投河自尽,而且是排好了队去投。

结果他们失望了,失望在了后周军的交通工具之上。

负责东面进攻的康保裔特意带来了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骆驼。他要利用其身高优势,专门应付十八里滩的水域。

后周军南征而来,骑的主要是马,但康保裔坚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强行将"沙漠之舟"当作水上的船来使。虽然这些常年在沙漠里忍饥挨饿、患有先天性严重驼背的动物,在此处充分发挥了其身高优势,但行动却迟缓得很,让人瞧了恨不能上去踢两脚。

同样负责东面进攻的赵匡胤,他骑的不是改良的交通工具骆驼,而是原始的马,个子显得矮。尽管条件反差很大,但赵匡胤没有因此感到自卑。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很瞧不起康保裔的骆驼,他坚信"淹死的马也比骆驼快"。原因很简单,对南唐的几次大作战之中,那匹挂满璎珞的马从未教赵匡胤失望过。

于是赵匡胤一马当先纵马入水,截流抢渡,用行动向康保裔证明没有骆驼他照样能过去,而且是能更快地抵达对岸这个事实。

康保裔看得目瞪口呆,估计他此时终于明白死马当活马医这个道理了。然而更令他吃惊的这时候才刚到来。

"哗哗……"又是一连串跃马入水的破浪之声。赵匡胤的麾下已纷纷跃马入水,骑马过河,转眼间便抵达了对岸。

康保裔总算领教到赵匡胤的勇猛之处。他这时才赶着骆驼缓缓地渡河,行动又笨又慢,神情因备感窝囊而沮丧难当。

估计最为吃惊的要属十八里滩上的南唐守军了,他们全然没料到后周军这么快就冲上了十八里滩,而他们此时还未做好应战准备,霎时间捉襟见肘!

赵匡胤也没跟他们客气,立刻加紧手脚将滩上的栅栏拆了,猛攻而入,见人便杀,还特意放上几把火,点燃南唐军营帐来取取暖。

南唐军猝不及防,大乱。赶快逃命的逃命,回老家的回老家,好生忙活。

康保裔此时才骑着骆驼缓缓登岸,跑跑龙套,打一打落水狗,聊表不虚此行,没有枉费新式交通工具的一番苦心。

回去一定要尝一尝"烤全驼"这道菜的滋味,这大概是康保裔同志当时最真实的想法。

2.破竹之势

乘着突破十八里滩的胜利之势,后周军军容大振。赵匡胤没有多做停留,接着又率领大军毫不失时地攻下了濠州的东面关城。

关城是防御力最为集中的据点,通常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所在。攻取了关城就宛如扼住了该地区的咽喉之地。

显然,赵匡胤已经扼住了濠州东面的咽喉之地。

与此同时,李重进攻下了南关城;王审琦拔除了南唐军在水上打下的巨木桩,并趁势焚毁了南唐的七十余艘战船。

东、南、北三线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要是西线也告捷那就好了!

所料非差,柴荣就是这么想的。

可惜的是,想象与现实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主导西线战事的柴荣处境就有些窘迫了。

一方面是由于郭廷谓这几月来的倾力布防所致,他勤练甲兵,修缮城池的工夫不是白费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亲自动手并非柴荣所擅长,指挥和督战才是。这也难怪,当老板的主要是动口,动起手来可就一塌糊涂了(揍员工除外),柴荣这个做老板的也不例外。

因此西线战事一直处于胶着之态。

大凡主帅陷入这种进退维谷的僵持战况,一般都会连下多道命令,说些譬如你们再不来,老子就挂了之类的话,并千叮咛万嘱咐前去传令的人告诉各个将领:"如果我死了,我也绝不会让你们独活的。"

但柴荣却没有号令赵匡胤、李重进、王审琦三人前来支援,他反而传令三人继续乘胜进军,不要理会他。

柴荣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他掌握了支援的最好办法--命部下继续进攻。

只要东、南、北三线取得胜利,必然会给西线南唐军带来巨大的后顾之忧。柴荣相信南唐军一定不喜欢被四面包饺子,因为后周的老牌饺子一直不怎么好吃,他们到时必然会兼顾后方。如此一来,西线压力自然迎刃而解。

柴荣这回又对了。

赵匡胤、李重进、王审琦三人收到命令后,继续发起进攻,三管齐下,一举捣破了濠州的羊马城。

要指明的是,羊马城并不是专门用来关羊关马的城池,它是古代为抵御敌人而在城池外边修建的类似城圈的工事,类似于围墙。羊马城的陷落无疑就意味着一个战士的盔甲被剥掉,防御工事已经土崩瓦解,再也无力抵抗任何攻击。

西线战事果然因此大为缓和,柴荣也轻松了不少。

郭廷谓工夫花得最多的就属濠州的羊马城,但如今在赵匡胤、李重进、王审琦三人猛攻之下不堪一击,瞬间被突破,使得濠州失去了最后的一件防御外衣。对于郭廷谓这个创造者来说,这无异于将他剥个精光游街示众,其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但即便事到如今,郭廷谓依然没有放弃,他把目光移注到了离濠州不远的泗州上。

只有泗州的援兵能救濠州。

郭廷谓决定争取时间,等候泗州援兵的到来。

他立刻写信给柴荣,表示自己愿意投降,不过考虑到家人都在南唐,投降的话会祸及家人,要事先向李璟报告一声,恳请李璟放过他家人。

柴荣看完信之后,沉默了一会儿,露出了自信的微笑。他马上回信,表示允许。

郭廷谓的这点伎俩对于柴荣来说实在是太小儿科了。柴荣一眼就看了出来,他决定将计就计,继续采用围点打援战术,消灭前来救援濠州的南唐军。

这一招柴荣已经在寿州练得娴熟无比,其水准已达到不给来人送上几刀就不会放你回去的境界。

泗州的援军很快就闻风而来了。

据探子回报,柴荣得知泗州已派出了数百艘战船前来救援濠州,现在正停泊在泗水东面,准备伺机而动。

几百艘战船,要是往水上排开,不用说人,就是鱼也能吓跑一大群。

显然,对方不是来吓人的,而是特意来打水战的。

然而柴荣却不这么想,他决定和对方打水战的同时,还搞一搞陆上偷袭,对方如果没有料到他还有这一手,那就只好去找阎王投诉自己的阳寿太短了。

集结好水陆大军之后,柴荣趁夜发动了袭击。他不想以逸待劳,等着对方来打自己。他选择主动进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他利用战船在水上行动缓慢的缺陷,派出赵匡胤率领精骑趁着夜色,先从陆上发动奇袭,搅乱对方的阵营。然后他再率领后方大部队,水陆包抄。

柴荣的军事策略没有错。

这一仗打得南唐水军损失惨重,伤亡五千人,投降两千人。后周军还发扬了就地取材,回收利用的精神,将缴获而来的三百艘南唐战船收归己用。

濠州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此被柴荣斩断。

但柴荣却不甘于此,他还乘着胜利逼近泗州。他依然遵照围点打援的规则--谁敢来救援,就把谁往死里打。

泗州现在已经近乎一个空城了,因为所有的兵力都耗损在救援濠州之上。

谁又曾料到赶来救援的大军最后却变成了赶去陪葬的?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啊!

十二月,泗州守将范再遇抵抗不住后周军的猛攻,举城投降。

接下来似乎该轮到身在濠州的郭廷谓先生了。虽然这位仁兄表面上是说派使者去金陵请李璟放过他家人,实际上是向李璟赶快发兵来救,估计其中连他爹妈是否健在都没人问过。

这一点并没有逃过柴荣的眼睛,他正磨着刀等着李璟多派兵来呢。

意外的是,李璟先生这次倒是放聪明了。他已知道江北的败势无可挽回,再多添兵过去的话,地府那边会有很大意见的,不能跟下面那帮人过不去。于是,他表示积极支持郭廷谓先生为国捐躯,为此他还表示不会派一兵一卒前来救援,保证郭先生马到成功。

至此,郭廷谓已经绝望,他的侥幸心理已被击得粉碎。

这时柴荣兴致勃勃地劝降于他,开导他要为城内百姓着想,投降输一半,虽然没了忠节,但可以保命,识时务者为俊杰。

郭廷谓无奈从了,开城投降。

濠州也由此落入柴荣之手。

3.客串水利工程师

在战事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柴荣没有停下脚步,陆续夺回了被先前白甲军和南唐军收复的扬州,接着攻占了海州(今江苏省东北部)。

最后一个江北重镇--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就在眼前了。

楚州现在就像一个瓮中之鳖,只要柴荣喜欢,随时都可以将它抓出来下锅。

这只是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

而事后证明,这只瓮中鳖被抓出来之前还狠狠地反咬了柴荣一口。

柴荣并没有急着进攻楚州,而是把眼光放在了让水师战船从淮河入长江的问题之上。

从淮河入长江,必须经过邗沟(古代的一条运河,始开凿于吴王夫差)。但由于古邗沟的水位比淮河水要高,隋炀帝杨广在开凿京杭大运河的时候,为了防止邗沟水流入淮河,影响航运,特意在邗沟入淮河处修建了一座名为"北神堰"的水坝,以调节淮河与邗沟的水位平衡。

由于战船不同于一般的商船、渔船,规模较大,想过去恐怕得被水闸留下一半做纪念。当然想强行过去也并不是没有好处,等到战船被碾碎之后,至少可以多几块上好的木料做棺材板。所以后周的战船无疑是被北神堰阻住了。

这该怎么办?

柴荣的办法很简单--绕过去。

干不过你我躲还躲不过你吗?

当然,柴荣的船不是飞船,所以还是得从水上绕过去。

问题是,并没有多余的河可以让后周的战船去绕。

柴荣笑了。因为他看见了楚州城西北的鹳河。

鹳河是中国长江流域汉水水系的一条河流,汇入丹江。

柴荣的办法由此而生,他就命人马上开凿鹳河,来贯通淮河与长江的通道,这样原本属于长江流域的鹳河又同时附属于淮河流域,看来柴荣同志牵线搭桥的本事还真不小。

然而,问题又来了。

主持巡视勘探的使者告诉柴荣:陛下,此处地形复杂,开凿起来恐怕耗费甚巨。

甚巨!这对节俭到抠门的柴荣来说无疑是叫他去卖血。

但柴荣再次笑了,胸有成竹地笑了。

使者看着柴荣有些发毛,他发现这位皇帝陛下似乎不惧任何困难,凡事他都必有办法。

这次显然也不例外。

要知道,我们的柴荣当皇帝之前就是一位颇有业绩的管理人才。

于是,水利工程师柴荣充分发挥了他的智慧,亲临现场指挥,调动楚州丁夫挖凿河道,并画出了线路图进行指示。在柴荣的亲自调度之下,该项工程十日之内得以完成,花费的工日很少。

由此可见,柴荣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冠绝五代皇帝之首已是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