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宋烟雨三百年
1972700000041

第41章 历史的问号(3)

而此时,耶律璟并不知道柴荣准备撤军南归,他只以为柴荣正谋划着打过来,导致他寝食不安,整日失眠,还连累了那些与他一起喝酒的大臣。这种生活真是太失规律了,他决定尽快打退后周大军,重温醉生梦死的生活。

为保险起见,他特意命人日行七百里,传信给北汉,让北汉出兵骚扰后周的边境。

然而,耶律璟紧接着就收到了柴荣撤军的消息,估计他当时大喜过望,一拍手一叫好,老子回去睡觉了,再见,竟然忘了将后周军撤走的消息转达到北汉,搞得北汉那边与后周打得热火朝天,连耶律璟的一句"我们支持你"之类的声援都没收到,可怜啊!

为了好好招待北汉的犯边军队,柴荣派出了他的嫡系部队司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前去抵御。在此,请大家记住这个人的动向。

柴荣正在回京的路上。北伐中断这个结局是他难以预料的。他曾暗里发誓不取幽州誓不回朝,但病患说来便来,毫无挽回余地。此时,他的心情沉重不堪。

但就算病了,他依然坚持在回京途中批阅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他向来如此尽心尽力,这正是他身体垮掉的原因。

也就在此时,一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这天,柴荣像往常一样批改公文,却在公文堆里发现了一个皮囊,甚为古怪。在没有发明定时炸弹或者重力炸弹等秘密作案工具的古代,一般人都会以为里面一定藏着类似"暴雨梨花针"之类见血封喉的机关暗器,专做谋杀重要人物之用,不可轻碰。

柴荣打开皮囊,却发现里边装的是一块三尺长的木牌。

柴荣大为惊奇,蒙在当场。估计当时柴荣绞尽脑汁地在脑海里搜索了一遍,也想不出有人会使用木牌这种暗杀武器,实在太奇葩了。

更奇怪的是,木牌上还写着五个字,题云"点检做天子"。

柴荣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有人向他传达一个秘密,警示于他。

其意思再清楚不过了。

--陛下,殿前都点检想谋反,您千万要小心啊!

而如今的殿前都点检正是张永德,更重要的是,此人乃郭威的女婿,皇亲国戚,离皇位很近哪!

柴荣表面上装作无意理会此事,但内心已有了深刻的警醒,毕竟病危之人的心理是极度敏感的,他还有身后事未打理,不想尽早撒手人寰,因此身边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怀疑有人想早早送自己一程。

现在这块木牌的出现岂止是风吹草动那么简单,根本就是龙卷风过境的前奏。

眼见我不行了,就想抢我位子啊?

一颗火星就此在柴荣心中燃起。

回到京城后,柴荣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使用明升暗降的招数,升张永德为校检太尉(虚职)、同平章事(还是虚职),剥夺其殿前都点检一职,改命另外一个人取而代之。这个人我不说想必大家也知道,他就是我们的赵匡胤同志。

看来真的是天命所归,点检后面还真的做了天子,真是上天安排你要嫁给猪八戒,你也没有办法啊。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千古谜案,疑点是:到底谁才是作案者,谁制造的木牌。

这样一穿针引线,很容易推出三个答案。

一、张永德自己干的。原因是想死想疯了。

二、赵匡胤干的。因为事后他是最大受益者,得到了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一职,借此可以顺利进行密谋篡位活动。

三、李重进干的。原因是当年张永德向柴荣诬告过他谋反,现在趁着柴荣病危心思敏感,正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柴荣临死前多拉个人去当垫背的,好报一箭之仇。

显然第一个推论是无法成立的。我们着重来看第二和第三个。

先来看第二个,赵匡胤干的。有最大受益者的名号挂着,又结合赵匡胤做了皇帝的结局,赵匡胤顺理成章地被誉为此案的首犯。

但只要细细推敲一番,就可以发现其中破绽百出。

第一,前面我们说过,张永德与赵匡胤的关系相当不错。赵匡胤二婚的时候,张永德投入了巨额资金,估计他自己结婚的时候都没这么舍得。再则《宋史》记载,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之后,经常请张吃饭,不仅不呼其姓名,反而称之为驸马。若是暗害张永德,双方关系必然闹僵,反目成仇。因此,就双方关系看来,赵匡胤不大可能要害张永德。

第二,借木牌案搞掉张永德,赵匡胤也不一定能接任殿前都点检一职。他当时是殿前司的第三号头目(实际上是第二号,副点检一直空缺),但资历比他高的依然有人存在,譬如比他先封节度使的李继勋。再加之任命权始终掌握在柴荣手中,是他想让谁当,谁才能当的,毕竟赵匡胤想将张永德卖了的话,多少钱一斤,还得看柴荣开价,所以谁做都点检还是未知之数。

第三,赵匡胤是一个极为谨慎之人,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冒然动手。做木牌案既得罪张永德,而且自己也没有十足把握当上都点检,处境比起张永德做都点检来还不如,毕竟两人关系甚好,凡事有张永德罩着。因此,出卖大哥实在是名利双赔之举,权衡一下利弊可见是做不得的。

虽然我们的第二个推论得到了史学界人士的一致认可,但至此,它也是难以站住台面的。那么,我们来看第三个推论。

到底是不是李重进干的?

这个答案也有许多人支持,理由是,张永德以前诬陷过李重进,李重进要报复,而且手段同样是诬告。

但我们仔细推敲一番,其中同样是破绽百出。

第一,前面说将领之间的危机之时,李重进只身前去和张永德谈话,双方已达成和解。由此可见,李重进并非一个心胸狭窄之人,也就没有所谓的报复之说。

第二,李重进已经领兵抗击北汉去了(前面我已要大家记住他的动向),正忙着为北汉军队办理地府观光旅游的手续,不在柴荣身边,没有作案的时间。

第三,张永德以密信的方式诬告李重进谋反,柴荣都不信,李重进用区区一块木牌诬告张永德,柴荣便信了,进而撤销张永德的职位,难道那块木牌长得很像墓碑,柴荣料自己时日无多,因此大为忌讳?

综上所述可见,李重进也并非木牌案的作案者,而我们的结论也已一一被推翻,此案甚为扑朔迷离啊。

不是赵匡胤所为,因为他做事求谨慎,不会冒险一搏;不是李重进所为,因为他有不在场的证据;也不是张永德自己干的,因为那块木牌无异于他的棺材板,清明节还没到,谁会没事背着一副棺材板到处乱跑?

所以,我们有了第四种推论--史官杜撰出来的。

其原因如下:

记载木牌案的史书有两部,一部是《旧五代史》,说是柴荣有一天忽然见到了一块木牌,但是上面只有三个字"点检做",另一部记载木牌案的是《宋史》,可其中记载,木牌上却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对不上号啊。

《旧五代史》是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宝六年(973年)四月开始编撰的,由于很多从五代来的人依然健在,而且可供参考的史料也非常齐全,所以编修的条件是相当良好的,可却只有"点检做"三个字。《宋史》却是三百多年后,元朝的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编修的,那时五代宋初故去已久,参考史料也遗失不少,但记载木牌案却比起《旧五代史》来还要详尽,出现了"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可见实在不容轻信。

除此之外,只要我们好好拓展逻辑性思维,还可以发现史官们因疏忽而造成的逻辑上的问题。既然木牌上写的是"点检做天子",那柴荣为何不干脆斩草除根,将殿前都点检一职废除,不再设立,彻底绝了点检要做皇帝的谣言?但柴荣的做法却是将张永德撤职,让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结果点检一职还是存在,点检照样可以做天子,这样也无异于脱掉裤子放屁,结果还是一样臭。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彻底杜绝点检做天子的谣言,将点检一职撤销之人,居然就是最大受益者赵匡胤。而《旧五代史》是他下令编修的,虽然参考文献资料颇为丰富,但出于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实之处颇多,可谓劣迹斑斑。木牌一案,也正如其中所说,太祖皇帝果然凭借点检一职登基成帝,"点检做"的说法实乃天意啊!

显然,此举是为了掩饰赵匡胤后来谋朝篡位的野心,乱用上天的旨意来做文章的。天子天子,天的儿子,老子不照顾自己的儿子难道还照顾你啊?

说到此处,木牌一案已接近尾声了,但尚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为什么张永德会被撤职。

看来此案的错综复杂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就好比玩闯关游戏,绕来绕去,过关斩将,原来最后要解决掉的终极BOSS居然是张永德先生。

好吧,就让我们来解决掉张先生吧。

为何张先生会被撤职?在我看来至少有如下两点,都是他身上的缺陷。

一是性格上的弱点,心胸狭隘,忌妒心强。前面我提到过,他与李重进之间的将领危机,也全因他这一性格弱点触发所致。

二是处世为人上的缺陷,身为人臣却不懂主上的心思,而且没有主见。同样,在围攻寿州的时候,柴荣有意布置张永德主持打援,李重进主持围点工作,配合可谓天衣无缝,但不知柴荣用意的张永德却无故闹事,诬告李重进谋反,这是其中之一的表现。

此外,还牵涉柴荣北归途中的一件事,这件事,让柴荣彻底看清了张永德的弱点所在,张永德兵权在握的期限,也就是在此时被宣布截止了。

这件事记载于一史料笔记上,这个笔记名为《却扫编》,是南宋一个名为徐度的人撰写的,记载了宋代的典章制度和人物逸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却扫编》上对此事的记载我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还请不要介意。

柴荣病危班师回朝,到了澶州却滞留不走了,还把自己单独关了起来,大臣十分担忧柴荣的身体状况,都想确定柴荣的大限之期,然后好结交新的狐朋狗友,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策万全。此事须得提前做准备,因为他们的人脉都在京城,须速速赶回去布置,如果柴荣不争气,突然来个中道崩殂可就迟了。

于是他们纷纷去探望柴荣的病况,还拟好了"陛下吉人天相,区区小病不足为虑"、"赶快回家,龙体为重"、"祝陛下您身体健康"等台词,作为敷衍应酬。可惜的是,柴荣有令,对他们一概不见(就不让你们知道)。

但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张永德先生。

由于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与柴荣是近亲,又因为他经常护卫柴荣睡觉,所以唯独他一人可以接近柴荣。因此大臣们很自觉地找到了张永德,让他转禀众大臣的心意。

张永德很乐意地接受了,想都没多想。他趁着护卫柴荣就寝之时,对柴荣说:"如今天下未定,京城空虚,四方各地都盼望着京城发生变故,伺机谋利,澶州和京城相距甚远,鞭长莫及,陛下您应该早些回去安定人心,如果出事的话,可就对不住列祖列宗了。"

柴荣不禁一愣,然后转眼盯着张永德,质问道:"是谁叫你来说这些话的?"

张永德很老实地交代是群臣叫他来转达意见的,并说了一句要命的话:"大家都是这样想的。"

完了!估计张永德先生还不知道他这回是真的踩到地雷了。

而这个地雷将被柴荣在无声中亲手引爆。

此时,柴荣正静静地盯着张永德,仿佛觉得眼前这个长期守卫在自己身边的人突然变得陌生,想将他看穿。

也许,张永德先生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只有他一人能见到柴荣。原因不只是他和柴荣是近亲,以及他保卫工作做得好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柴荣希望有一个能理解主上,并有自己主见的人待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分忧。如果是一个随声附和的传话筒,许多人都符合这个条件,一抓一大把,太监都比你强,何必选你张永德?

更为苛刻的是,柴荣是一个非常有主见近乎顽固的人,他自然不喜欢张永德与大臣们沆瀣一气来对抗他。

哪怕是一次也不行。

原因很简单,张永德的身份是禁军的最高统帅,手握重兵,最忌人云亦云随风倒,在战场上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即使只有一次,也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至关重要的一点,柴荣已觉得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世界,虽然千万个不舍,虽然壮志未酬,但生死由命,在死之前,他必须托孤,得让绝对(注意这个词)可靠的人来辅佐自己的幼子,所以他对所看重的人要求更为严苛,而张永德却在此刻暴露出他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于张永德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张永德啊张永德,你太令我失望了!

柴荣心中在沉重地叹息,他盯着张永德良久之后,叹了口气说:"我就知道你是被人指使才这样说的,难道你真的不了解我的意思吗?但是我看你天分实在是差,不足以担当重任啊!"

意思就是你小子赶快回去把自己洗干净,等着被炒吧!

柴荣说完就立刻启程离开澶州,他再没有多看张永德一眼,直接往京城而去,回去他就撤掉了张永德的点检一职。

至此,我们已经揭晓了千古谜案木牌案中的最后一个谜题,尽管迂回曲折,纷繁复杂,终究还是告一段落。通过断案,我们至少能明白一个道理:历史教条主义不是个好东西!

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