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973200000022

第22章 为了洪湖的未来

洪湖水产综合商品基地的报告

(歌声:洪湖水呀,浪打浪……)

一曲“洪湖水”把洪湖的美丽富饶,连同它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业绩唱遍全国,播向海外。人们憧憬歌中唱出的美妙“天堂”,向往着一睹洪湖的风采。

位于江汉平原南端的洪湖,现有水面千万多公顷,横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洪湖、监利两市县,其面积居全国淡水湖泊第八位。丰富的资源抚育着洪湖的世代子孙;辽阔的水域孕育着洪湖的光辉历史和美好未来。

然而,人们可曾知道,百里洪湖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痛苦挣扎之后,留给观众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围湖造田、乱捕滥捞、只捕不养,美丽富饶的洪湖被弄得千疮百孔。到70年代末,洪湖的水面比50年代减少了一半以上;鲜鱼产量由1100万公斤下降到310万公斤;鱼类资源由96种下降到54种;名贵鱼种几乎绝迹;丰富的蒿草和水草自生自灭,沼泽化逐渐向湖心挺进。昔日“浪打浪”的百里洪湖,呈现出一片片“草茫茫”的萧条景象。

历史终归历史,我们已无暇追述痛苦的回忆。因为,洪湖毕竟是洪湖,它所养育的儿女终于冲开了痛苦的羁绊,谱写了一部为了洪湖未来的创业新篇章。

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并成立了洪湖渔业管理局,其目的是为了使萧条、荒凉的洪湖得以复苏,挽救洪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此,洪湖的渔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洪湖渔业管理局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管理与开发洪湖的使命。他们组织洪湖、监利两市县的沿湖3万渔民对洪湖进行精心治理,经过5年的奋斗,使洪湖渔猎矛盾、渔农矛盾、渔莲矛盾、鱼鱼矛盾初步得到缓解,为开发洪湖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实行季节性大湖蓄禁,让鱼类在春夏时节产卵繁殖,迈开了依靠自然优势开发洪湖鱼类资源的步伐。1986年,洪湖成鱼总产回升到780万公斤。可是,要使成鱼总产恢复到50年代1000万公斤的水平,仍然困难重重。这不仅是因为洪湖现有水面比那个时期减少了一半,更困难的是洪湖水面仍有继续减少的危险。

洪湖渔业管理局的全体职工不辜负人民的厚望,肩负历史的重托,经过百倍的努力,在组织有关专家对洪湖资源现状进行全面考察,反复预算、评估、论证后,终于提出了“洪湖开发总体规划报告”,提出了建立“洪湖鱼种基地”、“名优水产品种基地”、“蟹苗繁殖基地”、“人工增殖放流基地”、“饵料加工基地”等8项工程方案。

这是一条自然增殖与人工养殖并举的道路,也是养护洪湖使之永葆青春的唯一道路。具体地讲,是实行推广内繁、池塘精养、大湖圈养、拦汊喂养,以优带劣、以精带粗,形成水上、水中、水底联合开发的新套套。这份50万字的报告通过了一道道检验关口,被国家计委批准并列入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仅初级开发工程就投资1000万元。

洪湖水产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于1987年11月破土初工,分别由洪湖渔业管理局,洪湖市、监利县承担全部工程项目。先后成立的太马湖渔场、红旗湖渔场、西湖渔场、胜利垸渔场、王小垸渔场等6个渔业基地,开挖鱼种池近300公顷,现已有100多公顷建成投产。专家们预测,按照“洪湖开发总体规划报告”实施,可以使洪湖大湖的鱼产量由现在的八百多万公斤增加到两千多万公斤,增加利润2000万元,4年后可收回全部投资。

洪湖的鱼鲜,洪湖的水甜。这里春夏雨热同步,秋冬温光互补,有利于各类水生植物生长,具有淡水渔业初级生产能力强的自然优势。湖中水生高等植物和生物总量居全国大中型湖泊之首,湖底栖息动物总生物量居全国同类湖泊第二位。尽管因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使洪湖未能很好地发展,但历史又赐予了洪湖一次良机。在这富饶美丽的湖乡,人们不仅认识到洪湖以往的价值,而且认识到洪湖未来的前景。洪湖的变化与湖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这里,洪湖无私地向辛勤劳作的人们作出奉献。治理和开发洪湖第一期工程的完成,已经使洪湖人民的希望和各级政府的要求得以初步实现。

全方位地开发洪湖,补充和挽救了濒于灭绝的鱼类资源。一期工程在杨汊湖建立的500亩自然增殖放流站,其楠竹、网层结构以25亩为一块。这一做法不仅在技术上解决了向大湖投放鱼种的成活率,以及扼制湖面沼泽化的问题,而且成功地将陆地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移植到水面。这一块块栅栏构成的方阵,将百里洪湖划为无数便于经营的小单位,适合中国人爱土如命的心理。而这一块块方阵,又如一道道水上长城,显示出那不可估量的气势。水产技术人员还将这方阵作为鱼种“孵化器”,每年孵化出大批鲤鱼苗流进大湖。1988年10月,洪湖渔业管理局对大湖水面放流的鲤鱼苗调查结果表明:自然流放的鲤鱼苗成活率达到15%,超过了开发工程技术评估指标。这样,就使洪湖的鲤鱼鱼种所占比例由1986年的0.2%提高到15%。按这种速度发展,洪湖的鱼类品种比例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可以实现协调。大量的鲤鱼吃掉了湖中草鱼的粪便,免除了湖水的污染,形成了一个草鱼吃湖中草,鲤鱼吃草鱼屎的食物链,为洪湖实现生态平衡奠定了基础。

螃蟹这一水底鱼类,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洪湖曾经是湖北省的螃蟹主要产地,然而十年动乱也使这一名贵资源惨遭厄运。洪湖水产综合商品基地第一期工程蟹苗基地的建设,为洪湖蟹类家族繁衍带来了福音。目前,蟹苗基地的配套工程正在加紧完善。在工程尚未配套的情况下,去年已生产出蟹苗70公斤,价值14万元。这批蟹苗已全部投放大湖。待到洪湖蟹苗基地竣工投产后,每年可产300公斤蟹苗。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坚持不懈地搞科研,争取早日把发展洪湖螃蟹生产的规划变为现实。

一望无垠的蒿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来形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枯萎的蒿草年复一年地倒伏腐烂。水生物专家考察洪湖后说,这些地方如不采取措施,只需10年左右,就会变成陆地。洪湖水产和商品基地第一期工程中建设的付湾饵料加工厂,将为专家们解除心头的忧患。这个加工厂每年可消化1330公顷水面上生长的300吨蒿草。这些蒿草加工后变为优质饵料,投放到精养鱼池和大湖之中,其营养价值比一般水草高出20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洪湖的管理和资源的开发,需要相应的管理手段。第一期工程配套建设的渔政设施强化了洪湖的鱼政司法工作。目前,百里洪湖已拥有一支120多人的渔政管理队伍。他们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地巡视在洪湖水面,向渔民宣传渔业法规,防止乱捕滥捞和有害渔具的生产。

洪湖水域辽阔,生产形式以养殖业,捕捞业,猎鸭业为主,各业之间的作业水界矛盾错综复杂。长期以来,由于渔政管理设施落后,渔政人员无法深入湖区进行管理。洪湖水产商品基地一期工程建设为渔政管理创造了条件。现在,渔政船,渔政车,渔政对讲机等设施的配备,扭转了洪湖渔政管理的被动局面,有效地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洪湖渔业管理局还根据广大渔民的要求和实际需要,申请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在洪湖设立法庭。法庭工作人员经常深入湖区办案,被人们称为“水上法庭”。1988年,“水上法庭”在湖上办理民事纠纷案、刑事案110多件。“渔民的法官”走到哪里都受渔民欢迎。目前,一个以法治湖,以法兴湖的管理体系正在洪湖逐步形成。

政通人和,鱼跃水欢。1988年,洪湖成鱼总产量达1250万公斤,比1987年增长26%,超过了“洪湖开发总体规划”所设计当年指标的15%。而当这些姗姗来迟的成绩摆在人们面前时,你似乎又感到突然吧?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多少曲折,多少艰苦的努力啊!是的,这成绩来之不易。推出这成绩的原动力是什么?是改革的大潮,也是历史的必然。

是的,改革给洪湖带来了生机,开发为洪湖选择了未来。洪湖渔业管理局和广大渔民谱写的洪湖改革创业史,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篇。但是,我们要喜不忘忧,乐不知足。这是当代洪湖渔民不断进取的精神,也是革命先烈用鲜血铸成的“洪湖精神”的发扬光大。比“天堂”还美的洪湖蓝图需要不断地描绘,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加彩。面前的困难,犹如洪湖的波涛,终究会被航船者所征服。为了洪湖的未来,洪湖渔业管理局的人员和广大渔民定能像这勇往直前的航船,劈风斩浪,驶向美好的明天。

(1989年1月 湖北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