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973200000031

第31章 电视人物新闻的报道特色浅议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更多平凡而又具有先进思想和事迹的人物的报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电视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加强,电视新闻节目中有关人物的报道分量日渐增多。一些电视台在把镜头对准人物的基础上,还在新闻节目中开辟小专栏报道人物。如:中央电视台1990年开设的《祖国在我心中》,1991年为纪念建党70周年而开设的《共产党人》和湖北电视台今年开设的《奉献之歌》等,这些专栏与观众见面后,受到普遍欢迎。究其原因,这些专栏的设置,比较集中而突出地宣传了先进人物的业绩和风貌,使人感到可亲可敬,既符合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和党的事业的需要,也符合客观实际。因为,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领域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人是最活跃、最富于创造的因素。在任何一个单位,先进人物总是主流,尤其是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并付之努力实践的人们是我们时代的精华,他们的思想和业绩值得颂扬,以鼓舞和启发更多的人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然而,搞好人物报道并非易事。目前,在电视屏幕上人物新闻报道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内容上往往对人物的事迹采取“流水账”的做法来表述,缺乏思想深度,要么言过其实,要么语言干巴或者平淡无奇。在表现形式上则缺乏电视画面应有的生动而传神的力度,要么画面上表述人物的事迹与人物所处的环境不相符,形成“两张皮”,要么把报道者已做过的事情经导演再现,给人虚假印象。如此种种,关键问题在于记者缺乏对所报道对象的真正了解,对其思想和事迹缺乏应有的认识深度,仅凭自己的一般见解和认识去规范报道对象的言行,使所报道的人物要么“高、大、全”,要么淡而无味,没有个性。其次是对电视新闻人物报道的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运用。据此,如何搞好人物报道?笔者简述4点浅见。

一、人物要选好

选准人物是搞好人物报道的关键。一要所报道人物的事迹真实感人,为大多数人所关心,并能产生共鸣。二要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事迹能用电视画面充分展现。所报道的人物从何而来?从社会生活中来,从记者接触的人群中经选择而来。要正确认识人物的长处和短处,总结人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并善于从所熟悉的人群中去筛选既符合报道思想,又能充分展现特点的人物形象。要注重选择和报道平凡岗位上的人物。如《共产党人》专栏报道的第一个人物就是选得准而好的代表,记者通过武钢炉前工王水枝17年如一日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展示了当代中国钢铁工人的光辉形象。

二、挖掘要深

报道人物,不能仅依靠书面材料,要靠深入采访并通过比较,提炼出反映人物本质的思想精华。一般说来,人物报道的“开口”要小,切入点要尽量有新闻性。这就要全面了解报道对象的经历、工作生活情况以及爱好,并能从中讲出几个小故事。要善于反映人物思想光辉的细节,以及最闪光的语言,达到反映人物思想境界的目的。例如《共产党人》节目中,《党的好干部――王启刚》中有这样一段话:“王启刚经常告诫自己,‘群众把党看做恩人,党的干部要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山区抵御灾害的能力差,雨下大了,他着急;几天不下雨,他也着急。”又如《高炉硬汉子――王水枝》中有解说,“社会不是一杆秤,不是牺牲多少就能得到多少,我们共产党员就是要多作点贡献” 。其次,要使所报道人物的事迹感人,自己应该先受感动。再次,精彩的画面细节是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成功的秘诀,要通过文字和画面细节的互补作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以此烘托主题思想。

三、形式要活

人物报道除要遵循一般电视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律外,更要注意发挥电视特点,而且新闻的体裁和散文式的结构法则是表述人物新闻文字的好办法。在画面的表现方面,要求镜头语言自然流畅,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多景致的画面把人物的行为及其环境融为一体,使所报道的人物形象既突出、丰满,又是群体中的一员。其次要尽可能地进行现场采访。记者提问既要考虑主题的需要,更要与报道对象的事迹和观众关心的事或问题相关。要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口气要符合其身份,是其自己的思想或语言。

四、制作要精

制作是否认真精细,不仅体现制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而且往往决定某一电视新闻作品的最终成败,在剪接人物新闻的画面时,除要遵循一般规律外,还要尽量运用特技、资料、字幕、图表等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外在形象。一般说来,特技主要用于时间、空间跨度较大的转换;资料一般用于表现已发生过的事;字幕则主要是介绍人物身份或讲话要点;图表侧重于对比或达到某种效果。

总之,电视新闻的人物报道必须在“新”字上做文章,除选题、角度、内容要“新”以外,在拍摄、制作等方面也要“新”。要达到上述要求,既取决于记者对社会生活和各阶层人士的新观察、新认识,也有赖于记者在表现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

(1991年5月《新闻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