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973200000059

第59章 萧山观潮,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

我有幸被邀请参加,“’98中国国际钱塘江观潮节”――10月8日也是农历八月十八,我随着人潮涌进浙江省萧山市钱塘江观潮度假村去观钱塘江潮。

坐在组织者投资30万元搭建的钢木结构的观潮看台上,大家翘首待潮。钱塘江大潮,果真如传说的那么壮观迷人吗?据我所知,钱塘江涌潮并非独一无二,南美的亚马孙河、北美的科多拉多河、法国的塞纳河、英国的塞汶河、印度的呼格里河等,河口均有涌潮。然而,若论强度的壮观,除亚马孙河外,其他河流根本无法与钱塘江涌潮媲美。亚马孙河涌潮的强度与钱塘江虽可一比,但由于钱塘江河口摆动频繁,涌潮之景变化万千,又非亚马孙河可及。

钱塘江观潮之风早在唐朝已形成,南宋时尤甚。当时,朝廷把钱塘江上检阅水师、观潮和弄潮表演都集中在农历八月十八(相传是潮神生日),后沿岸50万亩土地全凭当代“围海造地”而成,比起海宁,萧山江面更窄,地形更复杂,堤岸更曲折,不光“一线潮”潮位更高,且“回头潮”、“碰头潮”更奇丽多姿。其二,萧山投资近4000万元对观潮设施进行优化,在原观潮城的基础上建起了具有三星级标准的观潮度假村,完成了集观潮、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发展。

14时10分左右,天边滚来一道白线,“潮来了,潮来了!”观潮台上,等待的人们争相起立远眺。果然,只见一道白线横于江中,它随着隐隐轰鸣的涛声滚滚而来,“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这就是着名的钱塘江“一线潮”。眼前,白线逐渐清晰,变粗,声音也逐渐加大,后变成一堵水墙逐渐堆高,正如宋代杨万里所说的“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水墙呼啸而来,形似雪山疾走,声如狂雷怒吼,水面顿时上涨1~2米。古之观潮地在杭州江干一带。每逢潮季,“来一钱潮空万巷”,十余里江边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明末以来,随着江道变化,涌潮也向下推移,浙江海宁和萧山逐渐成为钱塘江观潮最佳胜地。转眼成习,便成了传统佳节。

进入当代,观潮终于成为一项有组织的活动,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将“旅游大省”作为“立省”目标之一,从1994年起,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钱塘江观潮节,五届观潮节,总共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客5万多人,国内观潮客近300万人。

海宁和萧山两市同为最佳观潮胜地。海宁在钱塘江北岸,萧山则在南岸,虽有南北之分,但都打“钱塘江观潮节”旗号。两市争潮,用心存乎一意: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两市的优势、劣势也是明显的;海宁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在那里留下值得纪念的历史痕迹,而且从潮头的推进程序来看,潮头先到海宁,后至萧山,似乎强弱已分。但萧山有萧山的优势,其一萧山临江间,潮头扑向赭山湾,坝头内的潮头与坝身、围堤构成直角三角形,潮头线两端受阻,分别沿坝身和围堤向直角顶点逼近,最终在坝根砰然一声,化成一股水柱,直冲云霄,高达10余米。紧接着,潮头从观潮台前经过,但见江面上,银涛滚滚,白浪翻腾,有雷霆万钧之力,万马奔腾之势。“一线潮”之后,不少游客还驱车“追潮”而去,一睹东南两股潮头相撞掀起“碰头潮”和潮水冲入江中围堤形成的“返头潮”。

目送震天动地、翻江倒海的钱塘江潮之后,我想:这短短的几分钟所形成的世界奇观,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除了它所具有的天然魅力外,还得益于当地人民精心的组织安排,否则,许多人都会面对这天大的机遇擦肩而过。

钱塘江潮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启示其实远远超出了观潮本身。钱塘江的江水,潮起潮落,日复一日地滔滔不绝。这貌似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使人向往,给人欢乐。在那独具魅力的钱塘江大潮前,有人振奋,有人消沉……

(1998年10月《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