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古代化学小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9759500000001

第1章 中国古代化学史概况

公元17世纪,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公元19世纪,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扩张,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浪潮。“化学”作为近代科学的门类之一,才开始在晚清的中国登场。公元1854年至1855年,英国医师合信在上海出版了一种自然科学概论的著作《博物馆新论》。“化学”一词以及化学相关术语的引入中国,确实始于晚清。中国古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确实又是源远流长,值得后人自豪和继承的丰厚财富。

第一节 考古与田野所见化学知识

我们讲中国古代的化学知识,还得先从火开始谈起。先秦时期的古书记载了取火的化学知识。远古人类取火的古老记载,除了文献之外,还可从一些考古出土的文物得到得为更为久远的实证。公元1906年,英国著名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楼兰古城发现1件钻木取火板和钻木棒用细毛绳联结在一起,取火板为长方形,一边有4个钻眼,孔眼内有烧焦的炭黑痕迹。

1952年秋,中山大学人类学家张寿祺教授在海南岛乐东县三平村调查,发现当地的黎族老人仍使用“钻木取火”这种古老的用火方法。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陶器的出现。从考古出土来看,中国烧制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2000年以上。1977年,河南省新郑发掘的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不仅是前仰韶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个典型。公元前21世纪,中国文明迈入青铜时代,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国家阶级的历史时期,也就并非偶然了。

第二节 传说故事蕴含的化学知识

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故事,《韩非子·五蠹》讲到“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在这类文字记载之前的口耳相传记事方式,甚至更为久远。

关于酒的发明,有“仪狄作酒,酒始于炎帝或尧舜,酒与天地同时产出”等众多传说。酒作为一种非天然的饮食产品,无疑需要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方才能获得。据清代刘祚蕃《粤西偶记》记载广西的东北部分地区还有猿猴采花酿酒的事。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化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化学思想,其实就是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的思想认识。它的主要思想有关于物质生成、组成及相互关系的阴阳五行说、元气学说、“小一”概念、端学说,关于物质变化的“自然之所为”、“假外物以自坚固”、物质反应等学说。

(一)物质生成及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中国古代对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物质分类和物质内部及其之间的关系。它是对物质的一种朴素唯物的认识,成为中国古代化学思想的萌芽。

(二)物质组成的学说

古人曾以哲学思辨的思维方式探讨物质的组成形式,提出了元气学说、“小一”概念、端学说来解释物质的生成、组成形式和结构。

(三)物质变化的思想

早期炼丹家在探究物质的生成和转化过程中,提出“自然之所为”、“假外物以自坚固”等学说。古籍中描述化学反应的记载非常丰富,这反映了古人探究物质变化现象及规律的实践活动。

化学史作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分支,不论是地域空间还是学科领域,必定要有全球的研究视野,方可取得相当的成果,并真正把握化学及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趋势。中国古代化学,或说中国化学史,并不只是在历史上的中国疆域内取得的化学成果,同时还包括先进的中国人与海外各民族各国进行科技文化交往中,涉及到的化学史内容。关于研究视野,有一点尤其值得关注: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化学史的研究,往往讲的是汉族人民的化学史,至于历史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化学技艺及相关化学智慧,还有关于国内各民族之间化学技艺的交流与发展,往往被忽视,甚至存在极大的研究空白。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将推动中国化学史研究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