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毒品(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9771400000001

第1章 导论

第一节 毒品滥用的演变

2009年1月31日,英国《世界新闻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轰动北京奥运会泳坛的美国巨星菲尔普斯手拿玻璃针管吸食大麻的照片。次日,菲尔普斯发表个人声明,正式就吸毒事件向公众道歉。丑闻一出,全球震惊,菲尔普斯再次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焦点。尽管媒体和公众都没有对这个23岁的年轻人进行强烈的批评,而是采用了中性甚至宽容的态度给予了评价,但吸毒就是吸毒,菲尔普斯的“粉丝”中有很多是青少年和儿童,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学他吸食大麻。由此,大麻——这一低矮平常的野生植物,又将一位世界泳坛骄子逐出了神坛。

今天,在西方社会,明星使用毒品的报道已算不得什么新闻。在中国,近年来这类报道也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要使用毒品?为什么总有这么一些人,包括那些看上去颇有头脑、事业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人,竟然甘愿冒着被道德谴责甚至法律制裁的风险,偏要去体验毒品的刺激呢?社会怎样才能有效阻断人们吸毒呢?

透视漫长的毒品发展史我们将不难发现,今天被人们称为“恶魔”的毒品,在其悄悄侵入人类的生活方式时,并不是以一种狰狞可怖的面目出现的,相反,毒品对人类的诱惑不仅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紧密相关,而且总是伴随着特定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影响,迎合着人性的某种自然需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悄无声息地渗透蔓延的。对于外在的敌人,人们是比较容易识别和警惕的,但是,要驱除潜藏于人性中的恶魔,却无比困难。

2002年1月,英国媒体曝出王储查尔斯的次子,17岁的哈里王子与学校的伙伴们一起吸食大麻的新闻,引发了英国公众对青少年吸毒问题的强烈关注。青少年是人性生长的幼稚阶段,也是人性欲望的旺盛阶段,毒品之所以最容易从青少年身上突破防线,就是因为不成熟的人性难以辨别社会文化编织的复杂陷阱而给毒品的进攻留下了太多的机会。可以说,社会文化对毒品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是毒品难以禁绝的主要症结之一。因此,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寻找抵御毒品的有效方法,应当成为禁毒教育关注的焦点。

一、从药品到毒品的演变

毒品,一种细微而不起眼的物质。它既没有生命、不会繁衍传染,也不会爆炸、没有杀伤威力,它所具有的只是一种诱惑。

二、毒品刺激的不断升级

从追求一般性的享受和刺激,慢慢发展到追求毒品刺激的阶段,其经验的过程不仅在空间上有相应文化的氛围在烘托而不是独立的;且在时间上往往是一个漫长的、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

三、时尚魅影中的毒品文化

从全球范围看,所有被滥用的毒品中,大麻滥用的人群面最广。随着全球毒品种类流行趋势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洛因在中国年轻群体中的时尚指数直线下降,甚至被视为是一种“老土”的行为。与此同时,“溜冰”、“打K”和“摇头”的地位迅速飙升,一跃成为时尚圈中的流行元素。

第二节 毒品政治的灾难

一、社会规范与社会失控

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前提是,追求个人享乐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毛病,除非他人或我们自身以某种手段来压制这种本性。每个社会都已构造了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来规范人的行为,尽管在个人表现这种人性的时候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但当它由一般个人的欲望演化为整个民族或国家的欲望时,法律和道德的限制和约束往往就失去了效用,这种无约束人性的聚合会构成人类的基本缺陷,是人类社会人造灾祸的根源。这种无约束的人性在国际政治和军事关系中不仅会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以极端卑鄙和野蛮的手段表现出来。

二、毒品政治与人类灾难

世界上的毒品犯罪都有着与当地政治、经济和人性的各种弱点纠缠在一起的复杂原因,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利益的争夺战以及贪婪人性的关系链,要彻底消除毒品的魔力,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自己与自己作战一样,只能是一场没有最终胜利的战争。

国家本是理性和法律的象征与典范,是人性规范的执行者。但在近代社会,代表科学文明进步的发达国家在发展科技、扩张领土和聚敛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毒品政治,不仅给被入侵的落后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其失范的人性也像毒素一样侵入到其自身的机体中,给后来的社会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三、人性自由与社会越轨

人性自由是开放社会的显著特征。但另一方面,人性的充分自由也可能导致基因性的社会诱致风险,助长了越轨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