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新潮涌动(1910-1919)
1978700000039

第39章 1915年(4)

7月中华革命党成立伊始,即强调把武装讨袁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1915年8月筹安会成立后,袁世凯帝制活动公开进行,全国人心大为激愤。11月10日,袁世凯的心腹大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被中华革命党人暗杀,大大鼓舞了革命党人的士气。他们乘机加紧运动,认为上海为全国重镇,又是革命党基础最为雄厚的地区,如上海能首先发难,各省必可随后响应。再加上当年8月筹安会成立后,袁世凯公开推行帝制的阴谋暴露,"全国人心激愤,均属望于革命党",于是孙中山决定首先在上海发难,立即委任陈其美为淞沪司令长官,主持策划上海举义。原陈其美已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设立革命机关,以吴忠信、蒋介石、杨庶堪、周淡游、邵元冲、丁景良、余建光等,分任军事、财政、总务、文犊、联络等职务,共同辅助陈其美。陈其美随即派出党人,加紧运动停泊在长江江面上的"肇和"、"应瑞"、"通济"三艘军舰的官兵发动起义,首先得到肇和舰舰长黄鸣球的支持,该舰大多数官兵也同意响应起事,"应瑞"、"通济"两舰赞成起义的官兵也逐渐增多。此外,还联络了部分陆上军警,约定响应起义。指挥总部计划在12月中旬发动,但因在运动三舰官兵起义的过程中,走漏了风声,袁世凯预先采取了防范措施:对可疑之陆军,一部分调往北方,一部分就地遣散;对海军,则采取"隔离战术",命"肇和"舰于12月6日开赴广东,俾使革命党人鞭长莫及,无能发动起事。突然的变化,打乱了革命党人原来的部署,指挥总部当机立断,提前于12月5日发动。战略目标是:"袭击海军,后即攻击制造局,再取吴淞要塞,然后图浙攻宁,以为东南之根据。"总部并进行了具体分工:陈其美任淞沪司令,吴忠信任参谋长,黄鸣球任海军司令,杨虎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孙祥夫任副司令。确定以肇和为海军总司令部。5日下午3时,杨虎率海军陆战队30多人,暗藏手枪、炸弹,冒充游客,乘汽艇由黄浦出发,直奔"肇和",在该舰倾向起义官兵的配合下,顺利登上"肇和"。傍晚6时许,杨虎命"肇和"舰向制造局发炮,拉开了起义的战幕。另一路由孙祥夫率领海军陆战队30余人,由杨树浦乘小船出发,试图夺取"应瑞"、"通济"两舰,但被巡捕所阻,被迫折回,使"肇和"舰处境孤立。"肇和"发炮后,潜伏于陆地外国租界的数百名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兵几路,向电话局、警察局、警察第一区工程总局、闸北四区警察二分署等目标发起攻击,曾一度占领电话局,攻人警察署,但终因寡不敌众,党人死伤惨重,数路均不支而退;夺取制造局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应瑞"、"通济"两舰又未能实现起义。陈其美见此情势,急回总部,商议重新组织进攻的方案。不料,法捕房侦探及巡捕10余人破门而入,逮捕了两名在楼下放风的革命党人。陈其美、吴忠信、杨庶堪听得楼下骚动,迅即登上屋顶,潜入邻舍,得以逃脱。总部机关遭到破坏,使起义的"肇和"舰失去指挥,孤军奋战,本以为能得到"应瑞"、"通济"两舰响应,却不知此两舰已被袁世凯收买,一些原已答应响应起义的官兵,得到厚贿,转而赞成攻击"肇和",舰上革命党人虽竭力阻拦,已无济于事。6日拂晓,"应瑞"、"通济"两舰突然向"肇和"猛烈发炮。"肇和"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还击,命中率很低。"肇和"自身也屡屡中炮,死伤惨重。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激战,"肇和"前身起火,锅炉炸裂。杨虎见败局已定,不得已下令弃舰撤退。杨虎等凫水脱险,舰上起义官兵数十人被袁军捕获,英勇就义。"肇和"起义失败。但此役举国震惊,意义重大:它向全世界戳穿了袁世凯恢复帝制出自民意纯属谎言,对袁世凯及其帝制追随者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使他们因帝制活动日益遭到人们的唾弃而惶惶不安;同时也暴露了袁氏政权貌似强大,实则军心浮动、内部不稳的虚弱本质,从而激发了国内人民的反袁斗志,鼓舞了革命党人武装讨袁的信心。

蔡锷云南起义

蔡锷自1915年10月下旬在天津与梁启超等人议定军事讨袁计划后,一直在京寻机南下。但恶网四布,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密探监视。他以喉病为借口,于28日向袁世凯请假五天。袁据呈照准了。11月3日,假期届满,要求续假,"赴津就医"。袁准予续假七日。蔡锷到了天津,实现了南下计划的第一步。帝制谋士杨度提醒袁说:"此人一去,无异纵虎归山,放鱼人海,从此我华无宁日矣。"11月18日,蔡锷待监视稍懈时,却"旋移德义楼,由该楼茶役夜间送其登火车站",转乘日轮"山东丸"破浪而去。19日,蔡锷按事先约定之计,电告北京经界局周钟岳他已离津,可速拟续假三月赴日就医之文代呈袁世凯。22日,周代蔡呈袁续假三月,并请派员代理经界局督办和参政院参政职务。袁批假两月,并于24日特任龚心湛、张元奇分别代蔡锷兼署督办经界局事务和署理参政院参政。周又代蔡上呈,"锷病根久伏,殊非旦夕所能就痊。而北地严寒,亦非孱弱之躯所能耐,……查日本天气温和,山水清旷,且医治肺胃设有专科,于养病甚属相宜。兹航海东渡,赴日就医,以期早痊。"袁见木已成舟,只好批假。

月初,蔡锷抵达东京。他事先曾派人赴日与欧事研究会成员石陶钧、张孝准等联络,请设法避开新闻记者。但还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留东人士闻之,一如飞将军从天而降,争往探问。即日本官场中及新闻界亦多有来访者。"蔡锷不敢掉以轻心,蔡锷尽量避免会客,住无定所。直到离日前夕,蔡锷才致电袁世凯,首次对帝制提出异议。随后,蔡锷在石陶钧、张孝准等人的周密布置下,悄然离日,经上海、香港转赴越南河内,直奔云南。

袁世凯接到蔡锷东京来电,方知上当,却也无计可施,指望唐继尧能践其拥护帝制的诺言,拒之于外,或击之于途。12月19日,袁致电唐说:"蔡锷、戴戡偕同乱党入滇,应严密查访",并于越南海防、河内、老街一带广布密探,以求截杀。蔡锷一行却在唐继尧所派委员唐继虞、邓泰中的严密保护下、挫败了蒙自道尹周沆、阿迷(今开远)知事张鹏的行刺阴谋,安全到了昆明。唐于次日复电袁世凯:"皓两电均悉。昨据探报:蔡锷、戴戡到港,似有赴滇之意。当以两君行踪倏忽,莫测其情,经即飞电艰阻,昨复加派委员驰往探阻,未据报告。倘两君径行到滇,当确探其宗旨,如果有密谋行情事,当正言开譬,竭力消阻。否亦令其速即离滇赴京,勿稍逗留",并向袁"保证":"继尧宗旨夙定,布置周密,但得生命不受危险,绝不致有变故发生。"蔡锷二次人滇,云南人民欢欣鼓舞。"锷经越人滇,注意颇属周到,不欲以色相示人。乃此秘密消息,不瞬息而传遍,盖船埠、车栈、旅馆均有人坐候,遂至无可避匿。抵滇之日,儿童走卒群相告语,欣然色喜。不数日,金融恐慌为之立平,物价亦均平静。"蔡锷抵滇当日,立即开始各项准备工作。他一面致电上海梁启超、贵州刘显世、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和四川将军陈宦的参谋雷飙等,或报告情况,或请示方略,或授以机宜;一面据京津所议,与唐继尧一起安排了作战计划,决定先出兵后宣布,出其不意打击袁世凯。按此计划,滇军一旅将于23日向四川进发,待其抢占川南各战略要地后,滇、黔同时通电全国,宣布独立。这中间,约需20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