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新潮涌动(1910-1919)
1978700000063

第63章 1919年(9)

张敬尧,安徽霍丘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号称北洋军阀皖系的"骁将"。1918年初,段祺瑞控制的北洋政府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派吴佩孚、张敬尧等统率北洋大军进入湖南,与南方军政府湘桂联军作战。3月18日,张敬尧率第七师进占平江,宣布"三日不封刀",纵容士兵以搜索残敌为名,肆元忌惮地抢掠百姓财物,杀戮和平居民,将平江洗劫一空。3月下旬,第七师进人长沙,再次疯狂抢掠。3月27日,张敬尧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湖南督军兼省长,总揽军政大权,开始了皖系军阀祸乱湘省的残酷统治。张敬尧纵容士兵杀人放火,包揽词讼,欺压百姓,任意增收捐税,强征壮丁,加重人民负担,无恶不做,对教育界摧残尤甚。他强占校舍以供军用,以武力包围学校,驱逐校长、教员等。当地人民对其恨之人骨,称其为张毒。对张敬尧的残暴统治,湖南学界首先起而反抗。何叔衡曾带领各地学生代表发动驱张请愿:各界代表组成的湖南善后协会,联络国内各地湘籍人士,或筹组报刊,或召开会议,掀起驱张活动;湘籍人士还在上海《大公报》以《湘民血泪》为题大登广告,揭露张敬尧祸湘的"十大罪状"。驱张运动逐渐发展为反对军阀残暴统治的斗争。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张敬尧为了维护北洋军阀的统治,对湖南人民的爱国运动极尽镇压。先是钳制舆论,实行严厉的新闻封锁,所有北京发出的电报、新闻统统扣押,不准刊登。5月9日,长沙《大公报》冲破禁令,刊登了北京五四运动消息。长沙学生立即起而响应,冲破阻挠,开展了各种爱国活动。张敬尧大骂学生受"过激派"指使,破坏中日邦交,下令严加惩办。爱国学生在长沙教育会广场焚毁被查抄的日货时,张派其弟张敬汤(张有兄弟4人,即敬尧、敬舜、敬禹、敬汤,民间歌谣中称:"堂堂乎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带兵镇压,殴伤数十人,并朋麻绳捆绑5名学生,勒令下跪,扬言将予以枪毙。张甚至还派人暗杀了上海派来的群众代表。张敬尧对湖南五四运动的镇压,进一步激起了反张运动的怒潮。湖南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迅速发展为驱逐张敬尧出湘的运动。

年11月,被张敬尧强行解散的湖南省学联在毛泽东和他组织的新民学会的协助下重新建立,新民学会会员彭璜任会长。12月6日,湖南学联在长沙实行总罢课,以抗议张敬尧的血腥镇压。驱张运动进入高潮。在驱张运动中,毛泽东和他组织的新民学会起到了组织者和骨干的作用。学会成员在驱张运动中多次集会协商,决定联合各界一面进行驱张宣传,一面组织驱张代表团去各地扩大影响,造成民众的大联合。驱张代表团分赴北京、衡阳、郴州、常德、上海、广州等处从事请愿联络活动。前往北京的主持人是毛泽东,前往上海的主持人是彭璜,前往衡阳的主持人是何叔衡,柳直苟则留守长沙,主持通讯联络。各代表团于1919年底至1920年初出发。分赴各地。毛泽东率领的驱张代表团一行40人于1919年12月底到达北京后,立即联合湖南在京各界人士,组织旅京湖南各界委员会作为驱张机关。参加人员十分广泛,有政界、军界、工商界、士绅界的湘籍人士及湘籍国会议员等。毛泽东等还创办了"平民通信社",自任社长,每日发稿分送京、津、沪、汉各报,将张敬尧祸湘的罪恶及各地驱张运动的消息加以传布,北京成为当时湖南驱张运动的大本营。与此同时,彭璜在上海、何叔衡在衡阳分别创办《天问》、《湘潮》杂志,讨论驱张办法。1920年1月19日,毛泽东、彭璜、陈赞周以湖南各界公民代表名义呈文北京政府总统、国务总理,历数张敬尧十大罪状,要求北京政府将其撤任回京,依法惩办。呈文指出:"张督祸湘,罪大恶极,湘民痛苦,火热水深。张督一日不去湘,湘民一日无所托命。"1月28日,湖南公民、教职员、学生之代表团,为要求撤惩张敬尧向北京政府请愿,毛泽东以湖南公民代表团团长身份参加。请愿团数十人,从上午12时开始,分三路向国务院驻地进发,后又转赴国务总理靳云鹏私宅。毛泽东等6人被推举为交涉代表,要求靳当众宣布解决办法。靳托词不见,最后不得已承诺将湖南问题提交国务会议讨论。2月5日,毛泽东等人再次到靳住宅进行请愿。在这期间,长沙的驱张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湘江评论》、《大公报》、《湖南日报》在长沙鼓吹驱张最力。《大公报》、《湖南日报》联合向张敬尧提出公开质问,揭露其媚外亲日,维护北洋军阀统治的丑恶嘴脸。《湘江评论》则以其更为激进的立场而被张敬尧强行封闭。

在湖南各界群众驱张怒潮的推动下,北京的湘籍名流利用直皖两系的矛盾,纷纷揭露、控告张敬尧督湘罪行。在湖南旅京各界公民大会上,湘籍国会议员签字担保驱张,安福会中的湘籍议员表示,如不去张,无以对湖南3000万人民。熊希龄公开指责张敬尧督湘一年来的种种劣迹;范源濂则直接向北京政府控告"张敬尧祸湘五大罪状",要求北京政府"如以湘省为中华民国之领土,湘人为中华民国之人民,则请先去祸湘之人,更施福湘之政!"各界群众对张敬尧罪行的抨击、揭露,也使得北洋军阀内部直皖两系早已存在的矛盾很快表面化和尖锐起来。在护法战争中,奉北洋政府之命首先攻人湖南的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率领的第三师,该师于1919年3月17日率先攻占岳州,再占衡阳,为北军后续部队打开进取湖南的通道,但段祺瑞却任命皖系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省长,使颇具战功的直系将领吴佩孚和冯玉祥等极为不满。此时,吴佩孚师驻军衡阳,为张敬尧保卫长沙的南大门,监视着驻在郴州一带的湘军谭延闽、赵恒惕等;冯玉祥率第十六混成旅驻常德、桃源一带,为张敬尧守西门,以拒桂军。此外还有鲁军、奉军、苏军、安武军等分驻各地。随着直皖两系矛盾的不断发展,张敬尧大肆盗卖湖南资源,购买大量军火,拼命扩充实力,把直属部队扩充到应编额的三四倍之多。1920年初,当全国驱张运动渐成高潮之时,直皖两系之间的战争也已成箭在弦上之势。吴佩孚、冯玉祥及湘军的谭延闿等利用全国驱张的声势开始公开倒张。1920年3月,吴佩孚与南军达成协议。并得到南方军政府的资助,从衡阳撤兵北上。南军为驱除张敬尧,收复失去的地盘,在吴军撤防之后,立即北上占领祁阳、丰阳、衡阳等地。张敬尧部一路溃败,退出长沙。6月11日,张敬尧竟下令将新建的镇湘楼和军火库放火焚烧,长沙城内一时大火漫天,百姓、店铺多被殃及。6月26日,湘军攻占岳阳,张敬尧自岳阳败逃汉口,其所率北军主力,至此被逐出湘省。不久,北京政府将张敬尧明令撤职,听候查办。驱张战争的成功是湖南各界人民联合一致,展开驱张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北方政府与南方军政府的矛盾以及直皖矛盾的发展。被称为"湖南的五四运动"的驱张运动,虽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军阀统治的局面(跟进长沙的是赵恒惕部),但作为湖南五四运动的具体目标——驱张敬尧出湖南,已胜利达到了。

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知识界探寻社会改造的实践活动。它是在当时流行一时的工读主义、新村主义思潮影响下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