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1992900000015

第15章 积极休息

西方有句名言,意思是: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在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一个学习效率公式:7+1大于等于8,就是每天7小时学习,1小时娱乐锻炼,效果大于8小时连续不断地学习。所以,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也是提高效率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学习的胜利意味着获得新知识,但学习消耗的却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味地发扬“拼命”精神,整天只知道学习,头悬梁、锥刺股,最终只能是精疲力尽,学无所成。列宁十分反对这种“学习狂”的精神和做法,他说:“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毛泽东也曾责问鼓吹这种精神的人说:“又叫马儿跑得好,又叫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

保持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学习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视觉神经在接收到外界的信号刺激以后,把信号传到大脑,引起大脑皮质响应区域的兴奋,信号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这种区域兴奋成正比例关系,即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兴奋就越高。大脑在这种兴奋状态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记忆理解等。一旦学习的时间超过大脑兴奋的极限,大脑皮质的该区域便由于工作过度,而逐渐失去兴奋的能力,开始由兴奋过程向抑制过程转化,于是疲劳就产生了。

如果你发觉自己反复读一段文字仍然不能吸收,那就表明,你已经达到了一天学习量的最高峰,应该立即停止学习。科学家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一天学习最适合的时间长度是五个小时。如果你是精力旺盛的人,学习的时间会延长些。

大脑是学习的机器,它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学习作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都会产生疲劳。当体力劳动产生疲劳之后,立刻休息片刻就可以恢复。但是,脑力劳动的恢复就不同了。即使停止学习,大脑兴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因此,对于大脑的保护就是休息和放松。

爱因斯坦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首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当有人问他的业余爱好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小提琴。”

马克思在研究中一旦感觉到疲劳,就找出一张草纸,画一些图,借助这种方法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在自己的大脑产生疲劳前,及时转换学习的内容,或通过休息和运动转移兴奋热点,巧妙地把紧张和放松交替在一天的学习中,保持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如何休息

“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这句话恐怕是众所周知的了。然而,要如何休息才好,恐怕不少人就不尽了然。

休息,并不单纯指人体处于睡眠和静止状态,还包括了更广泛的内涵。比如说,整天伏案工作的人,去打打球,散散步,也算是一种休息,这种动的休息,称为“主动休息”或“积极休息”。反之,静的休息则称为“被动休息”或“消极休息”。

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疲劳——休息——再劳动……人的一生都是如此循环不息,直至生命停止。大概世上没有不会疲劳不需要休息的人吧。人在劳动时需要消耗能量物质,同时产生较多的废物,持续一定时间,能量消耗将尽。废物积累过多时,大脑皮层会发出保护性抑制的信号,人就会感到疲劳,“该休息了!”休息时,让血液把能量物质输送到“第一线”去补充,并把废物排泄到体外去。于是疲劳消除,又可以重新劳动了。这也就是人体的“耗电”和“充电”过程。

睡眠和静坐是“充电”的一种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静止休息时间不足不行,但过多也不好,中医就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理论。脑力劳动者进行一些体力活动,体力劳动者进行一些脑力活动,也都是一种休息。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或漫步于林荫大道上,或旋转于舞池之中,或垂钓于湖边河畔,或活跃在绿茵场上,或浇花种菜,或观剧读诗等等,都是很好的休息,很有利于身心健康,值得提倡。鲁迅先生生前每当写作疲劳时,便停笔浏览一会儿图书报刊,他自己称之为“思想体操”,并曾写下了“聊借画图怡倦眼”的诗句。

甚至,“工作的变换就是一种休息。”(马克思语)。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一论断。生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让一组受试者在右手劳动时同时活动左手,另一组则左手不动,结果后者比前者易疲劳。因此,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用变换工作或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方法,不啻是充分利用时间、减轻疲劳、提高效率的一个好办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劳动和休息,使之形成有规律的节奏,则是使自己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又一“能源”。心脏为什么能不停地搏动,直至生命终止而不疲劳呢?就是因为心脏永远保持有规律的一舒一缩的节奏。又如:举起手臂不动,要不了几分钟,就会感到手臂酸麻难当;而比“举手之劳”要费力得多的拉锯,却可以坚持数小时,其原因也就在于前者没有节奏,而后者则有一推一拉的节奏。难怪,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在生命的所有活动中,没有比节奏更有力量的了。”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积极”“主动”地休息,还要学会有节奏地劳息,最忌那种“拼命干,死命玩,亡命睡”的杂乱无章的劳息方式。

避免休息不当

如今,人类从事的劳动方式相当复杂,产生疲劳的性质也不相同,因此,要求相应采取不同的休息方式。这样已变成了一门科学。有许多人不会休息,经常自觉不自觉地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归纳起来主要的不当休息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休息的方式不对

不同性质的疲劳,应该采取不同的休息方式来消除,否则就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甚至还可能导致原有的疲劳进一步加重,影响身体健康。比如,由于身体肌肉劳累而引起的体力疲劳,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肌肉酸痛等,这是代谢产物在血液里堆积过多,使肌肉不能继续进行有效的活动所致,消除体力疲劳的最佳方式是睡眠,其次是歇一会儿,以及听音乐、聊天、下棋、看电视等等。许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下班到家马上就干家务或做其他体力活儿,都是不妥的,应该先休息一会儿。由于长时间用脑引起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脑细胞的生理功能下降而产生的疲劳,属于脑力疲劳,以头昏脑涨、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为主要表现。消除脑力疲劳的主要方法是适当的体育或娱乐活动。这些被称为积极的休息。但许多脑力劳动者竟用躺或坐在沙发上继续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休息,这样是达不到消除脑力疲劳的目的。还有一种疲劳称为心理疲劳,是由于受到强烈或持久的劣性精神刺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精神焦虑,情绪抑郁,意志消沉,没工作多久甚至刚一工作就感到疲惫。消除或预防这种疲劳的有效方法是讲究心理卫生,加强修养,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不少心理疲劳者试图用增加睡眠或加强体育活动的办法去消除疲劳,都是难奏效的。

2.休息过迟

人们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长途旅行后,休息多日才能将疲劳消除。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是消除疲劳的时间与疲劳的程度呈正相关,即疲劳的越重,需要消除的时间越长。连续几昼夜在列车上颠簸,睡眠严重不足,因而导致身体疲惫不堪,短时间内是难以将疲劳解除的。然而,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竟自觉不自觉地拼命或延长工作(劳动)时间,已经感觉到轻度劳累仍不休息,直至过度劳累,身体难以支持时才休息,岂不知,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

研究结果表明,欲提高劳动(工作)效率,必须在疲劳尚未明显出现时就“提前休息”。提前休息,即勤休息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健康的好方法。

3.休息不足

犯这样过错的人处处可见,最常见的是睡眠时间不足以及中午休息时间短。休息的目的是消除疲劳,而消除较重的疲劳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比如,成年人劳动(工作)一白天,晚上一般都需要睡7~8个小时,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则要求更多的睡眠。如果睡眠长期不足,势必影响健康。疲劳经常得不到及时消除,势必“积劳成疾”。有些人舍不得花时间去休息,认为休息是浪费时间,这乃是无知或误解,只有休息得好,才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或劳动效率。常言说得好,凡是不会休息的人,都是不会工作的人。

4.休息过度

那么,是不是休息得越多越好呢?生活中有许多喜欢多休息的“懒”人,他们好睡懒觉,好躺沙发,很少到户外活动,而且亦很少娱乐。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因为休息时间过久,势必导致体力活动时间减少引起机体机能减弱,久之,体质随之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引起多种疾病,也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又是各种疾病的温床。同样,大脑休息过多——总不愿意开动脑筋,不仅会导致大脑的退化,智力减退变得迟钝,而且也有害于健康。“懒人多病”、“懒人易早衰”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虽然赛跑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预习会让你从五个方面获益:

1.预习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这就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科书时,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搞清思路,抓住要点,解决难点。预习时有些地方没弄懂,听课时就会受好奇心的驱使格外留心,一旦理解了,思想上豁然开朗,印象就特别深,可以久记不忘,有时预习自己认为已经明白了的内容,听课时会发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因而引起进一步的思考,甚至发现新的不理解的问题,这对深化学习和提高理解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让人终身受益的。一个人一生只有约五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学龄以前和成年以后主要都靠自学,没有自学能力,将来就不会获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已经学了的知识和自己工作的实际也常常挂不上号。自学,其实是整册书的预习。

预习是学习者自己单独首次接触新知识,要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发现问题,并设法自己解决问题。实践证明,一些能长期坚持预习的同学,其独立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表现在他们阅读速度快、思维敏捷、善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比较归类,也很善于联想和想象。他们能够较快地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实质,通过努力而获得真知,这种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会大大提高学习质量,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其实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但人一生的学习,绝大部分时间是没有老师指导的,因此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

2.预习能直接提高效率

课前的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弥补了漏洞,这样扫除知识障碍,使自己听课时精力能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再翻书查找。省去课上许多时间。

3.预习能开拓思路

经过预习,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就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讲到一个新概念,就想一想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与它相关的概念有哪些;讲到定理,就想一下它是怎样推出来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等等。有时预习得比较好,对所讲的知识比较熟悉,就可以跑到老师思路前面去,想一想下一步他会怎么讲,然后在继续听讲中加以对照。

由于思路开拓得好,听课效率就提高,老师布置的作业能顺利地完成,这样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增加,学习就主动了。

4.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老师讲的内容大部分书上都有,由于做过预习,知道哪些内容书上有,哪些没有,就可有选择地记好笔记。或用笔在书上划重点、做记号,或记下简略的提纲,而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这样做比把时间大量用在埋头记笔记上要强得多。

5.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

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都经过了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进一步的学习,理解更为深刻了。理解了的知识是容易记住的,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另外,预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旧知识组成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这也有助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