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思维力训练
1993000000035

第35章 图示思维训练(1)

原理

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演讲者、企划者或是创意人员,为使相关人员易于理解,他们纷纷以插图或流程图、系统图等来辅助进行说明,用以向人们传达复杂的信息、供销情形及人们的活动等。

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可以通过图示思维来理清的。它完全不受年龄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你或许有这种经验,在做数学题时,如果能够根据题意画出图示,这样做起来思路会更清晰,求解会更简捷。这就是说,你实际上已经进行过图示思维了。无数出色的学生和经理人回顾自己的成功时,不得不将其归因于“拥有一个清晰思维的大脑”,而深层原因就在于掌握了用图示来清晰思维的方法。所以说,图示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图示可以清楚地表明结构,因而人们在解决、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不妨要多利用图示的绘制以达到目的。

1.“图示思考”源自形象思维

图示思考的方式即把思考过程中有机的、偶发的灵感进行“协调”的过程,并利用直观的、可视的图示将思考和思维意向记录下来。最初的图示意向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着笔的过程则是对图示的不断“协调”。如果一定要让图示思考法认祖归宗,讲明来历的话,它可以被看做是形象思维的一种。

同逻辑思维一样,形象思维在创新思维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形象思维,又称直感思维。特点在于:理性认识,通过形象、图面来表达,思维的材料是形象,接通的媒介是形象,以典型化方式把握本质,有规律,无规则,实例传授,直觉遵从。当我们遇到类似“一张方桌砍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这样的问题时,如果按逻辑思维应该是4—1=3个角,而按脑中图示则应回答是5个角,这就是形象思维。

1911年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设想出原子内部像是个微观太阳系:原子核雄居中心,诸电子则在各自的特定轨道上绕行,这就产生了原子行星模型。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月牙上的弧形阴影联想到地球可能是圆的,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他是将这个弧形阴影加以延伸和改造,用一个想象中的球形物填补于其中。这些过程都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过程。

二战开始,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使美军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可过了不久,1942年4月18日,日本却遭到了美空军的袭击。由于当时美军没有航空母舰把飞机运往日本,所以无法想象这些美机的来历。其实,这一奇迹还是起源于一个飞行员的形象思维:

杜立特默默地看着窗外,外面的地上画着航空母舰甲板的外廓,一架架美机正连续向其俯冲,演习轰炸……忽然,杜立特有了发现,“俯冲”的反面不就是“起飞”么?也就是说,如果只起飞,不回来,去到盟国着陆,不是就不需要那么长和那么大的甲板了么?于是,用一般舰艇改装,居然将16架B—25轰炸机运到了日本近海,从300海里距离起飞,10架炸东京,2架炸横滨,大阪、神户、横须贺、名古屋各有1架去轰炸,再用到盟国着陆的办法进行奇袭,这大出日本意料。当飞机已到头顶时,日本还以为是自己的飞机在演习。面对当时这一惊人之举,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给出一个形象思维的回答:这些飞机来自“香格里拉”——传说中的喜马拉雅山麓的神秘王国!

2.从图示法中诞生的畅销玩具

中国有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拼图游戏,叫做七巧板。它是一块方形的薄板,切割成了七片,游戏的玩法是利用这七块板子拼成其他各种图示。长久以来,一直有人试着把它改成三维空间的七巧积木。丹麦作家海恩创造的“索马立方体”当算其中较为成功的。

海恩是在一场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演讲中得到“索马立方体”的灵感的,当这位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谈到以某种方式把空间切成方块的时候,海恩丰富的想象力立刻捕捉到灵感:用一些大小完全相同的立方体,三块或四块连接在一起,形成各种不规则的形状,这种不规则的积木可以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的立方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不规则”是指和常见的形状不太一样。因此一个立方体或两个立方体,都不可能结合成不规则的形状。最简单的不规则形状是由三个立方体构成的,海恩指出:两个立方体只能沿着一个坐标轴连接,三个立方体就能多出一个坐标轴来连接,并且与最初的轴互相垂直,等到四个立方体连接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出现第三个坐标轴,和前两个轴垂直。而我们不可能用五个立方体来表示出第四个垂直的坐标轴,所以“索马立方体”的基本构造最多只有四个立方体是很合理的。因此,“索马立方体”总共只有七个组件,而这些组件能再组合成一个大立方体,完全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

海森堡的演说一面进行,海恩一面就飞快地在纸上草草画出了这七个基本结构的形状。它们总共含有27个立方体,可以形成3×3×3的大立方体。演讲一结束,他立刻用27个立方体实际制作出了这七个结构,之后这组结构就以“索马”的名称上市销售,并很快成为欧美地区的畅销商品。

这种图示想象式的思考,可以帮助你变得具有技巧性创新能力。利用基本的图示,可以帮我们描述并分析思考过程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事件的运动和变化,并有利于进行直观思考。

3.让你的思考模式图示化

你是否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脑筋空白一片,思考速度太慢,思绪杂乱无章。利用图示思考法可以帮助我们从最基本的形象思考训练起,快速提升我们的思考速度、广度、深度。将这种方法无论应用在工作、生活或是其他领域,都会使我们获益无穷。

人的大脑除了具有时间维度逻辑思维能力之外,还具有空间维度的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优势,直观思维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形象思维关注的是事物的属性。如果说语言文字是逻辑思维的工具,那么“图”就是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可视化工具。

“图”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可应用的场合非常多,比如在产品设计中的内容分析环节、会议讨论过程中的阶段性小结、各种资料整理、思想表述过程中进行可视化的记录分析等。

最早根据人脑特征来研究图形思维工具的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托尼·巴赞,他首创了一种以直观形象图示来标识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并出版了世界级畅销书《Use your Head》。托尼·巴赞还和他的同伴巴利·巴赞一起创作了《思维导图》。

和托尼·巴赞研究思维导图同时代,在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博士则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学习理论着手进行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概念图的研究。

随着现代商业的飞速发展,日本的久恒启一教授结合商业企业发展需要创立了商业领域的图形思考模式,有效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学会这些科学的图示思考方法呢?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了解这些创新思考方法吧。

训练1:神奇的“概念图”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

——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

——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

——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

概念图的图表结构还可以包括节点(又称结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可以没有方向,也可以单向或双向。位于上层的概念通常可以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交叉连接常常形成方向性意义,也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之处。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如“是”、“包括”、“表示”等。

诺瓦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初把概念图应用于研究儿童科学知识的掌握,因为,科学知识相对具有抽象的概念内涵、丰富的逻辑层次和严谨的科学命题。但很快,概念图的研究范围便超出了科学的范围而扩展到各个学科,甚至被社会上的方方面面所研究利用。如新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发、管理问题的解决等等,只要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被明确表达或解决,概念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何制作概念图呢?

概念图的制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

首先把关键概念进行排序,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列。虽然这样的排列是很粗糙的,但能帮助我们确立概念图的结构。

{2}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

在这一步骤中,可以把所有的概念写在活动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按照概念的分层和分支在工作平台(如黑板、卡纸)上进行排列,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分布。利用活动纸片的好处就是允许学习者移动概念以修改概念图的层级分布。当然,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概念图更好一些。

{3}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但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特别是交叉连接是判断一个概念图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交叉连接是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需要制作者的横向思维,也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关系的重要一环。

{4}修改和完善。

概念图应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诺瓦克认为好的概念图一般要修改三次以上,甚至更多。

训练2:完美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记录方法,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和传统的记录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1}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可以让我们的各种观点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

{2}能够加强记忆,因为在图示中通过使用关键词,既可以积极地听讲,又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