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思维力训练
1993000000041

第41章 证实思维训练(1)

原理

所谓证实思维方法是指人们动用有效的手段对已有的理论定律,对提出的假设和颂言、对企业生产的商品的真实性予以证明的思维方法。在人们的心目中事实是最有权威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因此,运用事实证明是人思考活动中极其重要的手段,在证实思维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事实在人们思考活动中的作用有二:一是为某处理论定律的正确性提供可靠的证明依据。二是为辨别真伪提供依据。总之,事实是人们进行思考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证实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证实”就没有科学的发现与发明。应当说,科学上的每一个学说的创立,每一个重大发明的诞生,都是证实思维方法的成功应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科学研究中“证实”与“证伪”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把“证实”与“证伪”看做是两大方法论范畴即“证明”与“发现”的代表。

运用证实思维方法的关键在于“证”和“实”二字,它们是辩证统一的,“证”的目的是要得到“实”的结论而要“证”必须用“实”来证。所以,在证实思维方法的训练中,“实”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那么,在运用证实思维方法时,又用什么办法来证实呢?一般来说:办法有三种:

训练1:观察证实

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会观察,养成观察习惯,培养观察的严谨科学态度是提高思考能力的首要步骤,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重要途径。因此,观察对于证实思维方法来说,是经常借用的手段之一。它的重要性正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所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

例如,在我国南海发现“可燃冰”,就是通过观察发现的,这也是证实思维方法的应用。美国、日本最早在各自的海域发现了“可燃冰”,那么在中国的近海有没有“可燃冰”存在呢?不久以前,广州市海南地质调查局利用地震波探测仪,对海底地表进行观察,发现了南海区域有“可燃冰”存在。接着,在我国东海也发现了“可燃冰”的踪迹。据引,国家已组织力量就全国“可燃冰”资源进行勘察并着手研究“可燃冰”的开采和运输的问题。

“可燃冰”是什么?我国南海海底为什么存在“可燃冰”?这又是需要用证实思维方法予以回答的问题。所谓“可燃冰”,外形似冰,透明无色,可以燃烧,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甲烷)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透明的结晶。之所以在南海海底能够形成“可燃冰”是由于天然气和水也可以在2℃~5℃结晶,而南海海底在600~2000米以下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却很适合“可燃冰”的生成。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一立方米的“可燃冰”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公认于全球的“可燃冰”总储量为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2至3倍。我国南海也有巨大的“可燃冰”带,能量总量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如果它们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对于缓解世界能源的短缺将会有重要的作用。

训练2:推理证实

推理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此”表示是已知的判断前提),而“彼”和“里”则是未知的判断(结论)。由前面提到的结论之间的思考过程就是推理。推理依据的是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只要掌握了这种必然联系,根据真实的前提和正确的推理形成,就能够推导出真实的结论。

例如,数学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就是运用推理的方法来证明的。所谓“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德国著名学家哥德赫在给他的同行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一个设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数和(简称1+1),这个假设被后人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问题之一,两个多世纪以来,为证明这个猜想,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毕生的心血,投入“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他于1973年发表的论文《大偶数必为一个奇数与不超过两个奇数之和》(即1+2),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向前推理一步,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上称为“陈氏定理。”

训练3:实验证实

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变化,有时人们是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这就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运用仪器设备及其进行观察,测定它的性能,了解其变化规律,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实验。通过实验人们能够做出新的科学发现与发明,可以对现有的理论证实或证伪。因此,科学家们都十分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数学家奥凡涅斯。萨尔卡瓦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意见都是靠不住的。行不通的,因为唯有实验才是可靠的。”

1997年2月23日,英国苏格兰菱丁堡罗斯林研究由伊恩·维尔穆特和基斯坎贝尔领导的科学家小组用“克隆”技术“复制”芬兰绵羊在获得成功,消息传出后在全世界引起震动,这是20世纪来最大的一次科技突破,它标志着生物学世纪已经提前到来了。

什么叫“克隆”?“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译音,意为主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个体组成的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许多植物本身就适留无性繁殖。在动物界,无性繁殖多见于无脊椎动物,如原生动物的分裂生殖。那么,哺乳动物能否进行无性繁殖呢?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对比作了肯定的回答。

“多莉”是怎么“克隆”出来的呢?它是实验的结果,是证实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为此,科学家们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实验操作程序。据介绍,研究人是从一只母羊的乳房里摘取了一个单细胞,把它放在实验室培养,用外科手术法除去第二只羊卵细胞内的细胞核换上第一只羊的细胞核,然后把换过细胞核的细胞在实验中培养为胚胎,再把胚胎直入第三只羊的体内孕育而产下的“多莉。”

克隆绵羊“多莉”的实验技术相当复杂堪称目前生物技术的尖端。为此,维尔穆特博士在实验室里度过了23个春秋,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终于在经过了274次的失败后才获成功。因此,维尔穆特被誉为“多莉”的助产士。克隆“多莉”的成功,对胚胎学、发育遗传学、医学和制药都会起无可估量的深刻影响,因此,无论如何估价它的意义也不会算高。

应用:科学研究上注意三个问题

证实思维方法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当注意三个问题:即时间性问题、真理的相对性和存疑问题。

首先,是时间性问题。这是因为科学上有些理论的证实,有时需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不认识到这个特点,急于求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漏掉发现真理的机会或作出错误的结论。例如,自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法后,前后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斗争后,其学说才为人们所接受。由于时代的局限,在哥白尼的学说作了数学论证以后,哥白尼的日心说才建立在更加稳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其次,关于真理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只有认识这个特点,才不会在对真理的证实过程中出现僵持的认识。例如,牛顿力学就是仅仅适合于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相对真理。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对时间和空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根本改造,破除了牛顿力学的老观念。于是,有人提出:“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然而,在爱因斯坦看来,牛顿力学并不是一个应当批判的靶子,而应当是一个需要校正的武器,不是一块可以抛弃的废物,而是一块有雕琢的璞玉。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完全符合相对性。

再次,关于“有疑”问题。在科学研究上常常有些问题,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如何正确对待这类问题呢?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暂时“有疑”留待将来能决。对于UFO外星人、火星上的生命现象、恐龙绝灭的原因等一类问题,虽然还不能对它们证实,但也不宜轻易作出否定的结论,否则有可能失去发现、发明的机会。

练习

人称“包青天”的包大人小时候就是一个很爱动脑筋想问题的孩子。

有一次,包拯的姐姐问他:“包拯啊,你长大以后准备干什么呀?

“我要当个为民办好事的大官。”

“做大官可要审得清案子呀,你行吗?”姐姐问道。

“只要心里想着老百姓,不要光想着自个儿,公公正正,不偏谁,不向谁,案子总会审得清的。”小包拯蛮有信心地回答。

“那好,我明儿就先让你审个案子。”

第二天一早,姐姐把一个煮熟的鸡蛋悄悄地给了包拯的一个同学,叫他吃,然后让弟弟查出这个蛋是谁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