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司马懿的崛起:从军师到权臣
19952800000010

第10章 司马懿的眼泪

曹丕登基短短两年间,司马懿已从区区一介世子幕僚蹿升到侍中(皇帝近臣)、尚书右仆射(尚书台二把手),成了朝廷举足轻重的重臣,这是他成功投资曹丕的回报。

公元222年春夏交接之际,曹丕率领群臣离开魏都洛阳外出巡查。

这一路上他本来心情大好,可当他走到位于荆州北部南阳郡的宛城县时,却因为一桩小事败了兴致。原来,宛城商贩听说曹丕要来,都怕惹麻烦,纷纷躲在家里不出来营业,导致集市异常萧条。曹丕心里觉得不爽,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人。

“宛城县属于南阳郡,南阳太守是不是杨俊?”

“启禀陛下,正是杨俊。”

曹丕一听这名字,登时怨气冲天。他牙根咬得咯咯作响,心道:这回一定要把杨俊搞死。这其中的原委还要牵扯曹丕和曹植间的世子之争。许多年前,曹操曾就世子人选向杨俊征询意见,杨俊谨慎地把曹丕、曹植二人评了个半斤八两。遗憾的是,就因为杨俊没刻意帮曹丕说话,让他从此遭到曹丕的嫉恨。今天,曹丕总算抓到了杨俊的把柄。

返回洛阳后,曹丕开始追究宛城事件。

“宛城集市冷冷清清,是怎么治理的?!”旋即,他向廷尉吼道,“把宛城县令和南阳太守都抓起来!”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负责审理全国大案要案。

处理宛城县令也就罢了,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居然要牵连南阳太守杨俊的确说不过去。

廷尉谨慎试探:“陛下打算怎么处置杨俊?”

曹丕没正面回答,他阴着脸反问:“你可记得,当年汉明帝杀过几个二千石的官员?”汉明帝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庄,他以对臣子严苛著称。而杨俊的年俸正是二千石。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曹丕想置杨俊于死地。

公卿听罢,一片哗然,因为县集市不热闹就要处死所属郡的太守,这也太小题大做了,然而,曹丕是个强势皇帝,他的话等同于法律。一些跟杨俊私交深厚的公卿纷纷求情,在这批人中,就有杨俊的挚友司马懿。

“陛下三思!”司马懿扑通跪在曹丕面前。他与杨俊是同乡,二人颇有渊源。早年间,杨俊身为河内名士,曾给过司马懿极高评价,令其声名大震。前文讲过东汉末年金牌品评师许子将的“月旦评”。杨俊与许子将是同道中人,他虽不如许子将那么出名,但经他称赞的人,日后仕途基本也不用发愁。所以说,杨俊对司马懿有知遇之恩。

司马懿看出曹丕是公报私仇,他心里想说:杨俊不算曹植党羽。可这话没法说出口,否则就太不给曹丕面子了。他只能反复哀求:“陛下开恩,饶了杨俊吧!”不消片刻,司马懿额头就磕得通红。

纵然司马懿和曹丕交情不错,但曹丕全没打算卖司马懿面子。

“我不想再谈这事了。”说罢,曹丕起身往后宫走。

司马懿踉跄爬到曹丕脚下,一把扯住曹丕的衣角:“请陛下再考虑考虑!”

曹丕怒视司马懿道:“我知道你跟杨俊的交情,但这事由不得你。今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话说到这份儿上就算绝了。

司马懿抬起头,眼前一片模糊,泪水流过他的脸颊,滴在地上。他悲愤地望着曹丕。我想让你死,让杨俊活!这话,他只敢在心里想。

翌日,杨俊在牢里自杀。

杨俊惨死已有些日子,但这事始终像块巨石堵在司马懿的心头,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天,司马懿借口要打理老家琐事向曹丕请了个短假。

他即将动身启程,临行前,他把长子司马师叫到跟前。

“我要离开京城几天。”

司马师年仅十四岁,眼神中透露着同龄人罕见的睿智。

“万一外人问起来,我该怎么回答?”

“我要去探望一位老朋友,但这事绝不能告诉别人,唯有你知我知。如果旁人问,你就说我回温县打理家务事了。”

“明白。”

司马懿离开京城返回河内郡。他没有去温县,而是悄悄来到附近的获嘉县,这里正是杨俊的故乡。不多时,他便顺着乡人的指引走到一处坟墓前。这是一个年俸二千石官员的坟墓,但看上去与旁边的平民坟毫无二致。遵循曹操提倡的简葬风俗,这里没有修建墓室,只是刨了个坑把棺材草草埋上了事。地面微微隆起一个小土包,坟头前也没有高大的石碑,仅有一个小石牌,上书“大魏南阳太守杨君讳俊字季才之墓”。

“杨君,我来看你了。”

司马懿坐在杨俊的坟前,轻轻拂去石牌上的尘土,喃喃低语。不知不觉间,泪水模糊了他双眼,他依稀看到石牌上杨俊的名字变成了自己的。司马懿吓了一跳,揉了揉眼睛,墓牌又变回杨俊的名字。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步杨俊的后尘吧?

他曾仰仗和曹丕的关系获得今天的地位,甚至,他一度认为自己能一直这样安枕无忧,然而今天,他醒悟了,既然踏上仕途,就永远不可能安枕无忧。他无法预测自己未来的路究竟能走多远,但以他的个性,只要确定了方向,就一定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司马懿缓缓站起身,抹干了泪水,转身向魏都洛阳而去。

前面讲过陈群掌管尚书台,司马懿仅是尚书台二把手。可录尚书事却超脱于尚书台之上,作为皇帝的代理人监管尚书台事务。由此,司马懿成了跟陈群比肩的首席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