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司马懿的崛起:从军师到权臣
19952800000017

第17章 颍川陈家

在九品中正制施行初期,中正官还是比较收敛的,品评士人基本兼顾家世、德行、才学三方面。但搞着搞着,中正官的品评依据就不由自主向家世这方面倾斜了。这是因为中正官自己就是世家高门,谁都想把自家人推向锦绣前程。所以,既然有法律保障士族利益,其结果自然是有背景的豪门子弟更容易获得佳评,而家世单薄的寒门子弟再难有出头之日。

再者,士族与士族之间频繁通婚,中正官一人得道,全郡甚至全州的士族都跟着鸡犬升天。

各地中正官,也就是那些豪门望族垄断了起用、晋升士人的通道,促使臣权越来越强,足以跟皇权分庭抗礼。而且,自曹叡继位以来,陈群更是屡屡冲在第一线,动不动就挑皇帝的毛病。虽然《魏书》中写道,陈群的奏疏但凡是不顺曹叡心意的,从来都私底下呈递,尽量给曹叡留足面子。但即便如此,史书中还是随处可见陈群批评曹叡的言论。

曹叡简直恨透了陈群。

可陈群恰恰认为自己给魏国带来了健康的政治体制,皇权与臣权相对平衡,士族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

对三国时代有所了解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曹操著名的谋臣荀彧和钟繇。说是谋臣,其实二人的分量远不止于此。荀彧给曹操举荐过无数人才,魏国大半官吏七分看曹老板脸色,三分还得听荀彧的,正因为此,曹操深忌荀彧,导致荀彧晚年备受压迫郁郁而终(有一种传说系自杀);钟繇则担任过魏国第一任关中都督和丞相,后官拜太傅(位阶高于三公),成为魏国最高荣誉重臣,其人更是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巨匠。荀家、钟家,再加上陈群家族都属豫州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名门望族,三家世代通婚,关系亲密,其中荀氏家族更是战国末期大思想家荀子(荀卿)后裔,迄今已延续四百多年。由此可知,颍川派是魏国早期政坛最强大的政治派系。

随着荀彧、钟繇相继死去,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陈群不仅被推为颍川派领袖,更赢得全国士大夫拥戴。但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被摆在和曹叡针锋相对的立场。

在陈群的心里,无论是曾经的主子——汉朝刘氏,还是现在的主子——魏朝曹氏都不重要,他骨子里的士族精神,或者称之为士族利益才是根本。陈群在儒家道义和士族利益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点。这正是绝大部分士人所信奉的处世准则和价值观。

基于这样的价值观,陈群的所作所为很容易理解。

就在“太和浮华案”发生后没多久,幽并二州都督吴质(曹丕“四友”之一)被召回朝廷做了侍中。按照惯例,藩镇重臣年岁大了回京任闲职养老并不奇怪,但此时吴质才五十三岁,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离退休还早得很,不用说,朝廷里的掌权派让他提前卸任了。

吴质很郁闷,不过连日来,他也敏锐地嗅出了些风头。

其一,他从曹叡话里话外明显听出对陈群的抱怨;其二,他接到了老朋友——荆豫都督司马懿寄来的书信,信中暗示他被召回朝廷乃是因陈群做了手脚。毋庸置疑,二人都把矛头指向陈群,且都希望自己能替他们出头。

那么说,曹叡和司马懿为什么敢把这副重担交给吴质?吴质又凭什么有胆子跟陈群作对?原来,吴质虽位高权重,却因品行卑劣又出身寒门,始终没被祖籍所在地的中正官授予士人的身份。换句话说,吴质正是九品中正制的受害者。而且,吴质生性嚣张狂妄,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眼下,假手吴质打击陈群绝对算找准人了。

果不其然,吴质正为自己被贬恨得咬牙切齿,又有曹叡和司马懿两大后台撑腰,马上就开始疯狂弹劾起陈群,罪名无非是不勤于政、无所事事、挂羊头卖狗肉之类。同时,他还不忘大肆称赞司马懿,并请朝廷召司马懿回京取代陈群辅政。

曹叡正想整治陈群,遂借着吴质的话头向陈群开骂。

陈群也不辩解,只顾低头认错。可他内心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背后有着比皇帝还要强大的靠山。不出所料,陈群的低姿态激起全国士大夫的愤怒,公卿大臣纷纷力挺陈群,抨击吴质。

没过两个月,吴质就被全体公卿的口水淹死了。这还不算完,他死后被公卿强烈要求追谥为“丑侯”,这是个十足的恶谥。而司马懿,最终还是没能如愿回京。

这事让曹叡再次见识到了士族领袖拥有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