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司马懿的崛起:从军师到权臣
19952800000008

第8章 曹丕的布局

士大夫沉寂多年后,借由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越来越多地掌握政治话语权,算是重新崛起。在朝廷里,他们代表臣权势力,与之相对的,则是曹丕的皇权。曹丕是个强势皇帝,自然不会坐视臣权坐大不闻不问,他早想好了对策。

曹丕下诏道:“昔汉朝初年,丞相独揽大权,朝廷安危系于一相之手,到汉武帝时才被迫取消丞相,改设三公以分权。汉末临时设丞相仅是为应付战乱的权宜之计,如今天下日趋安定,我大魏将依照汉武帝旧制,恢复三公,不设丞相!”

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三个至高官位的统称。事实上,汉武帝时的三公确是为分散丞相权力,可到现在,三公早已沦为毫无实权的荣誉顾问。而曹丕正是为了给那些比他爸爸资历还老,在朝中一言九鼎的老资格重臣找个养老的荣位,这才抬出三公制,并取消了丞相制。

曹丕架空了老臣的权力,那么真正的掌权者又是谁呢?

前面说过,西汉时的三公是为分权。到东汉,光武皇帝为进一步削弱三公权力,又创立了总揽政务的尚书台,颍川名门荀氏的大佬荀彧作为东汉末年最牛的尚书令(尚书台首席统领)就曾一度令曹操忌惮三分。

朝廷不能都吃白饭,尚书台就是真正干活的,干活就要有实权。于是,曹丕任命他昔日的铁杆太子党陈群担任尚书令。不仅如此,陈群还手握皇宫禁卫军兵权,可谓赚得盆满钵满,成了曹丕称帝的最大受益者,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曹丕亲信,更是因为他创立九品中正制,得到全国士大夫支持的缘故。再说司马懿和司马孚这对死抱曹丕大腿的兄弟也在曹丕称帝后官位猛蹿,虽还及不上陈群,但同样混得风生水起,权势远胜曹操时代。

而曹丕,他明白一个道理,由于人对权力的执着本性,那些原本深受皇恩的近臣一旦掌了权,也就变了心,他们会越来越独立,最后难以控制。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尚书台的权力又由什么人来分割呢?

曹丕使出了撒手锏。他创建了一个足以跟尚书台分庭抗礼的新机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皇帝自己的秘书部门,主要负责撰写、颁布诏书,用来分割尚书台权力。由此,尚书台再不能凡事自己说了算。

中书省有两个最高统领,分别是中书监和中书令。至于魏国初建时中书监和中书令由何人担任,这里先卖个关子,在很久以后,这两位中书省大员将成为左右魏国命运的关键人物。补充一句,无论是中书监、中书令,还是尚书令,他们的品阶都不高,比起年俸一万石(古代容量单位,代表朝廷给官员发放谷米薪资的额度)的三公和年俸二千石的九卿,尚书令仅年俸一千石,中书监和中书令更低,仅六百石。可三公九卿基本没什么权,尚书台和中书省却是权力核心,也即是说,低级官员掌权,高级官员养尊,这是古代官僚系统一个相当普遍的格局,目的同样是为平衡。

除了位于天子脚下的朝廷,魏国全境还星罗棋布分散着无数曹氏藩王。这是另一股政治势力。藩王名头响亮,但说实在的,曹氏藩王混得着实不怎么样。

曹丕共有二十几个弟弟,这些人包括曹植在内大多晋爵为王,拥有自己的藩国。然而,因为早年那场令曹丕身心俱疲的世子之争,又因为曹氏以藩王的身份篡取汉室江山,这些都让曹丕对兄弟们心存极深芥蒂。他先后颁布了一道道禁令限制藩王权力,例如:藩王之间不得沟通交流;未经允许不得进京;不得拥有军队;不得干预政事;又在各藩国安插官吏监视藩王的一举一动。其中,曹操所有儿子中最具武略的曹彰在曹丕登基第四年暴毙,世人盛传他其实就是被曹丕毒死的。

原本,皇帝、臣子、藩王三者之间维系着微妙的平衡,当曹丕重整朝廷官僚架构,又压制了藩王后,他认为再没什么能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