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心平天下:王阳明
19953900000002

第2章 序:活着就为征服人心

人心是宇宙头等大事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什么是王阳明心学?

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心即理也!”

这里的“心”不仅仅是看得到摸得着那团血肉器官,还是能操控视、听、言和动的指挥部,就是那个可以调动眼、耳、鼻、舌、身、意的中枢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计算机、智能手机加上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天理。

《尚书》中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极好的文字,完美贯通了理性和心灵,一头牵着理性,一头拉着心灵,世上还有比这更有正能量的文字吗?

古语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

古今中外都对人心充满畏惧同时也充满了好奇。但人心最难掌握,看不清,摸不到,控不住。到现在,人类可以上天,可以登月,可以入海……许多人依然弄不懂人心……

其实,人心就是理性和心灵的事,理性和心灵合二为一就简单,理性和心灵南辕北辙的话就复杂。如此来说,人心不可捉摸的原因既简单也复杂。

人心是一个人的主宰,只要掌控了人心就掌控了一个人,掌控了所有人的人心,就掌控了天下。孟子说过:“仁,人之心也。”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儒家的修身体系,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人说,西方文明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印度文明研究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文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历代先贤注重人和人的关系,其实就是为了政治。我们向来崇尚天人合一,认为研究人就是研究天,把人研究透了就懂了天。在王阳明之前,孔子、孟子、张载和陆九渊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人开始,到人心,到天心,到宇宙心。最后,王阳明又回归到人心,这就是王阳明心学。

根据这套理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征服人心,天大的事也大不过“心”,所以陆九渊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什么是王阳明心学?

一般人的理解,王阳明心学是不是就是心理学?是不是读心术?是不是洗脑术?是不是权术?……

好像都是,实际上都不全面,因为王阳明心学可以简单分成四个部分:

一个字:“心。”两个字:“知”与“行”。三个字:“致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完整的逻辑是这样表述的:

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

这段文字虽然是文言文,但理解起来也不太难。提炼一下就通俗了,第一部分的关键词是:理、性、心、意、知和物,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是:格、致、诚、正。我们把第二部分的四个关键字和第一部分最后四个关键字倒着组词就得到: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理”凝聚一起形成“性”,主宰“性”的是“心”,发动“心”的是“意”,明觉“意”的是“知”,感应“知”的是“物”。怎么能控制这些呢?就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在《大学》中,儒学的体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然《大学》体系没有形成闭环,有很明显的漏洞,通俗一点说,就是没有入手处,格物?从哪里格?怎么格?

王阳明的四句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用力处就是“为善去恶”,入手处就是“知善知恶”,开始之处就是“意之动”,本源就是“心体”。

这样一来,王阳明的四句教与《大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打通了儒学的“任督二脉”,形成了闭环,有入手处,有用力处,就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

正是因为如此,王阳明实现了自己做圣贤的理想,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儒家观念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达到圣人标准的仅仅有四个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到今天,许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资格称为圣人的只有两个人:孔子和王阳明。

为什么写王阳明?

很早以前就有人游说我写王阳明先生,说我比较熟悉王阳明,应该能写出王阳明接地气的一面。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拒绝的,我很崇拜王阳明,要写一个人,毕竟要写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写败走麦城。在内心塑造一个偶像很难,但分分钟就能让其轰然倒塌,我不忍心亲手推倒这个自己在心中塑起来的偶像,更担心自己不能重塑王阳明先生的伟大形象。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既然艰难就更要修心炼胆,那就一定要写王阳明,既然担心倒塌,索性就朝着毁掉偶像路子上去写!想到此,我欣喜若狂,有一种悟道的感觉。

今天的人看王阳明,都戴上了有色眼镜,而且仰着脸看,把王阳明神化了,看到的都是高大上的一面,那我就摘下眼镜,注意王阳明俗的一面。

看看作为一个人,王阳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回到五百年前的大明朝,一起见证王阳明的一生,一个没有任何神通,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也好名利,也喜欢美女,也会享受生活……一个有烦恼,有困苦,有挫折,有无奈,有压力,也曾犹豫,也曾彷徨,甚至也放弃过……一个看起来很俗很普通的人,和我们都一样,那他是怎么成为圣人的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多次犹豫,多次徘徊,甚至想到过放弃,但一想到“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就立马精神百倍,内心充满了能量。一边写作一边探索,直到最后才发现:我们和王阳明差别不大,就在一个圣人理想。

克尔恺郭尔说过:“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的理念。”

王阳明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找到了对他而言是真理的真理,他找到了为之活为之死的理念,他从十二岁开始决定做圣贤,然后坚持到最后一刻,这种坚持是历经千死百难不忘初心,在黑暗中摸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迷茫中前行,在无力时刻集聚为善去恶的力量。他一生为善去恶,时刻保持独立,时刻保持清醒,因而无论何时何事何地,他都准确找到入手处和用力处,然后勇往直前。

这正是王阳明伟大之处!

他一生辽阔高远,他立志做圣贤,他内心光明,他为善去恶,他极具智慧,他最有人格魅力,他最受人尊重,他生前弟子如云,他征服了他所在的时代,五百年来,追随者络绎不绝,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

五百年后,依然有人“一生伏首拜阳明”。

他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当我们认识了王阳明,就能时刻理解心学的智慧所在,就能深刻领会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就拥有了为善去恶的勇气,就会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生活中,总有一些和王阳明一样的人,有理想,有情怀,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希望本书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榜样,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他们一点光,给绝望中坚持的他们一点希望,给迷茫中前行的他们一个方向,给无助中的他们一些为善去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