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1995900000032

第32章 火攻篇(1)

本篇主要论述实施以火助攻,夺取胜利的问题。文中具体论述了有关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并论述了发火后可能产生的不同情况及其应变策略,从而提出了他的慎战思想。

【原文】

孙子日:凡火攻有五:一日火人,二日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王日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攻者凶,命日费留。故日: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

孙子说:凡是火攻有五种:一是烧毁敌人的军马营寨,二是烧毁敌人的粮秣积蓄,三是烧毁敌人的随军辎重,四是烧毁敌人的物资仓库,五是烧杀敌人的运输车队。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烟火”平时要准备好,发火要选择有利的气候,起火要选择有利的日期。所谓有利的气候就是指天气干燥,所谓有利的日期,是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位置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凡是火攻,必须根据前面说的五种火攻后所引起的敌情变化而用兵策应。

如果从敌人营内放火,就要及时从外面用兵策应。火起后敌军安静不动,应等待观察不要急于进攻;在火力很旺盛的时候,根据情况可以攻就攻,不能攻就停止。火可以从外面放,就不必等待内应,时机一到就可以放。从上风放火,不要从下风进攻。白天刮得时间长了,晚上就容易停下来。凡是指导军队作战必须懂得这五种火攻的方法及其变化,等待时机加以运用。

所以,用火助攻的效果明显,用水助攻的威力强大。水只可以阻绝敌人,而不能像火那样烧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是战胜攻取,不举有功者而赏的就很危险,这就叫“白费”。所以说,明智的君主要慎重考虑它,良好的将帅也要认真研究它,不是有利就不要妄动,不能得胜就不要用兵,不到危险的时刻就不要打仗。君主不能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将帅不能因一时的怨恨而交战;对国家有利就行动,对国家不利就停止;愤怒还会重新欢乐,怨恨还会重新喜悦,国亡了不能再生存,人死了不会再复活。所以,明智的君主对战争必须慎重,优良的将帅对战争必须警惕,这就是安定国家保卫军队的原则。

一、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这段文字论述水火佐攻的重要和作用。这是孙子关于利用自然力量,增加战斗进攻的效果的一种主张。古代战争原始,利用水、火等自然力量助战具有悠久历史,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孙子在总结这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了《火攻篇》,对人们运用最普遍的水、火助攻,第一次做了理论概括。

用水、用火佐攻,二者又有差异。从客观实际情况看,用水比用火受客观条件限制更大;从进攻的实际效果看,用火可以毁灭敌物资储备和有生力量,而用水可以断绝或部分消灭敌军而不能夺取敌人积蓄。这是具体运用中必须考虑的。

常言道:“水火不留情。”在生产落后的古代,人们难以摆脱水、火自然力的灾害,但人们可以利用它。古代的水攻、火攻,便是古人利用自然力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社会生产、技术发展,利用自然力这个一般原理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现代战争中的生物战、环境战、气象战,都是历史的一种发展,是利用自然力量的典型事例,其基本原理与孙子思想是一致的。

以水佐攻会使攻势增强,有时会使战斗发生决定性的作用,这类战例很多。

楚汉之战时,潍水战役韩信囊沙决堤,水攻龙且,便是一个成功战例。当时,韩信袭破齐军后,齐王田广被迫亡走高密,向楚求救。项羽派龙且引兵赴援。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龙且会合齐王军与韩信隔潍水对阵。韩信决定实施“半济而击”之谋。他下令军卒作沙囊万余,于黑夜之中赶至潍水上,筑堤壅水。然后韩信即自带兵马渡水攻击龙且,接战之际,佯作不胜而退。龙且矜骄,以为韩信“无兼人之勇”,攻而不成,临战怯退,遂率楚军渡水求战,潍河上游之水顿时而下,龙且军遂被阻断,在水之军也一片慌乱。韩信即挥师猛击,破楚军,杀龙且。对岸楚军群龙无首,一时溃散。汉军遂乘胜追击至城阳,生擒齐王田广。韩信以水佐攻,获得大胜,是一个典型范例。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白成起义军自朱仙镇大捷后,回军围攻开封。此时,河南境内的明军已被起义军消灭殆尽,无力再援开封。9月,河南巡抚高名衡效韩信之法掘开黄河,以水淹起义军。李白成不得不移军高地。河水灌注开封城,城毁,百姓逃脱者不及2万,数十万平民被洪水吞没。围攻开封城的起义军因大水不得西撤,其军事计划受挫。这一战例,亦为“以水佐攻”之战例。不过,高名衡丧尽天良,淹杀数十万无辜,成了历史罪人。

“以火佐攻”,较之水攻,又更为显著。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皇甫嵩率众进攻黄巾军张角。由于皇甫嵩兵少,军中都很恐慌,老奸巨滑的皇甫嵩召集军吏,说:“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敌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趁夜纵火,必大惊乱;纵火大呼,城上举火把呼应。”于是皇甫嵩军击鼓出战,并奔袭黄巾军中,纵火猛攻,黄巾军惊乱,为皇甫嵩所败。此战,皇甫嵩“以火佐攻”,转劣势为优势,转败为胜。

孙子还说:“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在火攻中,火攻是辅助兵攻的;火攻一起,必须大力进军才能取得胜利。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梁太祖亲领大军由郓州东路北到达鱼山。朱渲窥知,即率兵径直前去,企图速战。梁太祖整军出砦时,朱渲军已陈于前。一会儿,东南风大起,梁军军旗混乱,军士都很恐惧。梁太祖即令骑士扬鞭呼啸,一会儿西北风骤发。当时两军都在草莽之中,梁太祖下令放火,接着火焰冲天,梁军乘势挥师攻击朱渲,渲大败而奔。这一战,也是一个“以火佐攻”获胜的战例。

借助自然力量作战在《三国演义》中非常多,其中描写大大小小火攻,竟有41次之多。诸如陈宫濮阳烧曹军;曹操奇兵烧乌巢;孔明火烧博望和新野;周瑜、孔明火烧赤壁;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孔明火烧藤甲军……其中写“以水佐攻”亦很多,诸如曹操决济、泗之水淹下邳,引漳河之水淹冀州,关羽放襄江之水淹七军……借助天时以佐攻的例子也不少,诸如孔明草船借箭,靠的是“大雾漫天”;周瑜火烧赤壁,乘的是“一夜东风”;曹操冰城拒马超,趁的是“天气暴冷”;孔明大破“铁车兵”,赖的是“天降大雪”……

企业、商业,巧妙地利用天气等外部客观自然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谋略。例如,各气象情报公司,从政府气象部门无偿获得天气预报,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向、风速、日照等气象数据,然后参照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加工,编制出有一定特色的天气预报向特定的顾客出售。这种把天气预报制作成一种特殊商品出售,是有益的,在日本就很盛行。

日本气象协会与皇冠超级市场共同开发了“第二天来店顾客人数预测体系”的软件,店主每天下午3时就向各营业部主任传达第二天的天气预报,例如:“明天下午4时起降雨,最高气温为26摄氏度。”各营业部据此估算第二天来市场的顾客人数,决定进货的种类与数量。食品部“预料来店顾客1830人,要进牛奶190瓶,面包125公斤。有了预测,减少了积压、浪费,为顾客提供了新鲜食品,生意特别好。据该店总经理村越说,软件系统估计的顾客人数误差不超过1%。

东京电力公司十分重视天气预测,盛夏炎暑,气温每上升1度(摄氏),它管辖区域便增加125万千瓦/时。这家公司便根据一天、一周来作供电的计划安排,做到了“有计划生产,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日本一些啤酒厂经过计算得出结论:气温上升1摄氏度,啤酒日销售量就增加200万瓶。日本气象协会对气温与饮料销售关系作出调查结论:“气温达到22摄氏度,啤酒消费增加;气温升至25摄氏度,清凉饮料消费增加;升至27摄氏度时,冰淇淋销量大增。”

二、隔岸观火。以数守之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这一段是说放火与进攻的配合问题。放了火一定要静观,等待时机再实施进攻。全段中心是一个“待”字,即静观动态,等待合适的时机,这就是后人讲的“隔岸观火”。

“火”,从引申含义看它,不是具体烧火,而是指敌方内部矛盾和骚乱。敌人内部混乱,内部矛盾激化,两派水火不容等情况。这种“火”可以由我方“放”,即设法挑拨,也可能是自身发展结果。但作为敌对行动,当然应由我方主动设法挑动——放火。

“隔岸观火”与“坐山观虎斗”有相同之处,敌人内部矛盾发生了,我方就应用柔顺的方法,利用矛盾等待敌人内部矛盾激化,顺其势等待,待到时机到来趁火打劫,从而乘势进攻而取胜。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集团、一个军队遭遇内乱、天灾之火,内外困难交加,审慎看准时机,袖手旁观,看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选择最佳时机予以打击,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获得最理想的胜果,这便是隔岸观火的精髓。

这个谋略的基本思想是静观情势,相机行事;在敌内部矛盾发展、气氛日趋激化时,不可过于逼近,要慎于用法,戒于轻战。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连战连克,大败袁军,袁绍吐血而亡,袁绍之子袁谭也战亡,另有袁尚、袁熙两子则逃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处。曹操平定乌桓后,众将劝曹操一鼓作气,征伐辽东,捉拿二袁,但曹操下令回师许昌。文臣武将迷惑不解,还劝曹操征辽东。曹操笑答;“不须烦劳诸将再去征战了,不日之内我便可以得到二袁之头。”将士们在半信半疑中拔寨回师。没过几天,急报辽东太守公孙康派人送来二袁首级,还有公孙康深表臣服的一件公文。这时,曹操才揭示谜底:公孙康早就忌恨袁绍,后来袁绍二子去投靠他,他更是疑虑重重。当时,我若出兵去打,他们必然同心合力迎战,反而欲速不达。我回师许昌,公孙康与二袁之间自然互相残杀,我隔岸观火,到时不劳一兵一卒便可坐收渔利,收回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