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1999700000024

第24章 每天读点交际哲学(4)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和你意气相投,能成为你的知己。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什么人都可能遇到,什么人都有可能去打交道。所以,你要学会宽容,不要过于苛刻地去要求别人,更不要苛求自己去处理好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有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搞好与所有人的关系,总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其实,这完全是很主观的想法,不符合人际交往的内在规律,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往往在一开始就能“合得来”的人,即使中间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矛盾或不愉快,但始终还是能合得来。一开始心里就疙里疙瘩的人,不管有意识地作出多大的努力,也无济于事,始终还是合不来。有时候,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一旦相遇或相识,会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有时候,在大街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会使人觉得有很熟悉、很亲近的感觉。

所以,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要苛求,一随缘分,二凭理性。有缘分时,就走近点,除了工作之外,还可以交流情感,甚至成为生活中很好的朋友;没有缘分时,就离远点,只要保持正常的交往即可,或者维持纯粹的工作关系就行了,不要因为拉不近关系而无谓地伤脑筋,甚至感到苦恼或焦虑。

无数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近,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刻意的追求。也有一种人,很会“追求”关系,很有心计,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安排自己的交往对象。在不了解内情的外人看来,似乎黏得很紧,感情拉得很近。其实,这只是表象而已,一旦相互的利用价值不存在了,他们的关系也会自然而然地疏远。正如《庄子·山木》中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但是,如果真能遇上“淡如水”的“君子之交”,那就是你平生之大幸了,千万要好好珍惜。因为这样的朋友没有物质利益的要求,也不想在你身上有所索取,看中的仅仅是精神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样的朋友你一生能遇到几个呢?

近年来,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人越来越看重物质交流,而忽略精神层面上的彼此沟通和相互启迪。君不见,无论是什么层次的人,甚至包括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似乎都得用物质(包括金钱)来维持和巩固彼此的关系。婚丧嫁娶不算,就连小孩过百岁、孩子考大学、老人过生日等等都要摆上几桌、十几桌,说是“庆贺”,实为用物质交流这根纽带来发展彼此的关系。更有甚者,就连某人要出国或者出去进行短暂的旅行,临行前都要大摆宴席,回来之后更要大大破费。表面上看似大家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实际上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庸俗化,丑陋化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老话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谈了。

世界著名的英国戏曲家萧伯纳有一句至理名言:“你是我的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之后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彼此心灵、思想的交流和相互的启发与帮助。眼下大行其道的吃喝请客之风,除了吃吃喝喝,你来我往之后,彼此之间除了物质交流之外就没有别的收获和收益了。除了“苹果”还是“苹果”。相反,交换思想、沟通心灵的效果则大不相同。比如你的同事在工作经验和技术方面上都比你更胜一筹,如果能够彼此交换一下工作经历、经验教训、心得体会,一起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携手共同进步,要比所谓的吃吃喝喝的物质交流强许多倍。总之,只有彼此之间思想交流、精神互助,才能真正得到两种思想、两个苹果的丰厚回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要用诚实去播种,用真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这样人们从中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升华、心灵上的净化、精神生活上的充实和富裕。而这一切是在酒桌上得不到的。

迂回进入——两点之间最短的未必是直线

两点之间最短的是直线,这是一个几何学上的定律。但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它的真理恰恰在反面——两点之间最短的并不是直线,而是那条弯弯曲曲的曲线。正如法国哲学家迈农告诉我们的:“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时常我们觉得好似背向着目标,其实,我们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见那迷路的蜻蜓在房间里拼命地飞向玻璃窗,打算到那海阔天空的地方去。它看准了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的那一片光明,百折不挠地飞过去,但每次都碰到玻璃上,必须在上面挣扎好久,才恢复神智。然后,它在房间里绕上一圈,再鼓起勇气,仍然朝玻璃窗上飞去,当然,它还是“碰壁而回”。

其实,旁边的门是开着的,只因那边看起来没有这边亮,它就不想去试试那个门。

追求光明是多数生物的天性,它们不管怎样遭受失败或挫折,总还是坚决地朝向光明的地方去奋斗。但是,当我们看见碰壁而回的蜻蜓的时候,却不禁想要告诉它,有时为了达到目的,是不能不换一个看来较为遥远、较为无望的方向的;否则,你就只好永远在尝试与失败之间兜圈子,直到你铩羽而回。

百折不回的精神虽然可嘉,但如果这里虽然望得见目标,而这前面却只是一片陡峭的山壁,没有可以攀缘的路径时,我们也只好换一个方向,绕道而行。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看似与理想相背驰的路,有时正是智慧的表现。事实上,人生途中是没有几条便捷的直达路径可走的。

我们时常必须把目标放在背后,而耐心地去做披荆斩棘、铺路修桥的工作,我们时常必须尝试很多条在被人看来非常晦暗无望的道路之后,才发现距离目标近了一点。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求人办事像写八股文一样。他说,中国人办事很少像西方人“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因为这样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显得冒昧了。中国人向来讲究在话里做文章,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谈寒暄、评气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日天气如何”皆属于此类。林语堂称之为气象学的内容,其要在起“来则安之、位安而后情定”的作用,即联络感情。这些内容在人们的生命空间中确实也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至于遭到抗拒。

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就更深一层了,要从大众皆有的生命空间过渡到彼此较为特殊的那一块,是深入的过程。林语堂戏称之为“史学”。“也许有你的令侄与某君同学,也许你住过南小街,而他住过无量大人胡同,由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认识志摩、适之,甚至辜鸿铭,林琴南……那便更加亲挚而话长了”。这一段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的融洽。

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可是政治学了。“感情既洽,声势斯壮”,于是便可联手出击,可进入侃的境界。纵横的范围甚广,甚至“还有追随孙总理几年到几年之统计。比如你光绪三年听见过一次孙总理演讲,而今年是民国二十九年,合计应得三十三年,这便叫做追随总理三十三年。”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至于相见恨晚,到了两肋插刀的程度。至此,可认为到了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之际。

于是,这第四段就叫经济学——奉托“小事”。可客气地起立,拿起帽子,然后兀而转来道: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这一段要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人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

人不可不讲究迂回,无迂回则不亲和,不亲和则会孤立,拒人于千里之外。迂回就是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它是一种魅力,一种收敛,一种方法,一种春风宜人的光彩,更是交往的最好轨道。曾国藩几次自杀未遂,乃李元渡救也,然李元渡并非为附和贵人而为之,凡心中有主见的人,在紧急关头,能言真言。当曾国藩在连吃败仗之后灰心丧气之时,李元渡以顶风之言劝之,可谓一针见血。然而,在众将之下,曾国藩能将迂回之术转变为进入之方,重整旗鼓,最终报效国家,传为佳话。这不能不是历史上迂回与进入的完美对话。

只要我们记住自己理想的方向,就算多兜几个圈子,也许不算错误,因为懂得兜圈子、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个登上山峰的人。

张弛有度——在不平衡中寻找平衡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正是靠这句名言,我党在八年抗战期间正确处理了与国民党的关系,既保证了国共合作的顺利,也保存了实力,为后来的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