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1999700000029

第29章 每天读点品格哲学(4)

宽己容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罗斯福当海军部长助理时,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谈话间朋友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诉我,”他的朋友说,“我所听到的有关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其事。”

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但好朋友相求,又如何拒绝是好呢?

只见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子向朋友问道:“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仲弓的这样两段对话: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第一句话是说敬,专指施政;第二句话就是说恕了,是指普遍交往;最后一句话则是说始终无怨。这三句话都是来说仁的。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又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了。“恕”字按字面解就是“如心”,就是使“己心如人心”或“人心如己心”,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心揆心,以己量人,设身处地。

正如上面的小故事所说的一样,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又何必为难别人去做呢?在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学会宽恕他人的不便,宽恕别人难免的小错误。

具体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我们不愿意被偷、被抢、被杀,所以,我们也不能对他人做这种事,衡量的标准当然是自己,是自己的“不欲”,而之所以能把别人也当成自己,对他人也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却必须发自一种纯粹的善意。

简单地说,宽恕之道也就是眼里有他人,心里也要为别人着想。这世界并不是一个人的,这世界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你在生活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生活。如果超越自我而取一种普遍的观点,就会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由此就可努力创造出恕道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却是一个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个基本道理。据说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人都有私心,只是有的人私心特重、有的人较轻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就要与他人沟通,而要与他人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现在的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样,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意与比他富的人交往,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在他眼里别人都是穷光蛋,因此他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己所不欲,但施与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唯恐不急。

有一天,一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走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都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其实不仅是生活中的痛苦,一切事物都需要有一颗大度的胸怀去包容才好,要知道,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也会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海纳百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在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内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度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视为可敬的人。

宽广的胸怀之所以难能可贵、值得尊敬,是因为它很难做到,是一种不经历千般磨难就无法修炼出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听美言,却漠视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人们常常崇拜名人,却无法忍受名人背后的艰辛;人们往往向往世外桃源,却忘却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坎坷。这就是现实中的人们,他可以接受抬头可见的阳光,却不去留意自己身后的阴影,他只能看见灿烂,却不见灿烂过后的阴霾。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时,他只会感到不满,认为是别人尖酸刻薄、睚眦必报,却忘了审视自己,忘了再三思索、检讨自己的“记事本”,忘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真理。在种种忘记中,他最终也会忘记自我的所在,囿于原地,止步不前。

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然而在当今这个张扬个性的社会,又有多少人具有这种精神呢?我们该学会的是审视自我,该接受的是批评,该拥有的是忍耐和包容。

当卓别林本人参加模仿自己的比赛仅获得第二名时,他对评论家的评判感到尴尬和不满。虽然这事具有讽刺意味,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模仿者的表演功力不可小觑。本可一笑了之的事情却遭到卓别林的炮轰,这说明卓别林没有宽广的胸襟去包容别人的批评与评价,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王朔曾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我看金庸》一文,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加以猛烈攻击,将金庸小说、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四大天王”合称为“四大俗”。金庸先生面对批评平静地说:“毁誉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王朔先生的要求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又说:“我很感谢许许多多的读者对我的小说的喜爱和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的幸福,偶尔给人骂了几句,命中该有的,不会不开心的。”

金庸先生是现代武侠小说公认的泰斗,名气不可谓不响,学问不可谓不深,于武侠小说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以他的名望,完全可以对王朔的贬低反戈一击,然而,他却没有暴跳如雷,而是用一颗包容的心、用他那宽广的胸襟去正视自己,去感谢别人。这就是正人君子的风范,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也只有在不断地批评中发现不足,观己之短,容人之长,以一颗包容的心接受批评,才能不懈倦怠,完善自我,更上一层楼。

禅院的草地上枯黄了一大片,小和尚对师傅说:“快撒点儿草籽吧,好难看啊!”师傅回答道:“随时。”接着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小和尚喊:“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撒完种子,很快飞来几只小鸟啄食。小和尚急得跳脚:“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师傅说:“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半夜下了一阵骤雨,早晨起来小和尚冲进禅房喊道:“师傅,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师傅不慌不忙地说:“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随缘。”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而一些原本没播种的角落,也泛起了一些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点头说道:“随喜。”

这里所谓的“随”就表现了人的一种心胸。它不是随便,而是顺其自然,不悲观,不怨怼,不强求,不忘形。拥有豁达的胸怀,便能拥有洒脱的人生。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须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凋零,只要信念的季节没有严冬,艰难险阻便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能战胜千百次失败后的沮丧,百折不挠,重新奋起,是心胸;不畏讥讽、中伤、打击和陷害,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路,是心胸;到山穷水尽处,仍能眺望柳暗花明,是心胸;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短处,是心胸;能够摆脱荣辱祸福的恩怨纠缠、成败得失的身外之争,亦是心胸。人生如雾亦如电,拥有豁达的心胸便能常感快乐,不枉此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观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宽广之人往往都是乐观之人,他们在遇到困境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还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利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和谐、稳定的情绪。有位哲人说:“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意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内容的人。”拥有豁达的心境,你便会明白,即使是一个面包,对于乞丐来说也是一种满足。

以包容的态度处世,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智慧。包容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高度。将军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包容者定然是善良睿智而又胸怀大气之人。所以,包容当是有为人生的态度,是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由此看来,我们应该具有宽广的胸襟,造就一颗包容的心,才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独有的蔚蓝天空!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永存于心!让我们牢牢记住“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