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1999700000033

第33章 每天读点励志哲学(3)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其他人却以为他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的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不过,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此时他便明白,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的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于是,他回想当初穴居的情形,就会庆幸自己在认识上的变化而为同伴感到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宁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意再过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而且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之后眼睛就坏了,对“影像”竟不能如从前那样辨别。他的同伴们不仅不想出去,甚至想把那位带他出洞的人逮住杀掉。

柏拉图的讲述非常详细。你可以想象自己与一群陌生人深陷在一个洞穴里的情景,这些陌生人慢慢在你身边打转,远远的那堵墙上反照这异象,使人人因惊恐而呆若木鸡。令人惊异的是,他们似乎一点都不想离开这个阴暗的地牢。于是你开始走到他们中间,催促他们逃离这个自设的黝黯樊笼,可是他们仍然无动于衷。

摆在他们眼前的,只不过是光影作祟而在墙上所演示的诡异影像,并没有什么值得眷恋之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生活在这个自己执意相信存在的世界里,却显得相当满意。

于是你独自逃出这个地方。在几乎垂直的岩穴间挣扎前进,在溜滑的洞穴里一再滑倒,全身布满淤痕、血迹和伤口,最后,你总算离开洞穴,来到真实世界的阳光底下。

这则“洞穴寓言”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成长的历史同样古老,因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己不断挑战自身弱点、摆脱陋习的历史。人类的进步是艰难的,因为历史给人的包袱太重;但人类的进步又是飞快的,因为开始的一小步,可能就是后来的一大步。最为可贵的是,人类的行为一旦做出突破,就会保留下来,向下传承,不可逆转。也正因如此,人才会比动物优越,以加速度的方式脱离了自然界,进入了文明。

“洞穴比喻”是人类永远的警世之言。它告诉我们,要人割舍早已习惯的舒适、安全的环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优秀的领导人都深知,改革(亦即舍弃安逸)可能是最令人不悦的(正如同那些居住在洞穴里的人的心态),但是为了求生存,改革却经常是不可或缺的举措。

在这方面,柏拉图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他认为,真理对走出洞穴的人,一开始是刺眼的,但是适应以后,你就会发现那是太阳的光亮,是真实的,而洞穴里的幽冥之光,不过是假相。人们陶醉在假相里,往往会忘记原本的真实。因此,柏拉图鼓励人们出去体验洞穴外面的新生活,然后再回洞穴里,将他们的智慧分享给那些仍然留在洞穴中的人们。

柏拉图所描绘的是一群被环境俘虏的人,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最凶狠的敌人正是他们自己。他们好像在自己生存的地方生了根一样,看到的假相宛如真相,久而久之就好比没有灵性的机器人一样,对一切都不在乎了。这些人正是安逸环境的俘虏。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是改革需求的强力象征。诚如我们上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勇于跨出安逸环境,追求个人生活与事业上的改变。那么,所谓的“安逸环境”又是什么呢?

一个令你觉得稳定、安全且不受外界侵扰的真实的或想象的空间,就是安逸的环境。待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没有压力,没有风险,让你感到舒适,有安全感,以至于不愿意离开。最可怕的是,你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环境,思想变得麻木。除非有大的外敌或危及生存的风险出现,你是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的。但是,当外在威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你袭来的时候,你估计还没有来得及改变,就已经不存在了。

家庭是一个安逸的环境,办公室里的桌子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里你感到熟悉舒服,四周都是你私人的东西,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在这里你感受相对的平静。

另一个安逸的情境也许会令你感到惊讶,那就是你的工作。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在糟糕的工作上待一天,总强过失业。然而,尽管你熟悉的一切避免了“对未知的恐惧”,但是这或许就是一个“洞穴”。

还是哈贝马斯说得好:对人来讲,可怕的不是存在悲剧,而是没有悲剧意识。

依靠自己——恃人不如恃己

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爱吃鱼,人们于是争着买鱼送给他,可他一条都不接受。他的学生问他原因,他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人家的鱼,做起事来就不免要枉法。枉法,就会丢官。丢了官,即使我爱吃鱼,也不会有人再送鱼了。那时,我又不能靠自己的薪俸来为自己买鱼吃。如果我不接受他们的鱼,我就不会被罢官,不罢官,即使没人送鱼,我也可以凭自己的薪俸买鱼吃。”

韩非子听到公仪休的这番评论后,赞扬道:“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意思是说,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她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

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不错,凡事只有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才能把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从而体验生命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曾国藩说:“君子欲有所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一味依靠别人,就如同在风中四处飘荡的秋后落叶,只能任由别人摆布,在充满变数的时光里惶惶不可终日,从而让生命变得毫无重量。

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当面对困难,或是遭遇难题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谁能够帮助我?”“愿老天保佑我!”还是“我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时常会听到有人抱怨:“不是我没有能力,只是我没有可以依靠的后台”。“如果我也像某某人一样,有人帮忙的话,我也会获得成功的”。然而,就是因为这样一些借口,你就具有充分的理由止步不前吗?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这个世界上还会存在自力更生的勇士和白手起家的英雄吗?

看过一篇小短文,说是一名员工开车送自己的老板回家。员工发动了车子,空中有些雾,路上的车子很多,走得有些慢。过了十几分钟,雾越来越大,路况都看不太清了。老板倒不着急,一边由着他慢慢蜗牛似的在车流中爬,一边和他说着话。他问这个员工,在这样的大雾天气开车,你怎么样才能走得更安全?员工说,只要跟着前面车子的尾灯,就没什么事。老板沉默了一会,突然问,如果你是头车,你该跟着谁的尾灯呢?

员工听了,心中一阵震动,是呀,如果自己是头车,又有谁会给自己指路?老板的言外之意他一下就领悟了:在一般情况下,你可以依靠上司,让上司替你拿主意,也使你不用分担责任。可是在特殊情况下,你应该用自己的慧眼,看清前面的路该怎么走,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利弊,选择自己的方向。比尔·盖茨能跟谁?只会跟在别人的尾灯后面的人,永远做不了领路人。

之后,这名员工工作得非常出色。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新的别人没有开拓的创业领域,通过自己的奋斗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很快就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秘诀就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即做引导别人的尾灯。

不错,要想做引导别人的尾灯,就必须拥有自由的头脑,依靠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的方向,而要想拥有自由的思想,就必须有期望做引导别人的尾灯的意志,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你想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吗?如果想,就得拥有自由思维的头脑和做引导别人的尾灯的意志。

遇到困难,我们完全可以适时地向他人请求援助,但这仅仅是自己改变自己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全部。最终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你自己,能够拯救自己的也只有你自己,能够帮助你获得成功的还是你自己。

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认清自己,拒绝活在那些无休止的借口中,然后尝试着依靠自己的力量开拓未来,才会最终获得成功!

播种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

孔子说:“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培根在《论人生》中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而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先天的自然与后天的习惯是美德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前者为美德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后者则使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简言之,就是“道德生于天性,成于习惯”。

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优秀”并不是用来描述人们的行为而是用来描述人们的习惯的词。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否优秀,关键在于你是否养成了成就优秀的良好习惯。因为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习惯性地去冷静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习惯性地与人为善,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在《兔子和乌龟》的寓言中,兔子天生脚快,其奔跑的速度远胜于乌龟,然而,它跑了没多久,却躺在路边睡起大觉来了。平心而论,兔子的奔跑能力不能说不优秀,但它最终还是做了乌龟的手下败将。乌龟究竟拥有什么取胜的法宝呢?伊索的描述是“一往直前,毫不停歇”。如果我们把它概括得更抽象一点,也即乌龟拥有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而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外化成一往直前的优秀习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两个哪怕是顶尖的优秀行为终究敌不过优秀的行为习惯。一两个优秀的行为可能是孤立的、偶然的,缺乏后继性,而优秀的行为习惯才是优秀行为层出不穷的重要保证,它甚至有可能使一系列目标明确的平凡行为产生不平凡的整体效应。

春秋时期,卫灵公与南子在一个晚上对座闲谈,听见宫外马路上一辆马车远远驰来,从车轮震动的声音,可以推断车上坐着一个人。马车慢慢地来到了宫门外,车轮声稍稍停顿了一下又响了起来,而此时声音轻了许多,车上的人显然下了车。马车走过王宫大门以后,重新又恢复了较为沉重的响声,显然车的主人又回到了车上。

卫灵公对南子说,车上的人一定是蘧伯玉。第二天一问,果然是他。南子问卫灵公是怎么知道的。卫灵公说,依照规定,坐车的人经过王宫门外要下车步行。当时深更半夜,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除了蘧伯玉这样的君子,谁还肯遵守这个规定呢?

有人说蘧伯玉虚伪,也有人说他过于迂腐。其实不然,他是守法成了习惯的人。住在现代大都市里的人,半夜开车看见红灯亮了,尽管路口没有行人,没有交通警察,也没有电子监控,驾驶人仍然要停下来,等绿灯亮了再通过。他们就像蘧伯玉一样,遵纪守法成了习惯,他们是能够把美德化为习惯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

成功来源于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人始终保持良好的习惯,那他距离成功就不远了。成就事业需要我们养成许多好的习惯,比如刻苦学习、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勤奋敬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等。

然而,培养和保持一种好习惯,谈何容易,它需要通过艰苦的磨炼,甚至脱胎换骨的改造。

美国人布芬生性懒惰,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人们认为这个人因为生活在富裕之家,养成了浪荡公子的习性,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了。面对人们的指责,布芬决心痛改前非,立志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一番事业。人们对此只是付之一笑。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布芬决心首先改掉爱睡懒觉的毛病。为了使自己早起,他要求佣人在每天早上6:00以前叫醒他,并必须保证让他准时起床。只要任务完成得好,佣人就可以额外获得一笔小费。

但是,当佣人叫醒他的时候,他却装病不起来,还生气地骂佣人打搅了他的睡觉。当他起床后发现已是上午11:00了,他又大发雷霆,训斥佣人没有及时把他弄起来。这样一来,佣人决意拉下脸来,强迫他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