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1999700000039

第39章 每天读点成功哲学(4)

在人身上,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是软肋;在处世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利用的是弱点。一旦被别人抓住弱点,也就被击中了要害。何谓弱点?有的人认为,只有那些不好的东西才是弱点。比如,粗心大意、性格急躁、心胸狭窄、好色嗜酒……其实,你所偏执的一切东西都可能成为你的弱点和软肋,哪怕在你看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牧竖》中曾经讲过一条狼的故事:

有两个牧童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他们恰巧走到一个狼窝前,见窝里有两只小狼崽,这两个机灵的小牧童连忙商量了对策。于是,一人捉住一只,分头爬到相距几十步远的两棵树上。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一看小狼不见了,急得团团转。一个牧童在树上对小狼又是扭脚,又是揪耳朵,让它嚎叫。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树上整得小狼嚎叫起来。老狼听到,慌忙四下张望,才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老狼又往对面奔跑过去。这样,老狼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往往跑了几十趟,渐渐跑不动了,叫声也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又过一会儿,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死了。

舐犊之情是非常崇高的一种情感,但在狼这里,却成了它致命的“软肋”!牧童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能够轻松地把穷凶极恶的老狼置于死地。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大片《金刚》里的大猩猩如若不是对女主人公心存爱慕,以至于碍手碍脚,人类的尖端武器也是奈何不了它的。“金刚不是被飞机射死的,它是被美丽害死的”,这是片尾点睛的一句话。其实,野兽在爱上美女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死了。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以仁义著称,世称“刘皇叔”,“侠义播于四海”而得民心,成就了大业。他由一个市井小民直至一代仁君,其过程是艰难曲折的,但他始终牢牢记住了“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的道理。就在刘备集团被曹军打得大败,“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落荒而逃的途中,刘备还念念不忘人民,每次议事,以民为先,携带十数万民众一同转移。危急时刻宁肯自己投江而死,也不连累百姓受苦,其仁其德,足可惊天地而泣鬼神。

刘备的仁德之心还通过人民之口而广为传颂。徐母责子骂曹而盛赞刘备,称刘备“仁义布于四海”及刘备是“得其主”,归曹是“弃明投暗,自取恶名”。这些话,不乏褒扬美化刘备之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刘备宽仁爱民,深得民心,农民刘安甚至杀妻以食刘备。这与曹操因疑而滥杀其叔吕伯奢一家数十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正因为如此,刘备才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人格魅力,能吸引一大部分高超人才为他抛头颅,洒热血。他对人才的爱护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刘备69岁才得到的宝贝儿子,却为了赵云可以完全扔向冰冷的地面。刘备的人格魅力甚至连敌人都会为他折服,曹操说:“天下英雄唯吾与使君。”明知关羽杀了颜良文丑,袁绍还是舍不得杀他。刘表听信谗言,提剑要杀刘备,走到一半,还是觉得“玄德必不负我。”周瑜对孙权说:“要是只有刘备,荆州就借给他,可是现在他身边有个狡诈奸险的诸葛亮,荆州就不能借。”

就是这样一个如此“仁义”的人为何不能统一天下,却要病死白帝城呢?为什么蜀国在三国鼎立中最先倒塌呢?原因还是这两个字——仁义。在他的头脑中,仁义是主导,一切事情都得为之让道。比方说,在对待益州问题上,刘备是应该接受法正等人的建议,乘刘璋邀请之机进占西川,还是恪守“信义”,坐守荆州?答案理所当然的是前者,因为占益州是刘备集团的既定方针,这个目标的实现是迟早的事,至于用政治手段、还是军事手段,抑或两者并用,只是方法问题。纵使刘璋邀请刘备的态度是诚恳的,言辞是热情的,但最终目的是让刘备为其占领汉中,防守北方,对抗曹操正因为此,刘备在西进的过程时常受自己的“仁义”所限,处处表现出“不忍之心”,以至于错失了很多战机,甚至一度受挫。要不是诸葛亮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就很可能前功尽弃。

关羽死后,刘备悲痛过度,念念不忘的是桃园结义之兄弟情谊,一味地想着报仇,而不去研究新局势、新问题,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更不纳诸葛亮、赵云等人顾全大局的肺腑之言,率兵七十余万攻打东吴。结果犯了兵家大忌,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800里,几乎全军覆没,最后败走白帝城,刘备也在悲痛和悔恨中郁郁而终。至此,蜀汉元气大伤,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益州疲惫,此乃危急存亡之秋也。”更为严重的是,刘备的贸然举动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成为蜀国衰弱,乃至灭亡的预演。

刘备因诚恳厚道而得以招揽数位有能之士及获取他人敬仰,正如他所说:“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但他又过分地注重仁义情理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的智慧和才能是绰绰有余的,但性格上的缺陷还是阻碍或限制了他的发展及进步,最终造成大业晚成,甚至是穷其一生都未能实现霸业。

感情意气拯救了刘备,也毁灭了刘备。就像《金刚》中的那个大猩猩,从关公走麦城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刘备命将休矣。他靠仁义得天下,最后又因拘泥于仁义而失天下,正所谓“成也仁义,败也仁义”,仁义最终还是成了刘备的软肋和致命伤。

善假于物——狐假虎威的启示

望得远要登高,听得远要顺风,行万里靠车马,渡江河靠舟船,一个人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这也许就是一个成功者和平凡人之间的区别。

荀子《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崎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船桨)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但是不如学习一会儿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但是不如站在高处望得宽广。站在高山上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远处的人却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比平常更洪亮,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利用车马的人,他本人的脚并不见得走得特别快,却能到达千里之遥;利用舟船的人,他的水性并不见得特别好,却能渡过长江大河。君子的本性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利用和借助客观条件罢了。

大家都知道“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听说,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感到非常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讲了狐狸是如何借助老虎的威风恐吓林种百兽而成为森林之王的故事。意思是说,北方各国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楚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楚王的权势。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继承其父齐相田婴的爵禄,家累万金,所养门客近三千人,而且他才思敏捷,善于择人善用,其声名远播各国诸侯。不久,孟尝君当了齐国宰相,在协助齐王与秦国争霸称雄的争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来,齐王听了秦国和楚国的挑拨,认为孟尝君独揽大权,其名声在己之上,于是就罢了他的官并没收了他的封地。孟尝君无可奈何。这时他的门客冯谖献谋说:“您让我带上礼物去秦国走一趟,包您官复原位,而且还能得到更多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