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11

第11章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3)

十一月,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包括能征惯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为增加。李景隆派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迎击燕军,不期两队人马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相遇。后陈晖发现了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燕王朱棣察觉后,命精骑回头迎击,将其一举击溃,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军士气大振,燕王乘势派朵颜三卫猛冲朝延军队。朵颜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朝延军队七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燕王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右冲杀,搅乱了朝延军队的阵营,然后燕军正面猛攻,占据了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兵回寨。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初战不利,感到难以取胜,连夜拔营南遁,匆忙之中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攻打九门的将士失去主力的掩护,仅两天就被燕王朱棣击败,北平之围始解。

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朱允炆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燕王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然而,燕王朱棣使用了一个小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燕王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军救援。燕王朱棣却不与之战斗,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朝延军队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四月一日,李景隆誓师于德州,号称百万(实则60万),大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忽然一阵风将朝延军队大旗刮倒,朝延军队阵营产生了混乱。燕王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朝延军队。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朱允炆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燕王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明惠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棣又率军在灵壁之战中击败朝延军队。此战之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过大的战斗,顺利地于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此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齐泰、黄子澄借募兵为由,离京奔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燕王朱棣作为内应,被朱允炆察知,亲手将他砍死。

面对严重局势朱允炆万般无奈,又见警报迭传,下令纵火焚毁皇宫。燕王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燕王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此时,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改年号永乐。

千秋功过

任用贤士,宽刑减赋;用人多疑,犹柔寡断

任用贤士,宽刑减赋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朱允炆又选派廷臣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烛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另外,朱元璋特意规定江浙人不许担任户部的职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乡。建文帝则认为江浙重赋只是用惩一时,不应该形成定制,既然田赋减轻了,浙东人自然也可以担任户部的官职。朱允炆还针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过5亩,多余的要退官分给农民。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为内应。

在吏制方面,朱允炆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朱允炆在位的四年间,撤销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朱允炆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靖难之役”后,朱棣当上皇帝,建文朝延投降的文臣只有24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数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因此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用人多疑,犹柔寡断但是,宅心仁厚的建文帝在性格上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遇事无决断力。削藩之前,燕王依礼入觐新君侄子建文帝,“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大庭广众之下,朱棣愤然不行君臣之礼,显然不仅老奸巨滑,确实还气势凌人。当时就有监察御史奏劾其“不敬”之罪。而建文帝宅心仁厚,表示说“至亲勿问”。

燕王来到北京自投罗网,本是抓捕归案的绝佳机会,户部侍郎卓敬再次密奏:“燕王智虑绝人,酷类先帝(朱元璋)。夫北平者,金、元所由兴也,宜徙封南昌以绝祸本。”建文帝览奏后变色,藏于袖中,不置可否。转天,朱允炆亲自召见卓敬,问:“燕王骨肉至亲,何得及此?”卓敬逼问他,说:“隋文帝、杨广两人难道不是亲父子吗?”建文帝默然良久,仍旧下不了决心,只是摆摆手说了声“爱卿不要再讲了”,示意卓敬退下。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燕王朱棣归国。建文帝的妇人之仁给了燕王一个绝妙的机会,在南京如果想处置燕王朱棣,两个狱卒就可以办到了。可以随便给燕王朱棣安个什么罪名,先抓起来再说。可惜建文帝太过柔仁,一直出主意削藩的齐泰和黄子澄关键时候集体失语,不力劝建文帝下手,放虎归山,养虎反噬,悔之无及。燕王朱棣归国后,马上托疾不出。不久,朱棣对外又称病危,以此迷惑朝廷。

五月,太祖朱元璋小祥忌日,依照礼制:诸候王皆应亲临陵墓致祭。燕王朱棣自称病笃,派其世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当时有参谋劝朱棣不要把几个儿子都派入京师参加祭礼。燕王朱棣一语道破天机:“此举,只为令朝廷对我不再怀疑。”

燕王世子朱高炽等三兄弟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把三个人都一并软禁起来。又是黄子澄表示异议:“不可。疑而备之,不是好事。不如遣还。”秀才参政,思前想后,怪不得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言。倒是燕王儿子三兄弟的亲舅魏国公徐辉祖入殿密奏,表示说:“我这三个外甥中,惟独朱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又会叛父,他日必为大患。”建文帝犹豫,向徐辉祖弟弟徐增寿和驸马王宁问计。这两人平时和燕王及其三子关系密切,饮酒纵马欢歌,自然都是说好话,建文帝就在仪式后把三人好好打发归国。

本来,朱棣派三个儿子入京后不久,便忽然生悔,生怕三个小子被他们当皇帝的堂兄弟一网打尽。现在,看见三个人尾无恙返回,朱棣喜出望外,大叫“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

建文帝放燕王朱棣回北平,一错;又纵放燕王世子朱高炽等人归国,使朱棣起兵更无所顾忌,二错;特别是放走了强悍敢战的朱高煦,三错。日后,朱棣之兵锋最锐者,关键时刻加最后一把力者,当属这位朱高煦。彼时,建文帝大叹“吾悔不用辉祖之言!”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