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21

第21章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2)

明宣宗时期,蒙古最强的两大部落是瓦剌和鞑靼,这两家连年遣使入贡打秋风,与明朝贸易往来,赚了不少,本来日子是过得红红火火,所以与明朝就没有再发生重大战事。但兀良哈三卫蒙古人逐渐为鞑靼阿鲁台裹挟,这些人仗恃有人撑腰,常常越境至滦河一带游牧。明宣宗朱瞻基也气愤,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御驾亲征,以“巡边”为名,在宽河一带摆上当时非常先进的火器,朝兀良哈人一阵猛轰。强权即真理,兀良哈部哪里见过这么威力巨大的火器,被杀甚众,余辈抱头鼠窜。大炮就是管用,兀良哈首领完者帖木儿本人亲自入朝谢罪。大明天朝,自然要显示仁德,封官赐物,把这帮化外之民好吃好喝后打发回老家,他们很长时间不敢兴风作浪。

瓦剌部本是蒙古偏支一部,但自马哈木起,经儿子脱欢经营,又到孙子也先,虽皆以“人臣”面目出现,实际上是北元的真“可汗”,蒙古皇室博尔济锦氏不过是他们手中傀儡而已。所以,到了明英宗时代的“北元”,其实是瓦剌部的“北元”。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间,对蒙古诸部一直以“抚”为主,其实是处于防御状态,总希望能挑拨蒙古诸部打仗,自己当仲裁人以获平安。不巧的是,平衡手腕没有完全施展后,瓦剌击溃鞑靼,一支独大,为日后的明朝种下大患。

在南方,明宣宗最大的一个失着是复封安南,即重新承认了它的半独立状态。明成祖朱瞻基时代,兵威四至,安南已经成为“交趾布政使司”与“交趾按察使司”辖下之地,与内地建置一样。安南人本性好乱,连年起兵反明。由于地处南方崇山峻岭,当年“大元”都束手无策,搞得明政府也头痛不已。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面对清化府的黎利叛乱,耗兵废时,就想委曲求全,复封安南为藩国,让他们“岁奉常贡”。当时,大臣夏元吉等人力谏,认为自明成祖收复安南至今二十多年苦心经营,如此则一朝弃去,安南又从郡县变为“国家”,前功尽弃。可惜的是,杨荣、杨士奇这两个文臣无远谋,附和明宣宗朱瞻基,并在老挝找到安南王室后裔陈嵩,派人护送他返国当“安南国王”,以图立傀儡来控制安南不反。黎利这种边陲野货胆子很大,陈嵩一到,就被他弄死,然后“上表”,称陈嵩病死,要明朝立自己为王。明朝不干,要黎利再访陈氏后裔。黎利上表,称找不到(找到也杀干净了),退后一步,他请求明朝允许他“暂摄国政”。明宣宗宣德年(公元1430年),明宣宗只得封黎利为代理国王(权署安南国事)。如此,便承认了安南立国,这位黎利便建立了黎氏安南,年号为“顺天”。由此开始,一直隶属中华一千多年的南方小邦,永久走上了脱离之路。

生平最痴迷之事

斗蟋蟀

明宣宗朱瞻基这位年轻的天子有一种很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斗蟋蟀。因为这种缘故,斗蟋蟀在全国风行起来,蟋蟀的价格扶摇直上。朱瞻基对斗蟋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位之后,他经常派宦官选取上好的蟋蟀。后来,朱瞻基觉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朱瞻基,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弄得鸡犬不宁。朱瞻基也因此被百姓们称为“促织天子”、“促织皇帝”。

其中,苏州的蟋蟀特别好,明宣宗朱瞻基为此还特意敕令苏州知府况钟协助太监采办1000只蟋蟀。上命下达,摊派给了当地的百姓,弄得鸡犬不宁。据说当地一个粮长用一匹马换取了一只好蟋蟀,准备献给明宣宗朱瞻基,不料妻妾观看时跑掉了。妻妾自知闯祸自杀了,粮长见家破人亡也上吊了。蒲松龄根据这个故事情节,稍加改变,写成了《聊斋志异》中著名的《促织》一文。

生平最痛心之事

立后废后

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成祖朱棣降旨给心爱的皇孙朱瞻基选妃,结果选中了济宁(今山东济宁)百户胡善祖的第三个女儿胡氏,册封她为皇太孙妃,封孙氏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册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氏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后,但身体病弱,未能生育,故受到冷落。孙氏10岁时,经朱瞻基母亲张太后等人向明成祖朱棣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成为以后他择配的人选。孙氏虽出身低下,但面貌姣好,聪明伶俐,虽亦无子,然而深得朱瞻基的宠爱。

皇上册立后妃,按祖宗制度,皇后册立之时有宝(即金玺)有册(即写有皇帝封赐命令的金册),贵妃则有册无宝,但明宣宗朱瞻基特命制金宝赐予孙贵妃,贵妃有宝自孙氏始,可见明宣宗朱瞻基对她的宠爱程度。虽然明宣宗朱瞻基赐孙贵妃宝册征得张太后的同意,但是张太后对胡皇后很满意,内心里并不真正赞同明宣宗朱瞻基的做法。

明宣宗朱瞻基一直不喜欢胡皇后,想更立孙贵妃为皇后,只是胡皇后贤明没有过错,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据说孙贵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柱的计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身孕,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自己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明宣宗朱瞻基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自己身边,并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孙贵妃派人立即通知明宣宗朱瞻基,自己也装出一副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贵妃的亲生儿子,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明宗宣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孙贵妃“生”朱祁镇,使明宣宗朱瞻基更立皇后的想法更加强烈。在朱祁镇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请求立他为皇太子。胡皇后很贤惠通达,也主动表示早定国本。其实,立皇太子是件重要的事情。按照明朝皇位传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皇后亲生的儿子才是最佳人选。

此时虽然胡皇后没有子嗣,但毕竟年轻,或许日后会有皇子。因此,明宣宗朱瞻基立朱祁镇为皇太子,明显有些操之过急,孙贵妃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孙贵妃假意推辞,说等皇后身体恢复后定会有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先于皇后之子成为太子。然而,明宣宗朱瞻基却不愿意等。次年二月,宣宗册立朱祁镇为皇太子。当时,朱祁镇尚不满三个月,是明代册立太子时年龄最小的。

三月,明宣宗朱瞻基又发布敕书,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对于胡皇后无故被废,时人听说后都很不理解,议论纷纷,非常同情胡皇后。几年后,明宣宗朱瞻基本人也颇生悔意,曾说过“此朕少年事”,算是自我解嘲吧。

千秋功过

吏治清明,崇廉尚俭;撤兵安南,安民、爱民

吏治清明,崇廉尚俭明宣宗朱瞻基虽然没有太祖朱元璋开创基业之伟业,也没有成祖朱棣开拓经营之功绩,却是个守成令主。明宣宗朱瞻基承继祖业,奋其余烈,发奋图强,励精图治,让大明帝国在自己手中平稳向前发展,将明朝推向了天下大治的兴旺局面。在人才的使用上,对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确为成熟稳健之士或经保举、荐举之后,能够放手使用,给予充分的信任,且能知人善任,因材受职。从而,保证人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明宣宗朱瞻基认为用人正如工匠用木,大小长短各当其宜,方能成居室,用人不当则无以成治功。任用官吏亦是如此,如果官称其职“则不劳而职易举”。仁、宣时期,“三杨”、蹇义、夏原吉受到长期特别重用,原因即在于他们经过长期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国政的经验且非常熟谙情况,是以儒家传统教义为指导的稳健成熟的政治家,故而得到了仁、宣逾常的信任和重用。对此,明代史学家李贽曾说过:“我朝相业,以三杨为首,然亦赖朝廷委遇责成之专。”对三杨、蹇、夏的使用也可看出仁、宣颇能知人善任、因材受职。如杨士奇临事审慎,考虑周详,且能恪守封建纲常之道,在政治上能从整体的长远统治利益着眼,为人宽厚,能荐人之长,容人之短,在朝臣中深孚众望,是行政长才,仁、宣时长期任内阁大学士,全面负责行政事务。蹇义则熟悉典故,通达治体,为人正直孝友,老成练达,颇有“古大臣风烈”,长期任吏部尚书,秉铨政。此外,对杨荣、杨溥及夏元吉的使用亦如此,使他们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参与决策重大政务。而对那些廉洁公正、贤能翰济的地方官,也能委以重任,并能长期信任。如况钟、罗以礼、赵豫在仁、宣时长期任知府,周忱、于谦、赵新等长期任巡抚,他们在治理地方财政、发展经济、整饬吏治等方面都颇有一番作为当然。

作为守成之君,明宣宗朱瞻有一句名言,叫做“清心乃省事,省事可省官”,应该说这也是他为政治国的指导思想。

明宣宗朱瞻基认为“御史,任之耳目,委以纲纪,纠违绳愆,激浊扬清,用献嘉言惟直与明”。不除这样的国家蠹虫,是无法遏制贪风,甚至整个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所以,宣宗朱瞻基首先将刘观外调出巡河道,并任命顾佐为左都御史。明宣宗朱瞻基惩治刘观,整顿监察机构的决心已显现出来。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御史张循理上疏弹劾刘观、刘辐。明宣宗朱瞻基命诸大臣合议,众臣皆认为:“宜正其罚,以清宪纲”,明宣宗朱瞻基遂将刘观父子谪放辽东,大肆逮捕、罢黜刘观余党。顾佐被任命为右都御史后,在明宣宗朱瞻基的信任和支持下,整顿都察院,将贪污不法、奸懒的御史三十余人治罪或罢黜。明宣宗朱瞻基处罚了其中20个贪污犯,发辽东各卫充吏终身;不达政体者八人,降县典史;老疾者三人,罢为民。充分表明了明宣宗朱瞻基整饬监察机构,肃清风纪的决心和力度。之后,明宣宗朱瞻基任命邵玘为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赦谕曰:“近年南京都察院委靡不立,颓坏宪纪。非惟不能纠正诸司,亦致各道御史恬无畏惮。”后因违法或不称职的原因,被罢黜的御史达17人,占总额的近半数。接着邵玘考察南京六部官员,发现77人贪污、奸懒、不谙文理、才力不及,邵玘奏请罢黜了这些人,此后,朝廷风纪大振。

明宣宗朱瞻基指出:“御史出巡,先须考察官吏。官吏守法,然后百姓受福。凡为有恶有迹者易于惩治。其有贪暴虐民而强辩饰诈及外示善柔,心实险恶者最要明白究实。若徇私废公,媕婀姑息,容恶长奸,使百姓受害则尔罪均。”御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明宣宗朱瞻基对监察御史的道德和品质十分重视,明宣宗朱瞻基下谕:“都察院受朝廷耳目之寄,掌国家纲纪之任。用得其人,则庶政清平,群僚警肃;用非其人,则百职怠弛,小人横恣。必尽兼公,乃称斯职。”一旦获得委任的御史,宣宗便会给予绝对的信任和支持,明宣宗朱瞻基主张“王者任人亦诚而已”,“既用之歹而勿疑”。顾佐就任右都御史后,罢黜了近八十名违法或无能力者,引起了贪官污吏的嫉恨,他们伺机对顾佐进行报复。有人向明宣宗朱瞻基告发他“受隶金”后,“私遣其归”。明宣宗朱瞻基了解到朝臣贫困的真实情况后说:“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法”,表示对顾佐深信不疑。接着又有人告发顾佐“不理冤诉”。明宣宗朱瞻基感到不追查幕后指使者,顾佐便很难理政。于是,明宣宗朱瞻基命法司会审,果然查出千户臧清从中操纵诬陷,立即命令将其斩首,以示对顾佐的坚决支持。

周忱是个有“经世之才”且非常干练的官员。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派他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周忱到江南,“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官田税额太重。周忱上疏户部,请求官田以民田起科。

明宣宗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太子太师郭资、户部尚书胡滢以“变乱成法,沽名要誉”为罪名,要求明宣宗朱瞻基治罪周忱。宣宗当面指责郭资、胡滢。同年四月,吏部再一次要求治罪周忱。明宣宗朱瞻基非但没有治罪,反而提升周忱兼督苏、松、常、镇并浙江嘉、湖各府军卫。周忱在明宣宗朱瞻基的支持下,在江南地区大胆改革,做出了不少政绩。

仁宗、宣宗在整饬吏治,清查监察系统的过程中,深感监察制度不够完善合理,经过探索实践,仁宗、宣宗不仅继承了太祖确立的监察系统,并有创造性的建设,特别是宣德年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御史选任与考核、罢陟制度,还确立了巡抚制度,保证明代御史作用得到正常发挥。

明宣宗朱瞻基认为:监察官员“以法治人,先当自治自身,违法何以责人”。而巡按御史除参加每六年一次的“京察”外,每次出按复命,都要回道考察,由都察院堂上官考核其称不称职。明宣宗朱瞻基对御史的任免格外谨慎,顾佐和吏部曾推荐五十多人担任御史,明宣宗朱瞻基并未立刻授其职,而让其“力政三月”,“试御史”。三个月后,将其分成上中下三等,明宣宗朱瞻基将上等、中等任命为监察御史,令下等“再历三月”,然后再授予官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试用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