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46

第46章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个儿子。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明神宗朱翊钧被册立为皇太子,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故后人又称他为万历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最久,持续将近48年之久。

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后即去世,万历一朝应当足足是48年,即从公元1573年至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在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们当时建议以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以纪念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神宗朱翊钧是明代历史中统治最久的皇帝。

从明神宗朱翊钧10岁开始,到58岁生命结束,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0岁到20岁,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20岁以后,他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后期怠于政事,酒色财气,醉生梦死。

明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明神宗朱翊钧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贤臣当国。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都是正直之士,极善谋略。内宫安定祥和,明穆宗正宫陈皇后与明神宗朱翊钧生母李太后相处十分融洽,权倾朝廷内外的大太监冯保也是贤明之人,他是张居正的主要支持者。

在大臣们的辅佐下,明神宗朱翊钧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但明神宗朱翊钧也曾28年不上朝听政,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明神宗朱翊钧还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为此背负了千古骂名。

皇帝个人档案

万历皇帝朱翊钧

姓名:朱翊钧,庙号:神宗

本名:朱翊钧,年号:万历

生肖:猪,陵寝:明定陵(今北京十三陵)

职业:太子——皇帝,祖籍:今江苏句容

生日: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出生地:今北京

死亡时间: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当皇帝机遇:以太子身份继位

寿命:58岁,父亲:朱载垕

身高:不详,母亲:李贵妃

体重:不详,配偶:王皇后及三宫、六院众多妃子

学历:皇家教育,初婚年龄:16岁

性格特点:生性懒惰,子女:皇子8人,皇女10人

谥号:明显皇帝,继承人:儿子朱常洛

武功

平定哮拜、援朝抗倭、讨伐杨应龙

与他的父亲明穆宗不同,明神宗朱翊钧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实际上,万历一朝的大事,如万历三大征,还都是在明神宗朱翊钧的布置下进行的。所谓万历三大征,是指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同时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哮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

平定哮拜叛乱哮拜是蒙古鞑靼部人,嘉靖年间投降明朝边将郑印,后来官至宁夏副总兵。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哮拜以副总兵致仕。儿子哮承恩世袭为指挥使,充巡抚门下旗牌官。哮拜私下里蓄养了一批奴仆,组成一支苍头军,见明军兵马不整,就有反叛之心。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二月,哮拜与结义兄弟刘东哮同时发难,杀宁夏巡抚党馨,缴去总兵张维忠的印信。刘东哮自任总兵,哮承恩为副总兵,哮拜为谋主,扯旗反叛,企图占据宁夏,自为一个割据政权。当时,大明朝廷对于蒙古的羁靡政策因俺答汗之死,渐渐失控。哮拜勾结河套的蒙古骑兵,企图联成一气。

明朝总督魏学曾一方面切断河套的蒙古骑兵与哮拜之间的通道,一方面围住宁夏。在朝廷李成梁镇守辽东的纪功石坊,明神宗朱翊钧命大臣各献平叛之策。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提出的方案是掘开黄河之堤,以黄河之水灌淹宁夏城,则“一城之人尽为鱼鳖”;御史梅国桢推荐原任总兵李成梁前往平叛;甘肃巡抚叶梦熊请命讨贼。明神宗朱翊钧后来对于三种方案竟然都能接受,一方面命叶梦熊赶赴宁夏;一方面命李成梁出征宁夏。李成梁当时在辽东,便命其子李如松前往。明神宗朱翊钧还下命悬赏缉拿哮拜等人。

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六月,宁夏城外已经有魏学曾、梅国桢、叶梦熊、李如松等数支大军,由魏学曾统一调度。但是,魏学曾束手无策,力主招安。这让明神宗朱翊钧大怒,以为堂堂天朝竟然奈何不了些么小丑,成何体统?

同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钧在接到监军御史梅国桢的军情报告后,果断地以叶梦熊取代了魏学曾,并将魏学曾逮回京城,并直接部署:“决(黄河)水灌城之谋,毋得异同误事。”既然最高当局已经下令灌城,前方的将领自然再无异议。于是,当初在反对俺答封贡中似乎没有多少远见的叶梦熊,这时显得非常有胆略。明神宗朱翊钧在七月十七日之前,围着宁夏城筑了一道长约1700丈的长堤,将宁夏城围成一个水泄不通的池塘,然后掘开黄河大堤,向宁夏城灌水。八月,宁夏城中粮食短缺。同时,李如松击败了从河套来援的蒙古骑兵。九月,明军攻破了宁夏城南城。但是,叛军退据的大城依然易守难攻,明军的攻势受挫。这时,一个名叫李登的卖油郎,挑着担子在街上边走边唱:“痈之不决,而狃于痏;危巢不覆,而令枭止。”监军梅国桢将李登请入营中,让他带着三封书信去见哮承恩。李登跛一足、瞎一眼,在路上根本就不被人注意。李登将一封信交给哮承恩,劝哮承恩说:哮氏有功于朝廷,监军深为可惜,可杀刘东哮以自效;接着,李登又去见了刘东哮、许朝,劝他们说:首乱是哮氏,将军为汉人,何苦代人受过?这个离间计果然成功。

同年九月十六日,刘东哮杀土文秀。接着,哮承恩杀刘东哮、许朝,投降明军。九月十八日,明军进城,剿灭了哮拜的苍头军,哮拜自杀。哮承恩等人被押解京城。至此,宁夏平定。

援朝抗倭援朝之战也是始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这一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小西行长等人领兵20万从釜山登陆。沉湎享乐的朝鲜国王根本就无法抵御,只会频频遣使向明朝求救。消息传来,明神宗朱翊钧立即做了三项准备:一,令兵部向朝鲜派遣援兵;二,命辽东、山东沿海整顿军备,小心戒备;三,如果朝鲜国王进入明朝境内,择地居之。但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确是无能之辈,只派一个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入援朝鲜。对于20万日军来说,这无异于羊入虎口,史儒战死。随后赶到的副总兵祖承训也只有3000兵马,结果也是仅仅只身逃脱。

这两仗的大败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于是,明神宗朱翊钧命宋应星为经略,从西北前线调回李如松,一齐东征。宋应星贪生怕死,说自己带兵要讲究什么“一字兵法”:用兵一万,要造车360辆,火炮72000门,弓弩27000副,毡牌2000面,弩箭数百万枝,以及火药、火枪之类,要兵部先给他准备齐全,方肯出征。御史郭实于是弹劾宋应星担任经略一职不恰当。宋应星便干脆顺水推舟,要求辞职。明神宗朱翊钧申斥了宋应星一番,宋应星才不得不出征。幸好,担任前线指挥的有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能征善战。明军前几仗打得都很成功,但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在碧蹄馆附近遭日军伏击,损失惨重。双方最后决定议和。日本方面撤兵南下,朝鲜汉城以南的大片国土恢复。日本方面,以与明朝通贡为和谈的条件。明神宗朱翊钧一面敦促朝鲜国王练兵自守,一面与群臣商量是否与日本通贡。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十二月,明朝和日本方面互遣使节。明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丰臣秀吉身着明朝的冠服,迎接明朝的使臣。事情似乎得到了解决。然而,两年之后即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十二月,丰臣秀吉不遵守当初议和的条款,发动第二次朝鲜战争。明朝遂于次年正月以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再次出援朝鲜。但是,明军这一次在岛山附近再遭惨败。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正月,明军退守到平壤南部的王京,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但是,七月九日丰臣秀吉死去的消息,让日军士气低落,阵脚大乱。明军遂发动攻击,日军无心恋战,纷纷登船渡海东归。中朝联军与撤退的日军在东南露梁海面发生激战,明将邓子龙、朝鲜将领李舜臣指挥军队奋勇杀敌,将日军杀得大败。邓、李二将亦战死海上。这一次援朝之战,虽然耗损巨大,但对于确保明代的海防与东北边疆,意义非常之大。

讨伐杨应龙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二月,明神宗朱翊钧命令还在朝鲜战场的几支部队迅速移往西南。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的播州。明代在播州设立播州宣慰使司,其驻地约相当于今遵义市。播州宣慰使姓杨,世代为当地的土司。杨应龙和他的祖先从唐僖宗乾符年间开始就在地处四川南端的播州生活,按照明制,在此地区设置土司。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杨应龙因为世袭的缘故,成了播州的最高领导人——宣慰使司。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明神宗朱翊钧就又授予了杨应龙指挥使头衔。但是,杨应龙对于四川的官军弱不经战的士气看在眼里,早就想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杨应龙的居所都是雕龙饰凤,又擅用阉宦,俨然是一个土皇帝。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起,杨应龙就时叛时降,反复不定。明神宗朱翊钧生气了,他又听说杨应龙开始不断地袭击四川南部、贵州、湖广一带。可是当时朝鲜战事吃紧,明神宗朱翊钧有点顾得头顾不得尾,就对杨应龙的所为尽量忍着。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派都指挥使杨国柱讨伐杨应龙,结果三千军队全军覆没,杨国柱战死。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因此,明神宗朱翊钧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杨应龙问题。

明神宗朱翊钧任命李化龙为湖广、川贵总督,兼四川巡抚,郭子章为贵州巡抚,讨伐播州叛军。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初,各路兵马陆续汇集播州附近。李化龙持尚方宝剑,主持讨伐全局,坐镇重庆;郭子章以贵州巡抚坐镇贵阳;湖广巡抚支大可移驻沅江。明军分兵八路进剿,每路兵马3万,共计20余万人。这种安排,足以说明明神宗朱翊钧对于剿灭杨应龙的决心。綦江在播州的北面,杨应龙也重点屯兵于此,以他的儿子杨朝栋亲自领苗兵数万进行防守。然而,苗兵往往不战而溃。罗古池一战,杨朝栋差点被俘。明军一直攻到了娄山关下。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与海龙囤并称天险,易守难攻。但是,却被明军在四月至六月两个月内连续攻破。六月初六日,杨应龙与爱妾周氏、何氏关门自缢,儿子杨朝栋、弟杨兆龙被俘。战役前后历时114天,斩杀杨应龙的部队2万人。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并将杨朝栋等69人押解到京师,磔于市。至此,平播一战以完胜结束。这一战,虽然耗费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财力,但是,正如当时的官员朱国桢所说,如果不平定播州,四川周边的少数民族就要纷纷效仿杨应龙,非但四川不保,云南、贵州也可能不保。后来,瞿九思编《万历武功录》,称平定杨应龙是“唐宋以来一大伟绩”,大概也是从确保西南版图的效果来说的吧。

生平最得意之事

查抄张居正家产

明神宗朱翊钧需要侍奉两位母亲。一位是嫡母仁圣皇太后,即原来明穆宗的皇后陈氏;一位是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仁圣皇太后体弱多病,不能生育,却很疼爱小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据说,小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经常去皇后那里玩。陈氏每次听见太子跑的鞋声,就非常高兴。所以,明神宗朱翊钧虽然尊崇自己的生母李氏,即改变过去皇帝生母只称“徽号加太后”的惯例,为李氏加“皇”字,称“慈圣皇太后”,但是,明神宗朱翊钧对于嫡母仁圣皇太后始终非常尊敬,一视同仁,备极孝心。当时人称明神宗朱翊钧之孝顺,乃“古今帝王之孝所稀有也”。比起他的祖父明世宗以宫廷逼仄的理由勒令明孝宗张皇后迁居于宫城幽僻之地来,明神宗朱翊钧显然是有情有义得多。不过,小皇帝的监护人主要还是生母慈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生性淳朴善良。例如,李太后虽然母以子贵,但是对于仁圣皇太后却非常恭敬。明神宗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李太后为女儿寿阳公主选驸马的时候,面对侯拱宸等三位候选人,唯独选择了衣冠朴素、战战兢兢的侯拱宸,还说:“此子浑朴不雕,真我家儿也。”对于儿子朱翊钧,慈圣太后也一心想让他成为一个有为之君。据说,太后“教帝颇严”。每次小皇帝不读书,李太后就命令皇帝跪在地上。要上朝的一天,五更时分,太后就到皇帝睡觉的地方,叫他起来,命太监们把小皇帝扶起来,为他洗脸,催他上驾。有一次,小皇帝在宫中喝多了一点酒,命内侍唱歌。内侍回答说不会唱。小皇帝大怒,说内侍竟敢抗旨,拿起剑就刺,在左右的劝解下,小皇帝玩耍般地割了两个内侍的头发,算是将他们“斩首”了。这件事传到了慈圣皇太后的耳朵里。太后非常生气,命小皇帝在地上跪了很久,历数他的过错。小皇帝吓得涕泗横流,请求让他改正错误,这事才算了结。还有一次,小皇帝在太监的引导下喝了酒,受太监的引诱将冯保的两名养子打伤,又骑马直奔冯保的住所。冯保被吓得只能抱起巨石撑住大门。第二天,冯保将此事禀告太后。慈圣皇太后立即换上青布衣服,不带首饰,命召阁、部大臣,要谒告太庙,将万历小皇帝废了。小皇帝吓坏了,赶紧前去请罪。太后说:“天下大器难道就是您可以继承的么?”意思是要改立明神宗朱翊钧的弟弟潞王为皇帝。明神宗朱翊钧跪在地上哭了多时,皇太后才肯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