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57

第57章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3)

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明思宗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明思宗朱由检总是悉心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而且经常召对大臣,探求治国方策。尤其是勤于政务,事必躬亲。曾有人把明思宗朱由检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帝王,并作了一个统计,称明思宗朱由检平均每天只睡两个时辰。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思宗朱由检求治心切,急于求成,很想有所作为。

在努力勤政的同时,明思宗朱由检也曾采取一系列措施竭力改变明神宗怠政、明熹宗昏聩的状况,如平反冤狱,给杨涟、左光斗等大批遭受阉党迫害的人平反昭雪,起用天启年间许多被罢黜的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止朋党,力戒廷臣结交宦官;整饬边政,任用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托付其收复全辽的重任。这些做法,使崇祯朝朝政与前两朝相比有了明显改观,令朝野士民刮目相看,明思宗朱由检也被人视为“明主”。

刚愎自用,滥杀大臣明思宗朱由检的勤政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当时的大明帝国还是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政局无法在短期内根本好转。再加上明思宗朱由检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完全没有享受到常人能有的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反倒是目睹和亲历了“红丸案”和“移宫案”等骇人听闻的政治阴谋,使他养成了急躁褊狭、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这些在他性格缺点施政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使他在朝政中屡铸大错。

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但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明思宗朱由检心急、多疑的致命弱点,使他中了多谋善断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了一代名将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后来虽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但已经无济于事。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人无人之境。在此之后,明思宗朱由检还曾密令孙传庭在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杀了李自成的同乡贺人龙,等于杀了一名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颇为悍勇的将领。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因此,明思宗朱由检的多疑、擅杀,无异于自毁长城。

同时,由于对朝中大臣的不信任、不满意,敏感多疑的明思宗朱由检更是频繁地更换官员,其更换官员之繁也是前所未有的。据后人统计,明思宗朱由检当了17年皇帝,先后任用了50位宰相,17位刑部尚书。崇祯一朝17年,设内阁大学士如弈棋一般,轮换了50人,变换之快,真是让人啧舌。其中任期较长的两人,分别是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人在《明史》中都列名于奸臣传中。

温体仁,字长卿,祖籍乌程,后落籍归安,为人“外曲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是一个城府极深之人。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温体仁通过攻击钱谦益在主持会试中有舞弊嫌疑而得到思宗的赏识。次年,有御史任赞化攻击温体仁娶娼受贿,反而被明思宗朱由检以为党羽钱谦益而罢免。明思宗朱由检有鉴于万历、天启朝的党争,对于大臣结党最为反感。明思宗朱由检对于温体仁的欣赏,是因为温体仁“孤立”、“无党”。明思宗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六月,温体仁入阁为大学士。此后,温体仁为大学士8年。

周延儒,字玉绳,宜兴人,早温体仁一年入阁。但是,温体仁与周延儒在内阁中并不相让,相互倾轧。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六月,周延儒被温体仁逐出京城,温体仁把持了内阁,于是民间遂有民谣说“内阁翻成妓馆,乌归王巴篾片,总是遭瘟”。这是指当时内阁中的三位大臣:温体仁、王应熊和吴宗达。温体仁,乌程籍,归安人;王应熊,巴县人;吴宗达,因无所作为,人称“篾片”。一时间,这首民谣在京城街头成为笑谈。堂堂内阁大学士被人如此讥笑,可见其人品之劣。然而,就是这样的温体仁,却一直执政了8年,直到明思宗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才被罢免。之后,周延儒复入阁。但是,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周延儒被勒令自尽。在周延儒之前,内阁大学士薛国观也被明思宗朱由检处死。

总共17年间,被杀的大学士有两人,被谴戍的大学士也有两人,即钱龙锡、刘鸿训。作为皇帝最亲信的大臣,内阁大学士轻易落到这样的下场,实在令大臣们寒心。在六部尚书中,刑部尚书换了17人。然而,17人中,薛贞被处死,韩继思、郑三俊、刘之凤、李觉斯、徐石麒等先后下狱,狱中瘐死2人,大部分人都不得善终。兵部尚书中,王洽因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清兵入关而下狱瘐死,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而被处死。在地方督抚中,总督中被诛者7人: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忭;巡抚被戮者11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另外还有河南巡抚李仙凤被逮自杀。这些大臣,都是应对辽东战事和平息农民起义的将领,他们动辄遭罪被杀,也就很容易说明崇祯朝军事上的大溃败了。

对于一般的言官,明思宗朱由检也总是非常严峻。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言官场贪污之风甚盛。当然,这样的奏疏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明指谁人贪污,谁人受贿。但是,明思宗朱由检一面表彰韩一良的忠心和敢言,一方面却非要韩一良指名道姓以回奏。韩一良知道一旦指名道姓,就是得罪人的事情,所以只说是“风闻”。明思宗朱由检大怒:“难道一人不知,遽有此疏?限五日内指名来。”按明思宗朱由检的意思,既然言官忠心为国,就要敢于破除情面。韩一良只好找一些已经有议论的官员来搪塞。但是,明思宗朱由检再对韩一良疏中“臣两月内辞却书帕已五百金”纠缠不休,要韩一良说出500两银子是哪些人送的。这时,韩一良再不肯说。于是,韩一良被革职为民。仅仅数月之间,从表彰到革职,还算敢言的韩一良却得到这样的对待。在晚明社会中,官场中的弊端自然不少。相互间送书帕(书仪)是极正常的事。明思宗朱由检希望一举之间将这种风气杜绝,却又着意在惩罚官员,这样官员们最终只是互相袒护,不敢再说真话了。

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关于工部招商中收取回扣一事的处理,也充分体现了明思宗朱由检急于求治的急躁心理。这一年的闰四月,工部尚书张凤翔上疏指出工部招商收取回扣之弊政。内阁大学士韩爌、李标、钱龙锡都说:“此从来陋规,望皇上宽处,后边人敢说。”但是,最终思宗将巡视工部库房的工科给事中王都、陕西道御史高赉明革职严办,等于是让一两个臣工为多年来的积弊承担责任。这也反映明思宗朱由检随意处理臣工的做事风格,而这样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大小臣工们对于朝政中的一切事情,最好是噤口不言。皇帝督责越严,臣下越不敢担当;皇帝焦劳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晚明著名的学者刘宗周就在批评明思宗朱由检的奏疏中这样说:“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

除此之外,在清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刚愎自用的明思宗朱由检也走上了明代皇帝宠信宦官的老路,又重用另一批宦官,并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于是,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后来甚至让宦官总理户、工二部,将户、工二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之中,明思宗朱由检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又在宫中设坛,祈求上天降福消灾。在对天帝及各类神仙失望之余,明思宗朱由检也曾一度对天主教产生兴趣,召外国传教士入宫讲解教义。但这一切已经无法挽救大明王朝的危亡。

个人的悲剧,常是他的性格的悲剧。孟子说过,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国与役处。就是说,一个亡国的君主总是将他的臣民视为奴役。明思宗朱由检恰恰正是这么一个人。虽说在明代君主高度专权的政治环境中,皇帝是不可能以“师、友”的态度来对待臣民的。但是,明思宗朱由检对于大臣的态度,其严峻和刻薄已经超出想像。作为一个自律甚严、急于求成的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长期以来政府的陋习。陕嗣宗批评明思宗朱由检的“五不自知”的奏疏中说:“今皇上于二三大臣间,呼之而前,唯恐不速,长跪逾时,备加谴诃,甚者刚遭指摘,便责以受贿。敬大臣之心何在?臣恐日习于尊倨而不自知!”又说明思宗朱由检“日趋于纷苛而不自知”。应当说,陕嗣宗的批评是非常深刻的。一个过分苛求的皇帝之下,是很难出现敢于担当的大臣的。所以,无为而治的明代皇帝如明孝宗、明穆宗统治的时代,倒是名臣辈出。后代历史学家常感叹崇祯朝“有君而无臣”,其实,因为明思宗朱由检过分地苛责大臣,大臣们动则得咎,哪里敢有什么动作呢?

身后谜团

朱由检子女流散之迷

明思宗朱由检的子女不幸生在了末代帝王之家,这就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命运。

相比较而言,明思宗朱由检的女儿后来的下落倒还比较清楚。这是因为,明思宗朱由检在决意自缢之前,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受辱,曾先后对自己的两个女儿下毒手。即使侥幸生还,也决无法遁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