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084

第84章 清高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2)

《四库全书》由清高宗乾隆年间时官修,由清高宗爱新觉罗·永瑢领衔编撰,纪晓岚担任总撰官。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开设四库馆,四库馆员先后总计达4186人。历时10年,所辑的书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共收书3457种、79070卷(文津阁本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亦有收书3461种、79309卷之记载);另有存目书6766种,93556卷。第一部《四库全书》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正月二十九日缮写告成。后又抄写了6部,分储在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盛京文溯阁、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于北京翰林院。《四库全书》包罗宏大,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然而,在编书过程中,根据满清统治阶级的需要对不少书的内容作了删改,还下令查禁、销毁了“悖逆”、“违碍”的书籍近3000多种,六、七万卷以上,其数量几乎与《四库全书》所收的书相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在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后。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七月到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但是,《四库全书》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篡改。

中外交流

帝国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整个十八世纪中叶,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面临着日益强大的西方列国和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的压力,但依然盲目沉浸在自己“中央之国”的地位中。在这种情况下,中英两国一次较大的文化冲突来临。

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9月,由前驻俄公使、孟加拉总督马戛尔尼率领的由科学家、作家、医官及卫队等90人组成的使团,携带天文仪器、车船模型、纺织用品和图画等600箱礼品,乘船自普利茅斯启程代表英王庆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83岁寿辰,并向其递交的信函和国书。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对英使首次来华极为重视。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八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大沽,旋由接待大员陪同经北京前往热河(今河北承德)行宫。关于觐见礼节,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军机大臣和砷在热河约见使团,马戛尔尼称病不见,只派副使斯当东前往要求举行谈判。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称该使“妄自骄矜”,对其来华别有所图,更具戒心,但仍表示可“顺其国俗”,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礼。九月十四日,马戛尔尼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觐见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正式递交英王国书并参加万寿节活动。马戛尔尼多次想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讨论两国贸易和建交问题,均无结果。十月三日,英使提出书面要求6点: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的权利;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免税或减税;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一一驳回,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警告英人不得再到浙江、天津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至此,马戛尔尼的使命归于失败。十月七日,使团一行乘船由运河南下杭州,然后改行陆路至广州离境,于次年九月回到英国。

在马戛尔尼回程路上写的“纪”中,他说:“我们的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可是清君却在时刻关注着这权力的诞生地”。“在热河,鞑靼皇帝从他们祖先的传统中汲取营养。这时他们并不是完全在中国,也不仅仅只是在中国”。“两个世纪过去了,换了8个或10个君主,但蒙古人还是没有变成印度人;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也没有把乾隆变成一个中国人”。

马戛尔尼归国后将自己满清一行写成游记,内对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治下人民生活穷困,思想愚昧多有记载,其得出结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状态。”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给英王的敕谕共有两道。第一道敕谕是正式国书性质的,主要是讲英王“倾心向化”,遣使来庭,“恭赍表章”,“叩祝万寿”,“备进方物”,故特许使臣朝觐,赐宴赏赍,并赏赐其随行人员及通事兵役。现使臣返国,特颁敕谕,并赐赍英王“文绮珍物”。同时,这道敕谕还专门讲了,英王表内请派一人留京照管英国买卖的要求不能批准的各种理由。

前文说过英国还提出了几项要求,即:多口通商,可到宁波、珠山、天津、广东地方交易;在北京设立英国商行;在珠山附近给一小岛;拨给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英国货物自广东到澳门免收税或少收税;英船照其他地方税率交税;允许英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在第二道敕谕中对英国提出的要求,逐条列举理由驳斥,不允其请。以上几项要求,如果单就具体要求来看,有些是应该断然拒绝的,如要求拨给珠山、广东一块土地,这涉及国家领土主权问题,当然要予以驳斥。免税减税的要求也不合理,不能允准。至于多口通商,在京城设立英国洋行和使馆,传教士在华传教等。单是孤立来看,似乎并不过分,双方都有好处,不应一律拒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如果仅因为英使没有三跪九叩,就这样处置,未免太小器了。但是,设若联系到当时的历史客观条件,看看英王给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信的比较准确的翻译和有关资料,便可以作出另外一种解释,看出五个问题:

其一,英王乔治三世是比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更加自大的君主。乔治三世也自诩为“奉天承运”“拥有本国已经足以满足一切需要的非常广大领土”的君主,他立志造福于全人类,“促使全人类同受其惠”。这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自夸天朝大皇帝,有何不同?当然,远隔万里,区别还是有的:一是乔治三世比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还多了一点自知之明,谦逊一点,他还把中国当作是与己同等的国家,英王与清帝,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不像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自视为天下共主,将英王当为远夷强酋;二是英王是更加锐意进取化的帝王,他此时正锐意进取,大力扩张,“军事威力”“远及世界各方”,战胜一切反抗的国家。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现在却固步自封,不再开疆拓土。

其二,英王坚决支持扩大对华贸易,保护英商利益,谋求得到超过其他国家的特权。

其三,不等价交换的趋势有可能迅速加强。英国很多商品价廉物美,扩大对华出口,定会获得高额利润,像钟表,在中国“售价最高”,“这些玩物源源不断地由私商运进中国,价值已达一百万英镑之巨”。

其四,鸦片输华迅速增加,在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偷运到中国的鸦片,价值已达25万英镑之多。

其五,英国必将对华宣战。英王自诩军事威力远及世界各地,屡战屡胜,岂能接受谈判失败要求落空的事实?为了报复清帝的傲慢和对英国的轻视,为了“达到促进商业利益”的目的,扩大对华贸易,获取巨额利润,英国政府必将在时机成熟之时,发动侵华战争。

考虑到这些问题,便可看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拒绝英使的要求,是有其历史的、实际的原因,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严肃决定,不应对其轻易地全盘否定。当然,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盲目自大,对西方情形的无知,闭关保守的对外政策,也是应该予否定的。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弘历天资聪颖,性格刚强,勤奋好学,几十年如一日,因而不仅能善理国政,指挥征战,并且学识渊博,诗、文、书、画、语言兼长,著作等身,这一切又为他勤理国政,创造“文治武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有很高的语言资赋,精通满文、汉文。为了完成用兵准、回,两征金川,安定西藏的宏伟事业,他“自乾隆八年以后,即诵习蒙古及西番字经典”,一直持续了50余年,研讨不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又学习“回语”(维吾尔语)”和“唐古特语”(藏语),从而成为当时罕有的通晓满、汉、蒙、维、藏及安多(藏语的四川西北部方言)等多种语言文字的语言学者。这对他的治政用兵起了很大作用。史称其与“番酋”会见时,能用“番”语交谈,“重译朝见,告语如一家”。

生平最得意之事

六十五岁上女儿十公主出生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十月十八日,又一位丽人被抬进了后宫。她是满洲正白旗人,姓汪,父亲做过都统。这年汪美人年方二九,整整比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小36岁,比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长子清高宗爱新觉罗·永璜还小17岁!不过汪美人还不是入宫最晚的!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66岁时,又选了两位妙龄佳人入宫,她们才是最后一批。汪氏很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宠爱,入宫第六年上,被晋封为永贵人。过了3年,又被晋封为敦嫔。再过3载,又晋封为敦妃。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一生有多少个女人,没人清楚。被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正式册封的有名位的女人,宫廷档案有记录可以查清的共18人,敦妃汪氏名列十七位。·敦妃住在东六宫的翊坤宫。东六宫在乾清宫、六泰殿、坤宁宫东侧,一字排开;三大宫殿的西侧,还有一组叫西六宫。东、西六宫都是两进院落,有前殿、后寝、东西配殿,占地2500平方米,宫墙高耸,门户森严。如囚徒般深居东、西六宫的便是那些嫔妃。皇后的中宫是坤宁宫,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以起,移住养心殿。

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正月初三,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65岁的时候,春节的喜庆气氛尚浓,敦妃在翊坤宫生下一个女儿。·这是弘历的第十位公主,她的9个姐姐中有5个早殇,仅存活4人,但在排行上,她仍是“皇十女”。这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老来得女,自是格外喜爱。来年正月初三,皇十女1周岁生日,当时叫“晬盘日”。晬,满一周期。是日,以盘盛纸笔刀箭等物,让婴儿信手抓取,以占他或她将来的兴趣,叫作“试儿”,也叫“试晬”、“抓周”。盛物的盘子叫“晬盘”。赵翼《血气日衰竹初劝食人乳戏作》诗云:“晬盘孩稚已扶床,又费餐钱雇奶娘。”皇十女抓了些什么,没人去记录下来,后人只知道她惹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高兴,特地赏了她很多玩具,有汉玉撇口钟、汉玉娃娃戏狮、清玉匙、红白玛瑙仙鹤、油珀圆盒等。皇十女刚刚降世,她的母亲敦嫔便被册封为妃。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对这个盼望已久的女儿,给予的关爱也是超过所有其它子女的。经常有世间稀少的珍宝被送入敦妃宫中,赏赐给十公主以及她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