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握住政策动向,才能顺应“天时”。
有一小型国有企业,主要产品是暖气片。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并有不少乡镇企业涉足其间,市场竞争很激烈。为了拓宽市场,徐华以身作则,在销售上重点攻关,总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百十号人工资奖金按月准发。
徐华一向谨慎,办事也听得进别人意见,更明白产品升级换代赢得是个“新”字,在他授意下,技术人员眼盯市场,对市场同类逐一解析,将长处不断用在我厂产品上,企业效益逐年提高。
20世纪90年代初,厂里李工向他汇报在冬季家庭取暖方面有一种新的技术,用天然气做热源。他很感兴趣,这技术如能开发出来,与厂传统产品也成龙配套,于是指示李工把手中工作分配他人,专司辞职。
几个月后,李工在厂务会上详细汇报了调研工作情况,大量数据表明当时市民煮饭取暖以燃煤为主,即污染家庭环境又污染大气环境,居民有改变用火方式的内在要求,也就是燃气取暖器有需求的内因。
政府也注意到这个情况,准备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城气化,一旦实施完成,燃起取暖器有推广使用的外部条件。
从厂技术力量来看,技术可行,从产品科技含量看,有一定高科技含量。
厂务会上,几位领导围绕李工汇报,从产品的未来市场,厂里的开发能力,资金使用,诸多方面展开讨论,全部对开发燃气取暖器持赞成票。
徐华没有轻率表态,他从天然气价格方面提供了一条思路,简单地讲用气取暖,气的价格是否消费者能够担负的起。这点对未来产品销路有重大影响。
会议断断续续开了好几次,好些问题都明朗化了燃气价格方面,由于是城市公用事业,国家补贴销售,使用燃气取暖器从燃气费角度计算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均能负担。
徐华还是不敢拍板,决定请专家咨询论证。
技术论证结论:技术上可行,有一定创新,填补了空白。
环境专家评价:燃气取暖符合国家环保方向,且气源充足。用燃气取暖去代替家庭烧煤出暖气是必然趋势,有关主管应扶持推广。
市场营销专家建议:依现行燃气价格,产品如每台定价3500元以下,市场极有潜力,随群众收入逐年提高,燃气费占收入比例逐年降低。
徐华还是不放心,听完专家的,再用土办法听群众的,他找了10个心细的工作人员,每人负责问10名身边熟人几个问题——
一、烧煤取暖与燃气取暖,选哪一个?
二、现有燃气价格,一天用若干气取暖(经测算的具体气量)你干不干?
三、燃气取暖器每台3500元贵不贵,你能否接受?
两天后信息反馈上来,多数看好,徐华开始下了决心,又郑重召开厂务会,再强调一下有无不同意见,他最终拍下了板。
技术人员用了近一年时间搞出了样机,几经修改最终定型。下一步就要进入批量生产,因为需制作大量模具,批量太少,成本太高,徐华考虑了半天最后用折衷办法头一批定为生产100台。
从研发、样机、再到开模具、批量生产我厂投入近百万,从样机到第一批产品问世又一年时间,就在这前后两年多时间发生的市场环境巨大变化叫他目瞪口呆。
对燃气取暖器新产品的致命打击来自以下三方面:
一、三年城市气化完成后,按理说是该厂产品销售的理想外部环境,正在这时,传来了市政府要在全市成片新建居民小区实行集中供热,这部分居民谁还要这种产品。
二、分散的居民户,大多数人又都随着旧房改造、拆迁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盼着搬进集中供热居民小区,也不对新产品买账。
三、该厂产品的销路一下子窄了大部分,厂里只好把销售方向定位于:非成片居民新楼,分散的无拆迁可能的旧房居民。
但是还是不行,因为随改革深入,国家对燃气价格补贴政策开始取消,燃气价格较大幅度向上调了几次,煮饭还花的起,烧气取暖可花不起了。
最终厂产品房满一仓库,市场不认同,由纸上谈兵的香饽饽,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
经典教训:投资产品不但要看市场需求、科技含量、是否环保,最重要的是看政策大方向。如果产品不符合政策大方向,必赔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