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亲子共读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016600000014

第14章 提升国学修养的中华成语故事(1)

200杞人忧天

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害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安身,忧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于是,有个人向他解释说:“天不过是聚积起来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这种气,你成天都在天里面活动和休息,怎么还忧虑天会塌下来呢?”

杞人又问:“地如果陷下去又怎么办呢?那个人又向他解释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到处都是,没有一个地方没有这种土地,你成天都在地上活动和休息,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样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心。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列子·天瑞》。人们通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即多余的担忧。

201取长补短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很受当时人们的尊敬。人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懂的,就去向他请教。孟子往往会给人提供好的建议,让人们的困难得到解决。

战国时期的滕国,是个非常小的国家,很多大的国家,都欺侮滕国。滕国没有办法,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滕文公看一味地让大国保护也不是长久之计,非常想让滕国富强起来,他想呀想呀,不知如何使国家富强起来,他就让他的大臣们来商量,但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令人满意的办法。

滕文公去问孟子,向孟子请教,孟子就勉励滕文公,告诉滕文公要想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实行仁政。孟子说:“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叫做颜渊。颜渊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这样的人。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现在,滕国把土地长的地方取下来,补在短的地方,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也将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很好的国家”。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用众》。后来,人们就根据孟子所说的,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意思是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得到提高。

202塞翁失马

古代一个老人,住在边塞的一个关口,因此人们称他为塞翁。一天,塞翁家的马跑到塞外去了,邻居们替他惋惜,跑过来安慰他。可是他却不在意,反而说:“说不定会成为好事呢?”过了不久,那匹马自己回来了,带来了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们又前来向他庆贺,他却并不因此而高兴,他说:“白白得到一匹好马,谁知道是不是坏事呢?”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他不小心从那匹马上摔下来脚断了。邻居们前来安慰塞翁,可是他并不难过,他说:“这没什么,脚虽然断了,谁知道会不会是一件好事呢?”不久,爆发了战争,边塞上的青壮年被抓去打仗,塞翁的儿子因断了脚而不能去当兵,与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成语常与“焉知非福”连用,比喻暂时受到损失,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包含有坏事变成好事或好事转化成坏事之意。

203舍本逐末

战国时期,齐襄王派使臣带着国书去问候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把信拆开,就问齐国使臣:“贵国今年庄稼的收成好不好?百姓也无病无灾吧?齐王好吗?”齐国使听了大为不满说:“我奉齐王的使命来问候王后,王后也应该先向齐王问好,现在你却先问年成的丰收和百姓的生活,这不是抬高低贱轻视尊贵吗?赵威后向使臣解释说:“你说的不对,要是没有好的收成,哪儿还有百姓?要是没有百姓,哪儿还有君主?我们不应抛开根本而去问枝节事情。”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上农》。成语原意是说抛开根本的追逐枝节的。后来比喻办事和思考问题不从根本上着力,只在枝节上使劲。

204四海为家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后,第二年建立了西汉王朝,但是各地割据的局面仍然存在,边区仍不安定。公元前199年,刘邦带兵到东垣肃清韩信的残余势力,丞相萧何未向刘邦禀告便在长安为他修造了“未央宫”。宫殿建造得十分雄伟壮丽,刘邦回来一看非常生气,他对萧何说:“天下还不安定,为什么要把宫殿建造得这么豪华?”萧何说:“正是因为天下未最后安定,我才想把宫殿造得好些,让天下的人看一看皇家的气派,天子以四海为家,皇家宝殿不建造得雄伟壮丽,就显不出您的威严来。我们建造这座‘未央宫’,不但要使现今所有的建筑比不上它,而且要使后世的人无法超过。”刘邦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转怒为喜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荀子·儒效》。成语原意是夸耀帝业宏大,整个天下都是皇家的,后来形容志在四方,不留恋本土和小家庭生活。

205胸有成竹

北宋有一个着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非常出色。文与可当初为画好竹子,下一番苦功。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细心观察,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自己胸中形成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竹子的形象。因此,在他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动笔时,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随时都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画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晁补之赞扬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边读边想:这个成语原意是画竹子之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大致轮廓。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考虑,或形容有了成功的把握。

206笑里藏刀

在唐代,有个人叫李义府,担任中书侍郎的职位。他平常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不管和谁说话,他总是一定自己先张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的样子。其实他的心地刻薄,为人奸诈,经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后来,人们发现了他的假面目,就称他是“笑中藏刀”。

边读边想:“笑里藏刀”这句成语就是从“笑中有刀”变化而来的,形容某人表面虽好心里阴险毒辣。

207学富五车

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学派蜂起,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学派是当时有名的学派之一,庄子学派认为他们自己的理论是当时学术的高峰,因此对其他学派都有所批判,而对惠施为首的名家学派及其辩论的命题批判得尤为严厉激烈,认为他们的理论片面而狭隘。庄子在《天下篇》中说道:“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意思是说惠施的本领很多,他看的书有五车之多,但是他道术错误杂乱,他所讲的话都不中肯。

边读边想:这个成语愿意是指看的书有五车之多,形容学识渊博。富:富有,多。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之多。

208小题大做

赵国的孝成王是个昏君,一点知识都没有,而且喜欢贪小利,独断独行,往往将事情办错。

有一年,燕国与赵国因为边境问题发生了战争。燕国派大将高阳率兵10万攻打赵国。赵国也是个大国,如果双方打仗,赵国未必会输。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让些边境上的领土给燕国。

但是孝成王听说燕国来攻打,却吓得要命。他思来想去,认为赵国没有人能带兵打仗。其实,赵国有很多能打仗的人,如平原君、赵奢等。于是孝成王就派人到齐国去请大将田单来带领赵国的军队。

齐国的国王看孝成王这样可笑,就暗地想,要狠狠地从赵国多要好处。于是他就对赵国使臣说:“要田单去当将领完全可以,但是你们必须将靠近我国的三座城市57个小镇全给我们。”

孝成王听后,左思考右思考,最后还是决定答应齐国。因为他害怕燕国攻打赵国,把赵国灭了。

孝成王处理这件事,赵国人知道后,满朝文武非常气愤,都认为他是出了毛病。赵奢更是气愤不过。他跟平原君说:“燕国攻打我们,最多丢了几个小镇。如今割让三座城市57个小镇给齐国,这难道不是小题大做吗?把这样小的问题,当作如此大的问题来处理,真让人气愤!”

边读边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把小事情渲染得很大,或把它当作了大事来处理。

209一毛不拔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继孔子之后的一位思想家,他反对战争,主张“兼爱”。杨朱反对墨子的学说,主张“为我”。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说:“如果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可以使天下的人得到好处,你肯干吗?”杨朱回答说:“天下人的问题,绝不是一根汗毛所能帮助的。”禽滑厘又说:“假如能够,你肯干吗?”杨朱听了一声不响,孟子针对此事,批评杨朱,认为“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而对天下人有利,他也是不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把自己身体磨成粉末对天下有利,他也是愿意干的。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尽心》。毛:身上的汗毛。成语用来比喻极为自私小气、吝啬。

210专心致志

从前,有个叫秋的人,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但是这两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态度。其中一个,非常专心,注意力集中。而另外一个,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那样认真,就马马虎虎地听。教师讲解时,他虽然眼在那里,眼睛像在看着棋子,可是心里却在想:“现在天空中大概正是飞着鸿雁,我要能把它射下来,美餐一顿多好!”因为他这样胡思乱想,老师的讲解,他一点也没有听进去。结果,这两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又是同一个名师传授。然而,一个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有学到什么本事,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告子上》。志:志向。成语用来形容集中注意力,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志向上面。

211众志成城

春秋时期,周景王有一次要改革币制,他铸造大钱而废止当时流通的小钱,使老百姓受到很大的损失,因此老百姓都很怨恨。第二年,周景王又下令收集民间铜来铸大钟。钟铸成后,周景王命人敲击,觉得声音很好听,便对乐官酒鸠说:“你听,这钟声倒是好听。”酒鸠是一个知道百姓疾苦的人,对景王的所作所为感到厌恶,听到景王提起钟的事,便说:“这算不上好听,如果老百姓喜欢,才算得上好听。三年来,您铸钱造钟,弄得民生疾苦,人人怨恨。俗话说:‘大家都拥护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它会像城堡一样坚固;而如果大家反对的事情,即使他像金子一样坚固,也会消熔的。’”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国语·周语下》,成语比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事情一定会成功。

212孜孜不倦

三国时期,蜀国有一个很有名望而且学问很高深的人,叫向朗。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拜襄阳司马德操为师,司马德操很有才学,与当时名士徐庶、庞统等人关系密切,向郎在处理工作时,显得非常有才能,曾经担当过多种职务。但是他在当丞相长史时,由于包庇马谡而被诸葛亮罢免。此后,他便拼命读书,并且专心钻研古人经典着作,三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直到八十岁了,还亲自校阅古籍,整理手稿,为后人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由于向朗的刻苦钻研,他的学问越来越高深。蜀国国内,上至后主刘禅,下至未成年的书生,都对他十分敬重。

边读边想:孜孜:勤奋好学的样子。倦:疲倦。这个成语形容某人工作或学习勤恳努力,不知疲倦。

213中流砥柱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经常发大水,淹死了很多百姓和庄稼。天帝就派大禹治理黄河。大禹采用了疏河道的方法治水,可是在河南山西之间三门峡黄河中,有座大山挡住了水流的前进。大禹力大无穷,他把这座山劈开,让河水绕山而过。被破开的山屹立在水中,像柱石一样,后来就称这座山为“砥柱石”。因为砥柱山位于黄河之流,抵抗着中流潮水的袭击,故有“中流砥柱”之说。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中流:湍急的水流。砥:盖房时立在柱下用来支持立柱的大石头,比喻坚强不移的可靠根基。这个成语形容某种力量像立在急流中的柱石一样坚固。也比喻能担当重任、支撑危险局面的人。

214煮豆燃萁

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从小聪明好学,曹操很喜欢他,可是他的哥哥曹丕对他很嫉妒。后来曹丕当了皇帝,总想找个机会把他杀了,但又找不到借口,有一次,曹丕把曹植找来,阴险地说:“听说你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现在我要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如果作不出来就是欺君,要处死!”曹植极其悲愤,面对狠毒的哥哥,他迅速思考,七步之内就吟出一首诗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说:把豆子煮了做成汤,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来都是一个根生的,为什么要如此煎熬,苦苦相逼。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惭愧,便没有杀他,但也不重用他。曹植被一再贬官,最后忧郁而死。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魏志》。萁:豆秸。成语原义是指点燃豆秸来煮豆子,后来比喻兄弟或者亲朋之间的互相残害。

215坐山观虎斗

战国时期,有一年韩国与魏国打起仗来,打了很长时间,不分胜负。秦国的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他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可是有的说出兵好,有的说出兵不好,弄得秦惠王也没有主意。这时正巧陈珍回到秦国,秦惠王就请他帮助谋划。

陈珍没有直接回答秦惠王的问题,他先讲了一个故事,说:

“从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就想举剑刺杀它们。旁边的人劝他说:“你不必着忙,你看两只虎正在吃牛,一会儿把牛吃光了,它们必然会争夺而引起搏斗,结果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了那时候,你再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杀,岂不是一举而得到两只虎吗?”

“哦,”秦惠王恍然大悟,说:“你的意思是说,先让韩国和魏国打一阵子,等一个失败,另一个受损时,我再出兵讨伐,就可以一次打败他们两个国家,就与那卞庄子刺虎一样,是吗?”

陈珍点点头,说:“正是这样!”

秦惠王采纳陈珍的意见,真的获得了胜利。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坐山观虎斗”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后人用以比喻对双方的争斗采取旁观态度,等待机会,从中取利。

216贪小失大

战国时期的蜀国,十分富强。但是蜀侯却非常昏庸而且贪财。秦国早就有吞并它的打算,只是由于到蜀国去的道路非常艰险,军队没法通过,才迟迟没有起兵。后来有人给秦惠王出了一条妙计:请石匠把一块大青石头,凿成一条石牛,放在通往蜀国的山路上。又暗中派人把很多金子撒在金牛身上。几天以后,在蜀国便传开了:“山中有一头金牛,会拉黄金。”蜀侯听到这个消息,更是心花怒放,对金牛垂涎三尺。恰在这时,秦惠王派人来见蜀侯,说秦国愿意把金牛送给蜀侯,蜀侯听了,欢喜万分,马上派了许多民工,去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金牛回家。可是,等到他把道路修完,搬运金牛的时候,秦国的大军也跟在金牛的后面开进蜀国来了。秦惠王施用了金牛的妙计,吞并了蜀国。后来人们嘲笑蜀侯说:“因贪小利,而失去了大利!”

边读边想:现在人们用这句成语,来比喻因为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这个故事出自北齐刘昼撰写的《新论·贪爱》。

217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人,他很有雄心壮志,可是开始的时候,由于学识浅薄,跑了好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甚至家里人也瞧不起他。这使他很难过,受到很大刺激。从此,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获取知识,掌握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