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亲子共读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016600000025

第25章 陶冶艺术情操的诗词歌赋故事(4)

诗中描写六月里的西湖景色,阳光映照着无边无际的莲叶、带着露珠的荷花,在阳光下,莲叶愈发碧绿,荷花更加红艳,写出了西湖独特的魅力之所在。这首诗成为描写西湖的着名诗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边读边想:听完这个小故事,小朋友你有什么感想?对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是不是有一种向往呢?

343朱仪和他的咏梅词

朱仪,南宋初年曾任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着有三部着作,爱好诗词,但流传至今的词只有三首。

相传朱仪十八岁时,正是当时北宋末年歌舞升平的时代,一次他与朋友聚会时,写了一首小词: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桠。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后来,这首词被名词人朱敦儒看到了,惊奇、赞赏不已,就抄在扇子上,带在身边。有一次,名僧惠洪看到朱敦儒扇子上抄写的这首词,询问从何而来,朱敦儒便实情相告,是十八岁朱仪作的。于是,他们就同去拜会朱仪的父亲朱载。朱载吟完词,一幅梅景跃于眼前:一株株梅花生长在清流淙淙的溪水边,断桥旁。花瓣像雪片似的飘飞,恰如一幅江南春景图画。游春赏梅人归来,梅风吹平野,一缕缕梅花清香随马而行。真可谓余香袅袅,其味无穷。词的境界清雅,赏梅人心胸高洁,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朱载马上把朱仪叫到跟前,批评道:“年轻人读书,应当多留意经史,为何写这样的小词呢?”表面上,朱载是责备儿子,但内心,也不得不为儿子的才华所折服。

边读边想:这首咏梅词所描写的景色多么美好!小朋友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妈妈,好吗?

344刘备招亲

唐朝诗人吕温写了一首吟咏三国古迹的七绝,讲述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历史故事。

刘郎浦口号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

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刘郎浦,地名,在今湖北石首县。口号,随口吟诗之意。浔,水边,此指长江边。步障,贵族出行时用以遮蔽风尘的布幕。

诗意为,吴国孙权的妹妹和蜀国的刘备在这里的水边成亲,夫人的步障上缀满了珍珠,帷帐上也都装饰着黄金。谁能为了一个女人就不要江山?孙权和周瑜想用一个女子去换刘备三分天下的决心,那怎么可能呢?

故事的缘起是三国时期刘备久借东吴的荆州不还,东吴很着急。正在此时,听说刘备的夫人去世了,于是东吴都督周瑜便生一计,让吴主孙权将妹妹假意许配给刘备,待刘备到东吴之后加以囚禁,当作人质换回荆州。便派吕范到荆州提婚,诸葛亮已识破此计,嘱咐刘备带赵子龙放心去东吴招亲。刘备到东吴之后先去见乔国老,说明招亲之事,并在城中大肆宣传,百姓也就都知道了招亲之事。乔国老又向吴主孙权的母亲表示祝贺。吴国太原不知此事,叫来孙权将其斥责一番。后在甘露寺见到刘备,大喜,定下了这门亲事,并让二人尽快成亲。周瑜又与孙权商定用声色游乐使刘备乐不思蜀,此计又被诸葛亮识破,刘备与孙夫人按诸葛亮的安排逃回荆州,一路上几经周折,最后到了刘郎浦,幸有诸葛亮带船早早来迎接,并在路上设埋伏,打败了周瑜派来追赶的吴国兵马。最后蜀国士兵齐声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听后想:“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而“赔了夫人又折兵”“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却成了我国民间常用的俗语和歇后语。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由此可见,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小朋友,你对故事有什么样的理解?有什么想法?讲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345安得广厦千万间

唐朝诗人杜甫晚年的生活十分窘迫和凄凉,年老体衰的他来到成都西郊,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屋,算是他和家人的栖息之处。

一个秋天的午后,天阴下来了。突然又刮起大风,草屋上一层层的茅草被卷上天空,有的飞过溪水,洒落在岸边;有的挂在树梢,随风摇曳;有的落到水塘,沉入水底。杜甫拄着拐杖,眼巴巴地看着大风逞凶,无可奈何。这时一群孩子抓起地上的茅草,追追打打,跑入竹林。

杜甫急得连声呼叫:“别把草拿走啊,我还得补屋顶呐!”可顽皮的孩子们谁也不理睬他,越跑越远,转眼就没有了踪影。杜甫气喘吁吁地在后面追赶,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跑掉了。

风渐渐停了,天上布满乌云。当夜,下起了瓢泼大雨。杜甫被大雨惊醒,看着哗哗漏雨的茅草屋,可怜的老人冻得瑟瑟发抖,一点办法也没有。小儿子缩在潮湿的旧棉被里,熟睡中又伸胳膊又蹬腿,棉被里子也给踢破了。外面大雨倾盆,屋里滴滴答答,破被子怎么挡得住寒气呢?杜甫一声声地叹息,无法入睡,心想,普天之下还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挨冻受苦呢?诗人含着热泪吟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描述了自己的凄凉生活,他大声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中写到,何时会有大房屋千千万万间,让天底下生活贫困的人们住进去,快乐的生活,风雨袭来,房子像山一样纹丝不动?哎!什么时候眼前能见到这些梦寐以求的大房子啊,如果是这样,我就是在这破房子里冻死也心甘!

直到今天,诗人杜甫那一心为天下人着想的高尚情操,强烈的人民情一直在激荡着读者的心弦,感人至深,动人心魄,因而杜甫被尊称为“诗圣”。

边读边想:听完故事,小朋友,你是否能体会到故事主人翁的艰难处境?是不是更为他那博大的心胸所感召?从中你还受到什么启示?

346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朝词人宋子京,曾经与欧阳修一同修《新唐书》。他非常爱读张先的词。张先写词很喜欢雕琢字句,追求一种朦胧之美,读来非常有韵味。有人对他的词评价极高,认为是“古今一大转折”。当宋子京读到张先的《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更是赞不绝口,心想难怪人们都称张先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呢。说来凑巧,一天晚上,张先读宋子京的《玉楼春》词,读到佳处便连连称妙,特别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他拍案叫绝,心想何不称呼宋子京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呢?

一天,宋子京去拜访张先。进门后,他就叫人通报“尚书想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来者是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张先在屏风后大声地问。宋子京听了十分高兴,忙说:“是,是。”张先出来迎接,并设宴款待。

席间,两人谈诗论文,十分投机。张先赞赏地说:“尚书的一个‘闹’字把红杏争妍斗奇,鸟儿啁啾鸣叫,百花竞相怒放都写出来了。不知您当时是怎么想出来的?”尚书道:“人生在世,艰苦创业,娱乐的时间是很少的。那天有机会同友人去游玩,我们一边摇船,一边戏水,来到杨柳如烟、红杏满枝的东城。我们在鸟语花香、蜂飞蝶舞之中饮酒赋诗,纵情说笑,好不热闹!当时我吟了《玉楼春》词:

东城渐觉风光好,馎(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皱,即绉纱,用来形容水的波纹。闹,热闹,浓盛。浮生;飘浮不定的短暂人生。肯爱千金轻一笑,怎么肯爱惜金钱财富而轻视欢乐的生活呢?词的上片写春天的绚丽景色有独到之处,一个“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形象。相比之下,下片则写得一般化,为追求享乐的庸俗之笔。

边读边想:故事听完了,这首词你喜欢吗?你还听说过或者看过谁的词?你最喜欢谁的词呢?还喜欢哪些读物?

347李白初入长安的传说

据记载,唐玄宗曾三次下诏书召李白进京。李白认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来了。非常高兴,有七言古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可以作证。诗的最后两句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是说,临出门时仰天大笑,我哪里是那种默默无闻在草野之间过一辈子的人呢?到京城之后,开始李白的确受到皇帝格外的礼遇。

而在民间一直流传的关于李白初入长安的传说,却是极富有传奇色彩:

李白到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时在长安遇到大诗人贺知章,两人成为好友。为了能使李白考中,身为高官的贺知章还专门找主考杨国忠与太监高力士说情。不想一向贪赃枉法的杨与高认为贺知章一定是得了好处之后来做人的情,于是记下了李白的名字。等到李白交卷,杨国忠便拿笔将卷子一涂说:“这样的文章也来考试,其人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接着骂道:“磨墨也不配,只能给我脱靴。”李白听到后气急而归,只好暂住贺知章处。

一天,贺知章回来后闷闷不乐,李白问其缘由。原来是渤海国派使者送来国书一封,其中文字奇特,满朝官员无人能识。皇帝很生气,若三天之内无人能认出,在朝官员一律罢职。李白听后便说这有何难,只可惜我一介布衣不能见驾。贺知章奏请皇帝,于是玄宗赐李白五品官进见。李白到了朝廷之上,很流利地翻译了番文的意思:唐朝要割让若干城池给渤海国,否则,他们将起兵来攻打唐朝。官员们听后都很紧张,议论纷纷。李白对玄宗说,此事不难,只要我写一封回信,保证渤海国归服。玄宗大喜,赐李白坐,命人送上文房四宝,让李白即刻复信。李白这时突然跪在玄宗面前乘势说:“臣前应试,遭右相杨国忠、太监高力士侮辱,神气不旺。今臣代皇帝起草诏书,非比寻常,乞圣旨命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以示宠异,也使外邦使者不敢轻视。”玄宗正值用人之际,便满口应承,下命一一照办。李白立即用番文写成诏书,交使者带回。使者出宫后偷偷问贺知章:“写诏书的是谁,竟能使右相磨墨,太监脱靴?”知章答道:“李学士是天上的谪仙,偶来人世,宰相、太尉怎能相比?”番使大惊而回,渤海国从此臣服于唐朝。

边读边想:大诗人李白你一定不很陌生吧?是不是很早就会背诵他的许多诗了?这个故事让你是不是更多一点了解这位“诗圣”了呢?

348李绅与惜粮诗

唐朝诗人李绅,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从小没了父亲,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为了让他读书学习,日夜操劳,他也非常懂事,放学就帮妈妈干农活,所以,他非常了解农民收获庄稼的辛苦。

李绅成年后就告别母亲到长安拜访名师。六月里的江南,太阳像个大火球,把大地烤得滚烫滚烫。树上的蝉儿吱吱地叫个不停。稻田里,农民们光着脊背,弯着腰,两手在水中不停地摸索着拔去杂草,太阳晒得他们油黑的脊背闪闪发亮。这样辛勤劳动的情景李绅早已熟悉了,可是今天他看得特别感动。他心想:“我要进城求学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民们辛勤的劳作,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才有了人们餐桌上的白米饭啊!”为了让自己不要忘本,也为了让后人珍惜农民的劳动,珍惜粮食,李绅写成《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到长安后,他立即把这《悯农二首》送给诗人吕温,请求指教。吕温读后,十分激动,他赞扬李绅:“只有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写得出这样的诗。关心百姓的人,是应该做宰相的啊!”李绅晚年确实做了宰相。李绅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新乐府的实践者。他写有新题乐府二十首。

元稹赞道:“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所谓“不虚为文”,应“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只可惜他写的新题乐府二十首已失传。所幸的是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精神的《悯农二首》诗被人们世代传诵着。

边读边想:这《悯农二首》中的一首你一定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了,可是它的产生过程你是不是刚刚才知道呢?现在是不是对诗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呢?

349李清照夫妇赛词趣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善鉴赏金石书画。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十八九岁时嫁给了金石专家赵明诚,夫妇俩志同道合,恩恩爱爱,令人羡慕。

由于李清照夫妇情投意合,志趣高雅,日常生活中填词作画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乐趣。一次,赵明诚外出公干。当时正值重阳佳节,李清照十分思念外地的丈夫,便提笔写了《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委婉含蓄,把一个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妇人之多愁善感的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独处的寂寞,浓浓的薄雾,惹起她无限离愁别绪,她独自躺在纱帐里,枕着瓷枕,丈夫不在身边,她身凉了,心也凉了。这首词写了她一整天的生活,以对漫长的时间和凉凉的秋意的感受,传达对丈夫的思念。

赵明诚收到妻子寄来的词后,十分叹赏,自愧不如,却又不服输,他想尽办法要胜过妻子。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出了五十首词。他将李清照的词夹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鉴赏。陆品味再三,说只有三句写得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正是李清照写的。赵明诚终于心服口服了。

边读边想:小朋友,当你听完这个故事时,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他们俩个人居然比赛写诗,通过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些什么?故事让你有哪些收获?再问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