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2017100000065

第65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51)

光武帝本人不仅具有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和思想认识,而且还把这些儒学思想加以应用,以儒学方略治理天下。刘秀深知,夺取天下需要勇猛和魄力,靠的是武将;而治理天下更需要远见和卓识,靠的是文吏,而这些“文吏”主要就是指儒生。因而,东汉建立之初,他在用武力平定天下,在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来巩固政权的同时,“退功臣而进文吏”,致力于奖励名节,复兴儒学,以文安邦,注重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统一和稳定人心,吸引大批的儒士参政和议政,并选拔一批造诣较深、德才兼备的当世名儒担任国家的重要官职。如《易》学者刘昆、《尚书》学者欧阳歙、《春秋》学者丁恭、《诗》学者包咸,皆以名儒之身封官晋爵,先后被任以都尉、大司徒、侍中等重要官职,成为知识分子仰慕与仿效的君子楷模。儒生涉足政治,不仅辅助朝廷更好地制定和落实政策,而且对经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光武帝也非常注重对封建名节的表彰,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企图养成重名节的社会风气,为巩固东汉封建统治服务,以使“天下归心”。

新政权标榜文治、礼贤下士,而经术又可以作为仕进之阶,于是原先遁逃、隐身的大批儒生纷纷投效光武政权,范升、陈元、郑兴、卫宏、刘昆、桓荣等经学大师接踵而至,云集京师。光武帝也给予了他们最优厚的待遇。

与此同时,刘秀继续下令广泛搜集、整理古代经典。每天处理完政务后,刘秀还和很多儒学博士以及从民间请来的大儒们彻夜畅谈儒学经典,秉烛诵读,夜深不寐。有时,刘秀还亲自主持有关文学的博士辩论,态度积极、乐此不疲,史称“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因此,光武帝给人的印象便是“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

儒家学术在东汉重建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于迅速稳定社会秩序,重建社会结构与社会模式,功莫大焉。同时,儒家学术也是东汉重建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不仅儒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因统治者的宽容而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而且,儒学作为一个整体,在东汉一代享有此前不曾真正享有的至上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儒学至此方真正成为汉帝国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法则。

复兴教育,广开仕途

光武帝深知儒学是封建统治者重要的精神武器,所以他特别提倡讲经论理,在吸纳大批知识精英的基础上,重建了国家学宫——太学,恢复了西汉14博士官制度,让众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

公元29年,新建的太学在洛阳的开阳门外落成,它由两幢长方形的建筑组成,建筑面积分别为两万和三万平方米。太学里有内外讲堂各一座,长十丈、广八丈,十分宽敞,供教学和讨论之用。

太学博士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教授,对太学的教育质量负有重要的责任,所以光武帝对博士的选拔十分重视,要求太常在策试博士时精挑细选。入选的博士不仅要在学术造诣上出类拔萃,而其道德品行亦须无可挑剔。此外,博士的来源也从洛阳地区扩展至四方各地,广求详选、唯才是举,使远近学者都得到激励。这些措施使博士官的选拔制度不断完善,也使太学的教学水准日渐提高。

太学教育在标榜文治、传播儒学、推进教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得到光武帝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这年十月,光武帝平定齐地归来,遂巡视太学,赏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博士和太学生,表达了他对太学教育的关心。时任太仆的评论家朱浮对此举大加奉承:“陛下尊敬先圣,垂意古典,宫室未饰,干戈未休,而先建太学,进立横舍,比日车驾亲临观享,将以弘时雍之化,显勉进之功也。”

公元43年,光武帝又一次驾幸太学,参加博士们的经学讨论,对论辩出色的桓荣特加赏赐。博士桓荣当时已有六十多岁,他身穿儒服,温文尔雅、谦逊有礼,把经文讲解得十分清晰透彻,受到儒生们的一致称赞,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讨论结束之后,光武帝意犹未尽,又令太学生们吹管击磬,演奏雅颂之乐,优美的音乐缭绕在太学内外,气氛热闹异常,尽日乃罢。

在光武帝的倡导下,不仅中央立太学,建武年间,经学在地方的传播也发展较快。许多郡、县长官,如汝南太守寇恂、丹阳太守李忠、常山太守伏恭、桂阳太守卫飒、武威太守任延等人,在发展经济、维持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大都注重教化、崇尚德治、移风易俗。各地的循吏兴办学校,聘请饱学儒雅之士教授经学,有的甚至亲自讲授,诣学受业者甚至可以免除徭役。这些教学活动在郡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变了地方的学风和政风,它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与此同时,民间创办的私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此,“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一些儒学高士修建庐舍、囤积粮食,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求学者不远万里而至,常常多达万人,传授的内容也流派纷呈,蔚为大观。“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无论是博士,还是经生,都为儒学的传播、教化的开展进行了人才准备。除了通过学校培植统治人才以外,政府又用察举孝廉、征辟僚属以及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茂才、明经等科目,网罗地主士大夫的子弟做官。孝廉按郡内人口每二十万人举一人为率,每岁选拔,是儒生仕进的主要阶梯。征辟即由三公及郡守直接征召士人当官。由于被察举、征辟者才高名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所以士大夫比较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以激扬名声、抬高身价。当然,也不乏矫情造作、沽名钓誉之辈。

经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体现了儒家富而后教的文化理想。它不仅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以一种鲜明的政治理性滋润政治的运转,使帝国的治理向文治和德治的方向发展。文化的昌明提高了汉民族的凝聚力,也是汉民族的进步标志和崇高荣誉,它的深远影响,远远胜于武力的征服和政治的强权。光武帝复兴文化的努力,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一个优秀政治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昆阳大捷,威震天下

爆发于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八千人马一举全歼王莽号称30万的主力大军。就是这一战,成就了刘秀军事生涯中一段辉煌的篇章,更撞响了新莽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从而拉开了刘秀走向成功的序幕。

公元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王莽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力量已经非常壮大,但也存在人员庞杂、号令不一的问题。各路起义军将领都觉得应该由一人统一指挥,于是,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打击王莽政权,更何况群龙无首,没有名号,就会被人视为草寇,不如设立帝制,以明确的君臣体制来改变目前的纷乱状态。

当时天下大乱、民心思汉,故刘氏当兴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立刘氏为皇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不仅可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而且也可以吸引一些不满王莽统治的豪强地主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来。但刘姓子嗣众多,在选立皇帝具体人选的问题上,各方却产生分歧,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南阳豪杰与下江兵首领王常等人认为刘慷慨大气,有帝王之风,主张拥立刘为帝。但是,绿林军中的实力派新市、平林军将士乐于放纵,不愿受到约束,一旦刘称帝,他们的前景自然就十分黯淡,与其屈服于刘的声威,不如立一傀儡,既可依旧放纵,又可挟之号令天下。于是,新市、平林诸将把目光投向了势单力薄的更始将军刘玄。

刘玄,字圣公,是刘秀的族兄,他们的祖先同是舂陵侯刘买。虽为宗室成员,但刘玄当初是单身一人投奔义军,手中没有可以指挥的部众,即使黄袍加身,也没有什么威信,难以控制兵权。而新市、平林军众将看重的就是这点。于是,众将先下手为强,抢先立平林军中的刘玄为帝,然后才和刘商议。由于新市、平林军人多势众,因此没人敢提出异议。在淯阳的白河滩上,刘玄即位皇帝,改年号为“更始”,史称“更始政权”,刘玄也被称为更始帝。

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并开进到滍川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掎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长安方面的王莽政权,由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正苦无对策,而派出的讨伐军又屡战屡败;如今再听到更始政权成立,大军直向北方压境,昆阳失守、宛城被围,和严尤、陈茂战败的消息,急得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忙命令他的亲信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征调各地精兵四十二万人齐集洛阳,妄图一下子扑灭围攻宛城的汉军(绿林军后称汉军)。他还从各地征集懂得兵法的专门人才,充当军中参谋,让他们按各自所学的兵法,分为六十三家,人数有几百人。此外,王莽还特意挑选了一个身高一丈、名叫巨毋霸的长人,担任垒尉(负责防守营垒的官)。可笑的是,王莽听说巨毋霸会驱使猛兽,就把上林苑打开,放出一大群猛虎、恶豹、犀牛、大象等野兽,让巨毋霸指挥,走在队伍前面,来壮大声势,吓唬汉军。这支貌似强大的神话式的“人兽联军”,号称百万。行军的时候,旌旗蔽天,辎重盖地,黄尘滚滚,千里不绝。五月,王莽的大军在颍川和严尤、陈茂的残部合兵一处,如潮水一般浩浩荡荡地向昆阳涌来。新莽军的将领个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他们以为把汉军歼灭在昆阳城下,只是弹指间的事了。实际上,这也是王莽孤注一掷的征伐,倘若成功,将能保住新朝;若是失败了,可能就会动摇新朝的国基。因此,王莽不得不全力以赴。

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猛兽齐上阵,这种情形似乎只在上古黄帝战蚩尤的传说中出现过,自从秦、汉以来,人们还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架势。当时昆阳城里仅有八九千人,将士们在城头上远远望见王莽的大军无边无际,不禁恐慌起来,有些人顾念留在其他城县里的妻子儿女,甚至打算弃城而逃。此时的刘秀显出了远在他人之上的勇气和洞察力,他对众人说:“现在我们军粮不足,又面临强大的敌军,我们若能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奋勇一搏,还会有取胜的机会。但若大家不顾军纪,只顾自己逃难,彼此不能照应,很快就会被各个击破。现在宛城尚未攻陷,援军不可能来救我们,若是我们所驻守的昆阳城落入了政府军手中,其余的军队听到之后,一定无力作战,那时绿林军即会全军覆没。各位想想,我们若不合力作战,而只想如何逃走,那不是太可悲了吗?”

众将领一直都看不起眉目清秀、体态修长的刘秀,认为他只是个没吃过什么苦的翩翩公子哥。再加上仅仅位居偏将,本来在军中说话就没什么分量,开始时,并不以为然。当打探情报的人回来说王莽的大军绵延几百里,看不见头尾时,大家只好说:“还是请刘将军为我们作战略计划吧!”刘秀看到众人愿意听他的指挥,心里也有了底,便把他的部署详细地解释给了王凤诸将,大家认为可行,于是,依照部署开始行动。王凤和王常在城中留守,刘秀带领宗珧等勇士共13人趁夜色从南门溜出了昆阳城,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过了敌人先头部队十万大军的包围线去定陵和郾城搬救兵。王莽的军队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措手不及,刘秀等人闯营获得了成功。

此时的昆阳城攻防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王邑、王寻等指挥大军把昆阳城团团围住。这时,大将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虽然小,但却很坚固,不容易攻克。起义军的主力集中在宛城,与其迁延时日围攻昆阳,不如放弃,集中兵力攻打宛城。只要攻下宛城,将对方主力击溃,昆阳守军自然会不战而降。王邑没有采纳,回答说:“我率领着百万大军,遇见城池还不能攻下,那算什么事?”

但他们对于这个小而坚固的城池也确实没有办法,只能制造十几丈高的云车,让士兵站在上面向城里放箭。一时间乱箭齐发,密集如雨,城里的人连出门打水都要背着门板挡箭。

城中守军更是连头都抬不起来。王凤无奈请降,王邑、王寻自以为破城只在旦夕之间,拒绝接受。此时的他们真可谓志得意满,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悄无声息地靠近。而就在这天夜里,一颗流星坠落在新莽军军营,许多军士都隐隐觉得这是个坏兆头。

刘秀和他带领的13勇士,一路顺利抵达郾城和定陵一带友军的阵地,准备调集两城中所有的军队,团结起来,组成救援军,以解昆阳之围。但将领们留恋刚刚抢到手的财物,只想保有自己所抢来的钱财,而不愿意发兵救援昆阳城。刘秀看到这些眼光短浅的人,非常生气,但他不便表露出来,就劝他们说:“现在我们若能团结起来,等到打败了昆阳的敌人,你们就能建功立业,得到比现在多上万倍的财宝,但如果大家不肯团结,只顾念眼前的利益,而不去尽力救援,到时候王莽的百万大军一来,你们就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更别说这些财物了。”经过刘秀的劝说,诸位将军终于答应全力出兵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