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小众行为心理学
20176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你的身边是否总有一些人看起来怪怪的呢?

有人反复做一些自己跟自己找别扭的事;

有人看上去彬彬有礼,私下却是另一个样子;

有人喜欢看重口味的电影,比如僵尸、变态杀人狂之类;本是男儿身,却一直坚信自己是个女性;

怪蜀黍总是喜欢小萝莉;

乖乖女总是幻想男同性恋;

……

现实生活中,或许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验,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可是,你又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怪圏:自己究竟是神经病、死变态,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路人甲?当然,你也可以饶有兴趣地问问身边那些熟悉的人:“在你看来,xx是不是怪怪的?”

不过,想必你多半不会得到态度认真的回答。为什么呢?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更在平自己,很少有人在平别人活得怎样。

这些人虽然跟我们一起生活,而我们却很少进入他们的世界。但是说起来,大多数人都曾有过“另类”的体验,如抑郁、强迫、攻击性、表演型人格、神经性厌食、酒精依赖等。只是关于“异类”,人们往往是避之不及的。也难怪,最开始人们便是通过“相似”来选择自己的族群伙伴的。倘若有一个怪胎与所有人都不一样,那么被孤立和排斥便在所难免了。

在本书中,作者讨论的社交恐惧、催眠障碍等领域往往因为“异化”程度较轻而被忽视,然而却切实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例如睡眠障碍,或许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但如果视而不见,或被判定为不合实情的失眠类型,不仅无法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困扰。

事实上,即使是一位心理工作者,也很难通过一般的观察和交往对另类分子做出判断。一位心理学家曾有过这样的感慨: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的正常是非常困难的。也许只有不试图去证明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正常人。或许可以这样说,就像天才和疯子一样,另类和常态的界限原本就不是那么泾清分明,两者就像住在隔壁的邻居,稍不留神走错了门,就会陷入迥然不同的境地。

本书作者深谙快节奏社会里的人们对阅读的潜在恐慌,于是,每一节都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开篇,因为叙事比纯理论的拆解更容易引起共鸣,而这无疑会让一些期盼理念干货的读者失望。考虑到没有读者喜欢看平淡的流水账,峰回路转总该有个高潮,所以,本书坚持以通俗幽默的笔调刻画身边各色人等千奇百怪的行径,欢迎执迷不悟者品鉴求索。总之,你所预料不到的所有关于疯狂行为的解释都将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