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型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84200000003

第3章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酝酿期(1978至1991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金融改革主要围绕着中央银行体系的建立、商业银行体系的形成、金融中介机构的建立、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对外开放四个方面展开。

这一阶段改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金融改革的第一阶段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发展经济为出发点推进金融改革。中国将金融而非财政排在首位,依托金融解决改革中面临的资金问题,利用“金融先行”推动整个经济的改革,使转轨中的金融改革成为“中国之谜”。二是,国家控制力在保证金融改革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金融体系的恢复和金融中心建设思路的酝酿

一、两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上海金融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至1984年底,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理论指引,以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金融机构为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多元化新型金融机构体系初步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第二阶段是1985至1991年,该阶段主要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金融市场配套发展。在该阶段中,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能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完善,同时金融市场应运而生,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调控监管机制逐年加强。这个体系成为上海金融事业进一步腾飞的坚实基础,为上海重建金融中心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围绕金融体系的恢复和重构,上海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较有特色的成就体现在:

(一)重构上海银行体系

(二)重构金融市场体系

(三)上海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二、上海金融改革重大思路的酝酿和初步形成

上海关于金融业发展的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12月,当时国务院领导到上海视察工作,与上海市领导共同探讨解决上海财政滑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该提纲内容1985年经国务院批转,形成了指导上海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该文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了上海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是明确了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金融改革的中心地位。二是将发展金融事业作为上海未来“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产业方向加以明确,与上海的贸易中心、经济技术信息中心、旅游事业并重,并提出了具体发展思路。三是明确提出了保障上海金融发展需要的权限,指出“除了上海市本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请中央有关部门给予帮助,给权,给政策,并给必要的资金”。

三、第一阶段上海金融改革综合评价

这一阶段的上海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进一步发展上海金融业、支持上海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改革,上海确定了中央银行体制,增强了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保证了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多种信用形式并存、发展多种信用工具的信用体系,从而开拓了企业向社会筹资融资的多种渠道和个人向企业投资的途径,使金融服务向全方位扩展。但是,由于在整个运行机制转换过程中新旧体制同时发挥作用,各方面的改革措施配套不够协调,在金融改革中不可避免地碰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首先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完善。

其次是专业银行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再次是金融机构不适应当时市场发展的需要。

上述这些因素都需要上海在未来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中进一步予以探索和突破,从而为上海未来金融中心的建设赋予一系列新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