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对比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84700000001

第1章 一个时代的教育逻辑与信仰

第一节 启蒙·学之短长

陶行知经历过些什么?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在内忧外患的逼仄下,危厄之局让他对教育有了坚实而迫切的思想基础:“人民贫,非教育莫之高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之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

陶行知信服于“教育即生活”理论,尤其是“五四”期间杜威来华,在国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对传统教育的猛烈批判和实用主义的冲击,给僵化陈旧、沉疴难起的旧教育带来了新血液、新力量和新希望。作为思想家的杜威,他的教育理论最为人熟知,也最有影响力的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这三句话。它们的核心就在于通过“生活”与“做”,实现“成长”的目的。

第二节 启业·形之上下

陶行知为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财富,是生活教育的理论。从1922年陶行知发表《生活教育》正式提出“生活教育”的基本概念以来,时间已过去近一个世纪。

可以说,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战时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思想的“最大公约数”,是其思想核心。

这套教育哲学从根源上论,来自两方面:一是直接来源,即自己师父的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投射。二是陶行知对传统儒学的辩证思考,直接表现为对王阳明“心学”的思想转变。

在陶行知的教育观念中,“生活力”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一大支撑点。这些“生活力”,涉及医学、卫生、体育、食品、农桑、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其教育之下的孩子活脱脱地成了一个现实版的“鲁滨逊”。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理想状态:“生活即教育”,也即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而“生活力”又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这里的“即”字很重要,陶行知专门强调:“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络。一提到联络,便含有彼此相处的意思。”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陶行知对此有两种简洁而准确的解释:一是“教人学做事”,仅仅五个字,把“教”“学”“做”三者间的逻辑关系讲得清清楚楚;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把相互间的立场和角色做了定位。只有通过“做”来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通过“做”来学,才是真正的学,相互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生活力”的价值回归

陶行知先生提出并终身践行生活教育,他坚持要培养“有生活力的公民”。其理论的诞生、发展与成熟,既见证了我国教育在积贫积弱中的自强之路,又在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尤其是在对杜威思想的推崇、学习、实践,直至取舍扬弃中,完成了“翻了半个跟斗”的历史跨越。这一宝贵财富,给今人带来了勇气和智慧,并让他们看到更为宽广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同时,在“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下,“生活力”成了描述、观测、评价、完善生活教育理论的“关键词”。

提出概念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生活力”紧依于“生活教育”。那“生活”之名又从何而来?其实,这既和陶行知的经历有关,又是时局下的必然之举。在陶行知的成长中,早期对他影响深远的是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心学”,其“知行合一”的学说,核心在“心即理”“致良知”。

由“心”而到“知”,再到“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实现链。这对陶行知影响巨大,并使之逐渐形成以“行”为基础的哲学观。我们知道,“行”(或者叫“实践”)正是“生活”的最大属性,也可以说,这是他教育哲学的基础所在。

点一点,陶氏思想的稀罕处

在今天的教育场景中,在“互联网+”“大数据”“翻转课堂”的裹挟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依然有着许多宝贵的启悟性,这对当下教育困局的寻解和突破,颇具激励意义。若能恪守初心,精研纲要,则必如中流砥柱,提挈于中西,纵横于时代。

简单来看,“生活教育”的启示,大致可归纳成如下几点。

请回“德先生”。要有仰望星空的“闲情”,就先要有民主的情怀;要有民主的情怀,对流思维。当我们仔细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发现其以教育为利器,打破社会隔阂、团结民心、开启群智的一大智慧,就在于“对流思维”。

大教育观。他主张“行知”,先行后知,更何况当时国势危殆,容不得慢慢做“实验”,此其一。其二,陶行知的教育观,是主张推倒学校围墙做教育的,是在天地间,在市井里开展的。所谓模式,所谓套路,都统统是要打倒的,他的大教育观是以“生活”为根基,以“生活力”为准心。陶行知的大教育思维,不仅是天地万物皆备于我的变通适用,还包括“大统一”的包容和吸纳。师生之间、教学之间、村校之间、经政文教之间,莫不如此。彼此之间可以按需随时变化角色,随时相互启迪,相互补益。

诗化教学。在陶行知的践行中可以看出,写诗,是他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不管是面对儿童,还是对友人、学者,都常可以看见他的格律诗和现代诗。通过诗歌,让生活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对接,这对教育从“人上人”的专属品,普及成“人中人”的民众权利,是极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