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青年网络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88500000001

第1章 网络集体行动的研究背景

第一节 网络集体行动的概念界定

一、国外研究:公民抗争视角

主要有三种分类观点:第一种借用“个体—集体”和“说服—对抗”两个现实行动的分类维度对网络行动进行了划分。第二种从行动的网络技术要求出发,将网络集体行动分为低门槛线上集体行动和高门槛线上集体行动。第三种采用深度—浅度和发声—工具两个维度,从网络公民参与行动进行划分。

二、国内研究:社会治理视角

社会治理视角,是目前国内研究网络集体行动的主流研究视角。最初出现的专用名词为“网络群体事件”。虽然这个学术概念还存在很大争议,但到目前为止,“网络(群体)事件”仍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述方式。

三、国内研究:公民抗争视角

从抗争行动的类型来讲,网络集体行动分为基于共同关注点的网络集体行动、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集体行动以及基于共同行动目标的网络集体行动。

第二节 网络集体行动的理论解释

一、心理情绪取向

心理取向集体行动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从行动者的日常体验入手,强调社会结构或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产生的负面效果,注重情感和情绪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理论包括情绪感染论、相对剥夺感论和价值累加论。

二、工具理性取向

理性取向集体行动理论的共同特征是关注个体对行动成本与收益的得失计算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因此强调集体行动组织和社会网络是集体行动的关键。其中,资源动员论、大众社会论和社会网络论的观点最受欢迎。

三、社会结构取向

具有社会结构取向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对个体行动决策的影响,从宏观上重点探究政府行为是如何影响集体行动的。

四、意义建构取向

强调意义建构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个体对现实世界的“意义建构”对行动决策的影响,从微观上关注共同信念、集体认同的产生过程,特别关注话语、符号性行动和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第三节 我国青年网络集体行动的研究

一、网络集体行动的参与现状

(一)青年的网络公共参与

首先,学者们试图借助已有公共参与视角分析网络公共空间的参与过程。其次,有不少学者聚焦于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及影响。再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是其主要特征。

(二)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

首先,大多数学者最关注的还是网络对青年政治参与的增能效应。其次,与传统政治参与模式相比,学者们一致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当前我国政治参与呈现明显的娱乐化逻辑。事实上,虽然以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在内容上偏重于“以国家/社会为本”的范式,在方法上偏重于理论层面研讨,在研究对象上偏重于大学生群体。

(三)网络事件的发生现状

网络行动以非暴力形式为主,绝大多数能够促使利益诉求得到满足,但只有少量网络事件会对社会制度带来深远影响。我国网络中的民主变革仅仅是一小部分知识分子的诉求,大部分网民只关心娱乐和社交活动。

二、网络集体行动的原因探索

(一)社会结构因素

社会结构因素的支持者认为,网络集体行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资源与机会分配不公、政府治理失灵等。

(二)群体心理因素

在共同的社会结构压力下,容易形成共同的群体心理体验,这是促进青年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直接动因,其中群体情感因素被论及最多,集体行动就是对这些共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三)网络媒介因素

如果说社会结构因素和群体心理因素是现实集体行动的两大决定性因素,那么促使青年选择网络作为行动空间的另一决定性因素则必定是网络技术与媒介变革。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媒介的力量有可能被高估。

三、网络集体行动的后果应对

(一)社会影响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还表现为:扩大青年政治参与规模、拓宽青年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激发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降低青年政治参与的成本和提高青年政治参与的参政质量与效果等方面。

(二)问题分析

首先,一些学者质疑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认为诸多实质性问题影响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青年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表现言论的过激与情绪的愤怒,会直接影响其正面社会效应的发挥。其次,质疑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稳定。最后,青年参与的非理性、非规范性会直接影响青年的社会性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最多。

(三)对策建议

首先,学者们聚焦的是教育引导策略。有研究更强调应提高青年网络社会参与的素质,发挥知识分子的网络舆论引导作用。其次,聚焦网络治理策略。合理监管和引导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善意对待青年的质疑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