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高铁加速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90400000001

第1章 现实基础

(一)长三角已逐步夯实高铁网络建设基础

1.“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以及铁路总公司联合印发了新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到2020)》,将中国高铁网在“四纵四”主骨架基础上升级为“八纵八横”,“八纵”通道为: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通道为: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2.高铁建设基础完备,密度居世界前列

一是从长三角区域内铁路建设基础来看,按照国际铁路线等级的划分来看(区别在于运行速度和铁路轨道标准),长三角目前已开通的铁路线路囊括了三个等级的铁路线:高速铁路线路;城际高铁线路;普通(传统)铁路线路等。

二是从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来看,在实现区域同城化效应的过程中,包括高铁在内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迅速,长三角成为全国高速铁路(包括城际铁路)最为密集的区域。

3.积极开展高铁站点配套设施建设

长三角是全国高铁(包括城际铁路)最为密集的区域。在原有铁路站点的基础上,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各节点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展开了高铁配套站点的建设。结合城市自身的等级以及各城市当前对铁路站点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进度不同,从铁路旅游产品设计和线路组织的角度出发,按照站点的形态和基本功能,笔者拟将长三角区域内的高铁站点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枢纽集散型高铁站点(特大型城市)。第二类为城市门户型高铁站点(中心城市)。第三类为配套型高铁站点(其他城市)。

(二)长三角已逐步构筑世界级城市群载体

1.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发展基础较好

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高铁驱动城市群形成快速交通圈

一是长三角高铁建设标准较高。长三角立体综合交通网络的不断建设完善为拓展长三角区域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群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也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满足大流量、高密度、快速便捷的客运需求的重要前提。

二是已形成以枢纽城市为核心的多个小范围快速交通圈。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依托区域高铁网络,长三角已逐渐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徐州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1至2小时高铁快速交通圈。

(三)长三角已基本具备旅游一体化协作条件

1.高铁沿线旅游产业成熟度较高

一是长三角高铁沿线旅游资源富集,品质较高。

二是长三角沿线旅游业态产品创新力强。自驾车、房车、游轮、民俗等多样化、多层次的专项旅游产品与自由便捷的高铁旅游产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补充。

三是长三角沿线旅游业联动性强促进旅游产业链向多领域延展。高铁运营带来的时间效益和大客流,将吸引大量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聚集,形成产业能量较为充沛的高端旅游经济集聚区,推动旅游业态转型。

2.高铁沿线旅游经济带逐渐形成

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在全国旅游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内铁路沿线城市的旅游资源品类多、数量大、质量高,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匀,且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合肥等枢纽和门户城市的旅游圈和旅游集聚区正在形成与完善中。总的来看,沪宁杭城际高铁沿线区域的带状经济特征十分明显,以沪宁杭城际铁路为代表的长三角高铁旅游经济带已经形成。

3.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加速推进

一是长三角一体化行动纲领着力推进“高铁+”。

二是长三角高铁旅游联盟成立加速区域协作。

(四)旺盛需求下高铁旅游机遇与挑战并存

1.高铁旅游的井喷考验目的地接待能力

一是从总体规模来看,长三角旅游趋于同城化。长三角区域经济联系紧密,要素往来频繁,高铁的通达性、密集度直接促进了旅游流的快速、多向流动。

二是从出游行为演变来看,中短途旅游持续升温。

三是短时间内客流的快速集聚凸显目的地接待能力短板。

2.高铁旅游需求升级冲击传统旅游产品

一是高铁的便捷化促进旅游需求的休闲化、体验化、品质化升级。

二是高铁旅游普及需要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从京沪高铁开通以来的情况来看,高铁拉动了旅游、餐饮等城市消费,让往返于两地的旅客充分感受到了快速和便捷,同城效应明显,市场知名度也不断提高,消费群体相对稳定并逐步扩大。

三是产品结构亟待升级,传统旅行社运营模式遭受冲击。

3.高铁旅游新需求加剧沿线目的地竞争

一是高铁条件下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催生沿线新兴旅游目的地。

二是沿线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沦为“过境地”的风险。

三是沿线目的地客源市场存在相互替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