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实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90800000003

第3章 大会主题演讲

我的中国与美中关系研究生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海曼教授兼中国研究系主任 蓝普顿)

首先,国家间的权力关系改变,需要各方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其次,领导人必须在国际纠纷和可用资源的二者之间维持平衡,必须在对外部的承诺和本国需求的二者之间维持平衡。

第三,我们两国的双边关系不仅存在于领导精英和政府机构之间,它已经演变为两国社会间的你来我往,包括公司、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还有两国社会的其他诸多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个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先导

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

中国的治理传统与世界治理之未来(《当中国统治世界》作者、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资深研究员 马丁·雅克)

进而言之,应当在一个宽阔得多的视野中来观察治理趋势,这个宽阔视野是指,我们有可能看到在本世纪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衰落,全球治理发生影响深远的巨大转型,如今它不过是崭露头角而已。

历史与未来:中国学视角下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战)

一、历史视角下的上海:江南文化的承续地

二、近现代的上海: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未来的上海:迈向21世纪的全球文明城市

中国与世界:从全球化边缘者到舞台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21世纪可以说是世界,或者说是南方国家集体崛起。对此,从中国自己的视角来看,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能够作出自己的贡献。

首先还是经济贡献。

第二个贡献,就是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

第三个贡献常常被人们忽视,就是中国对全球投资增长的贡献。

我认为还有一个贡献是中国人走向世界。

最后的结论就是这个:共赢主义。

中国的政治创新试验及其世界意义(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郑永年)

我们现在说中国是学习型国家,但是从历史上看,中国文明就是一个学习型的文明。中国的文明是通过学习而来的,它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包容性,这跟其他的文明,基于宗教之上的文明,是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是一个学习型文明的国家,中国的文明具有普世性。

中国与南非(南非前总统府部长 艾索普·帕哈德)

自1998年南非与中国正式建交以来,在过去的15年中,南中两国的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应该互相友好,尊重彼此因文化、传统、经济水平以及政治影响等方面而造成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方面通力合作,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改善当前日中关系,建设一个“东亚共同体”(日本前驻联合国大使、国际经合组织前副秘书长、日本岩手县立大学原校长 谷口诚)

1.通过人员交流,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交流,建立日中间互信

2.建立“东亚共同体”

3.日中“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伙伴协定”双边磋商

4.日本应该尽快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5.日本在环境领域与中国的合作

6.在东海和南海联合发展与培育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