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世界地理全知道
2019700000045

第45章 人生必知的世界地理知识(17)

何谓“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夏季早上,低空空气少有尘埃,如果有鲜艳的红霞,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随着太阳升高云层渐密,天气将转坏,所以“朝霞不出门”;傍晚时分,由于一天的日照,温度较高,低空的水分一般不多,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主要是由尘埃等对阳光的散射所致,说明西方的天气比较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天气晴好,所以“晚霞行千里”。

雾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多雾地区是哪些地方

在气象学上,雾是指悬浮于近地面空气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是水汽凝结物,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受热蒸发并冷却形成的。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大气扰动不利于雾的形成。根据不同成因,可以把雾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和上坡雾等几种类型。

在中国沿海岛屿,雾出现的次数最多,内陆地区相对较少。沿海雾以春夏出现的最多,并且最多雾之月还随纬度的增高而向后移。内陆地区的雾多半是辐射雾,以秋冬季节最多,以西南地区为最多,全年雾日达60~80日。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很大,山谷洼地和江河湖泊之上极容易生雾,特别是重庆一带。其他地区则很少,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几乎没有雾。

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雾凇也叫“树挂”,是指附着于地面物体(如电线、树枝等)迎风面上的乳白色不透明冰晶物。严冬季节,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碰到地物表面时,由于地物表面散热快,过冷却雾滴迅速冻结成小的冰晶物。按结构差异分为两种:结构紧密的为粒状雾凇;结构疏松的为晶状雾凇。被过冷却云环绕的山顶上最容易形成雾凇,它也是飞机上常见的冰冻形式,在寒冷的空气里泉水、河流、湖泊或池塘附近的蒸发雾也可形成雾凇。

雾凇是人们欣赏的一种自然美景,但它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灾害。在电线上凝附得太多时,可坠断电线,对通信和高压送电造成不良影响。但是雾凇融化的水分,对北方越冬作物很有利。

露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露是以液滴形式凝结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凝结现象。日出之前,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地面不断散热,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迅速降低。当地面温度冷却到使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花草或树叶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露水。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露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大气比较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上的热量能很快散失、温度下降。这样当水汽遇到较冷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形成露水。

霜与霜冻是一样的吗

霜与霜冻属于两种不同的天气状况。霜是夜晚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接近地面附近的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在地物表面或地面凝华而成的冻结物。霜一般是六方晶状的集合体,呈鳞状、针状、羽状或扇状。霜的形成多发生于晴天小风的夜晚。

霜冻是指在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温暖天气里,由于冷空气的突然入侵,导致土壤表面、农作物表面以及近地层空气的温度骤降至0℃以下,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水分,细胞由于脱水而导致原生质胶体物质凝固,致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的一种现象。

无霜期如何计算?它有什么意义

入秋后,最早的一次霜就是早霜;入春后,最晚的一次霜称晚霜。而早霜和晚霜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无霜期。每年日数相差很大,通常以其多年平均值表示。无霜期是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无霜期长,作物生长期也长,热量资源丰富;反之,作物生长期短,热量资源贫乏。中国南岭以南和四川盆地一带。无霜期最长;南岭以北,纬度愈高,无霜期愈短。一般把无霜期作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此期间作物不受冻害。但当空气干燥或有风时,往往气温降至0℃以下,地面虽不见白霜,作物已受冻,农民称该现象为黑霜。在干旱区,一般只有黑霜。故农业气象学上常用地面最低温度0℃的春季终日至秋季初日期间的持续日数来表示无霜冻期。

霓、虹、霾、霞各指的是什么

霓和虹都是光线通过水滴发生了折射和反射等物理过程而形成的大气光象。光线被水珠折射两次和反射一次形成的光象叫做虹;光线被水珠折射两次和反射两次形成的光象叫做霓。

霾称为尘象,在气象学上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等非吸水性固体微粒。出现霾时,大气混浊,呈现乳白色,水平能见度明显降低。透过霾层远望,当背景发暗时,天空呈现浅蓝色;当背景明亮时,天空呈现黄色或红色。

日出或日落前后,地平线附近的太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便形成了霞。散射过程中,阳光中的紫光、蓝光被削弱,剩下的黄、橙、红色光被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和水汽、尘埃散射,使天空与云层都染上颜色,形成彩霞。朝霞往往预兆雨天,而晚霞则预示晴天。

云是如何形成的

云是空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形成的可见悬浮体,由大量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和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形成云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空气被上升气流的力量急速推往上空。因为上空的气压低,上升的空气就会膨胀,膨胀时需要消耗热量,使空气的温度下降。随着温度降低,水汽变饱和。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凝结成云滴。当大量云滴组合在一起,受上升气流顶托悬浮在空中时,就形成了云。

云可分为几种类型

科学上云的分类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让一巴普蒂斯特·拉马克于1801年提出的。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以英国科学家路克·何华特于1803年制定的分类法为基础,按云的形状、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而这十大云属则可按其云底高度把它们划入三个云族: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另一种分法则将积雨云从低云族中分出,称为直展云族。

高云族有卷云、卷层云、卷积云三种。卷云细致而分散,具有纤维组织,像羽毛,孤悬高空而无云影,日出日落时显现橘红色或红色。卷层云是最高最白的一种云,当太阳或月亮被遮住时,仍能看到它的轮廓,周围常出现一种晕。卷积云大都和卷云或卷层云同时出现。中云族有高层云、高积云两种。高层云大都掩蔽全天,逐渐变厚变低时,使人有阴沉之感。当它转变成雨积云之前,常有疏落的雨滴降下。高积云的个体比卷积云大,中央有云彩,常连成一片,底部成波浪状,或排成一长列,或交织成棋盘状,其式样很多。低云族有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五种。层积云个体比高积云更大,外形较柔和,结构不太明显。如果连成一片,则底部具有波浪形态和明暗相间的灰色阴影。层云是一种均匀一致的灰白色低云,似雾,但不与地面相接。当它笼罩在半山腰时,边缘有下泻的姿态,到了那里就是浓雾。雨层云是典型的坏天气云,暗黑而无定型,使天空因而阴暗。积云和阳光在同一方向,中央阴暗,边缘特别明亮。积雨云是一种最浓厚而庞大的云,垂直伸展极高,底部黯黑,难以分辨,顶部耸起如山岳或高塔,而且常常有铁砧状的伪卷云,做巨大的羽扇状伸出,积雨云已临天顶时,即将有大雷雨。

什么是梭子云

当空气流快速越过山顶或崎岖山地时,会形成样式、薄厚各异的荚状云层,俗称梭子云。梭子云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云形,梭子云的云块呈白色,中间厚,边缘薄,轮廓分明,孤立分散,形如豆荚或呈柠檬状。一般荚状高积云即使在风力很强的时候也会保持固定的位置,所以它也被称为稳定流云。

什么是地震云

地震云是一种与地震相关的云图变化现象。某些地区在发生中强地震前,有时在凌晨或傍晚,天空中会出现形似稻草或条带状的云,如果这种云在较长时间内不消散,就有可能预兆当地将发生有感地震。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体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地震云有白色、灰色、铁灰、橘黄、橙红等多种颜色。

火烧云是如何形成的

在日出和日落时,有时天边的云彩会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云叫做火烧云,又称其为早霞或晚霞。火烧云的红色来自于尘埃粒子和水汽对阳光的折射作用。由于光线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的光波很容易被散射掉,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在穿越云层时,火烧云就出现了。

人工降雨是如何形成的

人工降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撒催化剂(碘化银)。这样做一是为了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有利于水汽粒子的碰撞并增大;二是可以改变云的温度,有利于云层扰动并产生对流。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时,便产生了降雨。

你听说过“麦子雨”吗

1940年,在欧洲西南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海岸,突然乌云蔽日,电闪雷鸣,从天空降下了大量的麦子。科学家考证后揭开了麦子雨之谜。这是因为强大的龙卷风把北非西属摩洛哥地面的一个装有麦子的大粮仓卷走了,并飞过直布罗陀海峡,一直飘到西班牙海岸才降落。

你听说过“幻雨”吗

幻雨是指雨还未落到地面便在半空中消失了。幻雨出现在沙漠地区。那里每年的降水量特别少,有的地方甚至几年不下一滴雨,这样便造成了沙漠地区的低空极其酷热、干燥。所以,有时候,当天空出现降雨时,还没等雨降落到地面,便在半空中蒸发掉了,无法形成真正的降雨,人们把这种雨就称为幻雨。

雪是如何形成的

雪是由大气落到地面的水的固态结晶,是由微小的冰的结晶体粘在一起构成的,在温度很低时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冰形成。云中冰水共存使冰晶不断凝华增大,最终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降落地面,成为雪花。天气不很冷时,雪花融合成团,呈棉絮状飘落,直径可达数厘米。当云下气温低于0℃时,雪花可以落到地面形成降雪;如果云下温度高于0℃,则可能部分被融化,出现雨夹雪。

你见过彩色的雪吗

并非所有的雪都是白色的。有的地方还下过五彩缤纷的彩雪。中国的西藏察隅、德国的海德堡和南极等地就曾下过红色的雪;内蒙古下过黄色的雪;北冰洋斯比兹尔下过绿色的雪;瑞典南部甚至下过乌黑的雪。彩雪的形成是因为雪里掺杂了有颜色的物质。海德堡的红雪中就混合了被风吹向空中的铁质混合物;内蒙古等地的黄雪是由于风沙刮进雪中形成的;瑞典南部的黑雪则是因为白雪中混合了煤屑和粉尘。

霰和冰雹有何不同

霰产生于扰动强烈的云中,由雪晶(或雪团)大量地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并合而成,下降时常呈阵性。它不属于雪的范畴,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属未结冻状态。霰通常在地面气温不太冷时降落,常见于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

霰发生在冬季,冰雹多发生在夏季;冰雹是半透明的,霰是不透明的结晶体;霰出现的几率较小,冰雹出现的几率较大。

霰和冰雹形成的条件不同。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冰雹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强烈的对流天气,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补充。只有在强烈对流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初始形成的冰雹在不断地向上和下降做往返运动,雹核在过冷却水中不断增大体积,就好像“滚元宵”似的越滚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冰雹的重力时,便掉了下来形成冰雹。

何谓“高处不胜寒”

大气的热源有两个,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地面,其中地球表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并随着高度增加而不断降低。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点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不过在山地的测点与低处平原的测点都接近地面热源,为什么也会有这种温度差别呢?原因是山地凸出于自由大气中,高山上的温度除了受本身的地面热源影响外,还受到自由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山越高,山地地面温度与自由大气温度的差值就越大,自由大气对山地气温的调节作用就越明显。如果把两个地点的温度差除以它们的高度差(以100米为单位),就得到它们之间气温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不仅随季节变化,而且随地形具体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另外,由于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高山上的温度年变化和日变化也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

“气象树”有哪些奇特之处

在中国安徽和县境内的朴树,是一种气象树,人们根据它发芽的迟早和树叶的疏密,能推断出当年旱涝和降雨情况。如果在谷雨前发芽,芽多叶茂,当年将雨多水大,易成涝灾;如果按时令发芽,树叶疏密正常,当年则风调雨顺;如果推迟发芽,且树叶较少,当年将有旱灾,发芽越迟,旱情越重。专家认为,该树可能对生态环境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水母为什么能预知风暴的来临

水母可以预知风暴的到来,是因为水母的“伞”缘感觉球里面有小小的听石。当遥远的海面发生风暴时,气流及海浪的摩擦会产生人类无法听到的次声波,向四周传播。次声波传播的速度比风暴快得多,当这种次声波冲击水母的听石时,就会刺激其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于是,它们就好像接到了命令似的,从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学家们曾经模拟水母的声波发送器官做试验,结果发现能在15小时之前测知海洋风暴的信息。

气候是指什么?气候要素都包括哪些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温度、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各种统计量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地区,气温、降水状况不同,气候特征也就有所不同。

气候要素是表征某一特定地点和特定时段内的气候特征或状态的参量。狭义的气候要素即气象要素,如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雾、日照、降水等。这些参量是目前气象台站所观测的基本项目。广义的气候要素包括具有能量意义的参量,如太阳辐射、地表蒸发、大气稳定度、大气透明度等。

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有哪些

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即气候因子,主要包括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和地理因子,即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性质。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源,也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与演化的原动力,因此也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大气环流影响、制约着各地气候的形成,而且还是气候形成因子中最活跃的因子。下垫面是太阳辐射能的接受、贮存、转化的场所,是太阳辐射的储存器和调节器,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近年来许多气候学家把人类活动看成是气候形成的第四个因子,是气候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联结点。气候形成因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存在十分复杂的反馈作用。正确认识气候因子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掌握气候形成与演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气候类型如何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