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旧日光辉
20200600000002

第2章 译序

英格兰历史上,宗教改革是这个国家成形的重要时期。可以说,从亨利八世脱离罗马教会,到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是英格兰社会最具变革、影响最大的时期。正是这段时期的改革为英国工业革命、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经过一百多年的斗争,英格兰彻底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在这段时期里,英国国教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斗争的焦点。本书就精选了此期间英国国教的一些代表人物,从他们的生平、观点、与政治人物的关系着手,让读者置身于当时的风云变幻之中,进而洞悉那个时代。

本书从中世纪末期的威克里夫开始讲起。威克里夫被誉为“宗教改革的晨星”,他在宗教改革之前一百多年就提出了类似的诉求,可以说为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撒下了最初的种子。接着,本书又考察了多位在玛丽女王统治期间罹难的改教家的生平。他们都是当时的精英,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拥有非凡的热情,为了理想而奋斗,并且也坚持原则,毫不妥协。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英格兰的社会面貌和人民思想状况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使得迷信思维一扫而空,为之后的工业革命预备了一群思想理性、勤勉奋进的人民。

然而,进入19世纪,随着宗教改革的远去,人们对昔日迷信不再警惕,甚至怀念那时修道院的“浪漫气氛”;同时,也有人发起了回归罗马教的运动。因此,作者希望能让人们警惕,希望他们能了解宗教改革的本质、改教家是什么样的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回归罗马教是要让教廷的手重新伸入英国,让外国势力重新作威作福。

然后,作者跳过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进入了清教徒兴起的时代。他选择了清教徒撒母耳·沃德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劳德作为正反两面的代表人物,考察那个时代,探讨了后来内战悲剧的成因和教训。此后,作者又针对英国革命之后,国王复辟时期国教对清教徒的镇压,分别选择了支持国教的威廉·葛诺尔和不从国教的理查德·巴克斯特,探讨了当时社会的分裂。最后,作者探讨了宪政确立前的最后一位国王詹姆士二世时期国教与不从国教者的联合,考察了国王审判七位主教对社会的影响。对于写清教徒传记的目的,作者写道:

“我相信,再没有什么人像清教徒一样不为人知又饱受诽谤。如果沃德、巴克斯特和葛诺尔的传记能帮助读者明白什么是清教徒,我觉得我已经为真理的事业做出了贡献。”

“清教徒不是君主制的敌人。说他们敌视君主政体显然是不实之言。大部分清教徒强烈反对处死查理一世,并且在奥利弗·克伦威尔死后积极活动迎接查理二世回到英格兰,重回王位。而他们迎立的君主1662年却忘恩负义地对待他们,这是斯图亚特王朝历史上最可耻的一页。”

“清教徒不是英国国教的敌人。他们很乐意看到国教的治理和仪式得到改进,给予牧师在公开敬拜时更多的自由。他们非常正确!而他们中有大批人曾接受主教们按立,对主教制和礼拜仪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对。清教徒领袖之一巴克斯特明确证实,圣巴多罗买日被《统一令》逐出英国国教的两千神职人员中,有一千六百本来是会留在国教之中的。”

“清教徒不是不学无术的无知之徒。有一大部分毕业于牛津和剑桥,许多人都是学院的研究员,有些还在两所大学中最好的学院担任院长和负责人。就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知识而言,就作为传道人、解经家、作家和评论家的力量而言,清教徒不亚于同时代的任何人。”

“清教徒作为一个整体,为提升国民性所做的,比有史以来任何英格兰阶层都要多得多。他们在议会大有能力,在战场上也同样;整个欧洲都怕他们,而他们在国内团结起来后则不可战胜;他们的笔、他们的刀剑同样伟大;他们这一代人从未从本国的人那里得到应有的尊重。弥尔顿、色尔登、布雷克、克伦威尔、欧文、曼顿、巴克斯特和查诺克都属于这一群体,任何见多识广的英格兰人提起这样一群人都不会语带不敬。麦考利勋爵在历史方面颇有权威,他在讲论弥尔顿的文章中说得好:‘我们毫不犹豫地宣布,清教徒是一群勇敢、聪慧、诚实而有益的人。’了解他们越多,对他们的评价就越高。”

总而言之,本书由点及面,深入地研究了这两三百年间英格兰社会在思想层面的激荡,是研究英国近代史不可多得的有益读物。

翻译这样一本经典之作,译者自感才疏学浅,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读者指正,不胜感激。

维真

2014年5月

(译者邮箱:weizhenwakem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