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将保健进行到底
2028400000002

第2章 人体的新陈代谢

食物在口中的消化过程

几乎没有人敢保证自家“餐桌”不会被污染,有人估算,我国每年食物中毒者超过20万人,因此,在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是食物,充分消化后吃下去的食物可以转化为身体所需的“水谷精微”;不充分消化就吃下去的食物便可以转化为体内的垃圾毒素。充分的消化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

当饥饿的你看到一桌丰盛的饕餮盛宴,自然会垂涎三尺,口含琼浆。虽然还没有开始风卷残云,但实际上你的消化过程已经开始了,唾液中已经分泌了“唾液淀粉酶”。

接下来胡吃海塞,沟满壕平,开始你的机械咀嚼过程。食物咀嚼得越充分,消化得越彻底,因此,建议大家吃饭时细嚼慢咽,细到什么程度呢?一口食物咀嚼50次,随着唾液自然地“流入”体内。

当然,最理想的吃饭过程未必是最可行的,“白领”的早餐每顿都这么吃,早晚会变成“蓝领”。但最起码晚饭或周末用餐时,我们要做到引而不发,嚼而不咽,充分体会每一粒米的香甜,让消化液充分与食物融合搅拌。

在口中充分咀嚼后,面食在我们口内会产生甜味儿,此时,面食中的淀粉已被唾液淀粉酶转变成了单糖分子,因此,尝到甜味的咀嚼才是有效的。只要不是相亲宴请这种大事儿,吃饭时不断地“吧嗒嘴”绝对是有利健康的,千万不可猪八戒吃人参果,狼吞虎咽。

食物在胃里的消化过程

被充分咀嚼的食物通过口腔和食道进入胃里,此时,胃便会分泌胃酸。胃酸不仅能够杀灭部分有害菌,更如同粉碎机一般,将食物粉碎成“食糜”,食物在胃中大约停留20分钟,便可达到消化点,这种过程中医称之为“腐熟”。这种黏稠的半液体食糜,经过胃的充分蠕动,与胰液、胆汁等消化分泌物充分混合,直至完全分解。

此时,胰脏和胆囊分泌的淀粉酶、脂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成单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人体可吸收的“水谷精微”。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过程

人体大部分的吸收过程是在小肠的前端完成的。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在显微镜下观察,小肠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微绒毛突起使小肠接触食物的面积更加扩大,绒毛突起中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可以与被消化的营养物质充分接触,吸收营养。

由于肠胃的蠕动,使这些来自胃部的“食糜”不断与微绒毛接触,因此,营养物质被不断吸收进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从而进入整个人体的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在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剩余的营养物质会流经结肠,结肠会负责压缩食糜、吸收水分,接收由健康肠细菌产生的维生素B。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肠道内生存着大量比体细胞小很多的细小微粒,被称为“管腔内细胞”。别看这些小家伙们“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必不可少。在这些细小微粒中既包括了“有益菌”,也包括“有害菌”。有害菌不仅会窃食营养物质,觅食在肠道停留过久的食物,制造有害的毒素,而且还会在肠道中四处刺洞,损害你的肠壁,最后损害你的关节、皮肤、器官和内分泌腺,导致胀气、肠道痛感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

而在大肠内,每天摄人的食物残渣便会在此停留,部分水分被肠黏膜吸收,其余残渣在肠道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下形成粪便,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