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20394600000004

第4章 成长教育(1)

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一朵花的生长,在不同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水分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花的不同生长时期始终施以同等的光照、水分去培育花苗,可能不至于让花枯死,但它注定无法开出原本可以拥有的美丽!养花需要根据不同花期来培育花苗,教育也是一样!父母面对不断成长变化的孩子,需要具有灵活性以适应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指望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将孩子教育好!

很多父母承受着各种生活压力,希望孩子将来压力小些,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很大的焦虑,总担心孩子落后,希望孩子能赶在别的孩子前头,这种焦虑容易让父母忽视孩子当下所处的成长阶段而去催促孩子成长!父母需谨记:教育需要适应孩子的成长阶段,“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本书上篇中,我将围绕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主要特点进行介绍,帮助父母学习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如何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引导教育。父母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注定无法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给予孩子所需的全部的良好教育,教育也无须做到巨细无遗!不完美本就是人生常态,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并不要求完美的父母,父母只需要照顾到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主要需求,在教育中抓住“主干”,即能引导孩子良性成长。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出生伊始即带着几百万年生物进化的积累优势降临这个世界,具备很强的“自适应潜能”,这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只要在教育中抓住孩子相应成长阶段所需要的“主干”需求予以满足,孩子即使出现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也能够得到矫正,而不至于积累成持续的问题行为!

孩子没有表现问题≠没有问题

我在工作中经常听到父母反映孩子小时候很听话,懂事有礼貌,成绩也好,怎么进入青春期,突然就变得这么不听话呢?也经常遇到从小努力好学,某一天突然开始不去学校的“好学生”!

“青春期叛逆”是很多父母用来解释为什么原本很乖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就开始变得不听话,出现很多问题行为的常用词汇。许多父母只看到“青春期”这个特殊成长阶段的因素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而忽视了很多隐藏在“青春期”表象之下的其他因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有着青春期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的原因,但长久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孩子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特别是在中国现阶段,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方式仍然是觉得“只要为了孩子好”,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不会,也不需要考虑孩子的感受!父母没有认识到,哪怕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但好的出发点不代表好的结果——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有他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孩子不是机器人,输入一个命令就会严格执行。当父母的想法与孩子自己的意愿一致时,孩子自然很乐意去做;而当父母的想法与孩子自己的意愿不一致时,冲突就出现了,问题行为的种子也开始在孩子身上种下了——持续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因素,浇灌着这粒问题行为的种子,使它不断成长。当到达青春期时,这粒问题行为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变成看得见的问题!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一直都是“只要为了孩子好就行”,按照父母自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从来不顾及孩子的想法,以“为你好”的名义绑架孩子的意愿,就有可能造成曾经听话乖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便变得问题行为众多!因为当孩子年幼时,面对父母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学习各类特长等(这里并不是说这些教育内容本身不好,只是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孩子是被灌输接受,就很可能为将来变成反作用埋下隐患)“谆谆教诲”时可能会有自己的不愿意,但父母只会用自己的“恩威并施”强迫孩子去接受,而孩子年幼时也没有能力反抗,只能被动接受,因而在孩子年幼时没有表现什么问题。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迅速发育让他们在体形上达到成人的水平,产生一种“成人感”,让他们觉得自己能与成人平起平坐了,有能力与父母平等相处,同时,从童年依从父母的意见,到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高涨,强烈追求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时,小时候潜藏在心里对父母的不满可能爆发出来,与父母对抗强烈,成为出现各种问题行为的重要导火索。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中国古语说过,“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认为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看出他今后的一辈子,心理学也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

成年人最好和最坏的品质恰是儿时心灵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残余。无论如何,不管意识与否,这些品质是神秘的、统治我们最重要行为和个人命运的灵魂。

——荣格《人格的发展》

心理学非常重视一个人5岁之前的经历,这段早期人生经历对人的一辈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如何陪伴孩子度过人生早期最重要的五年,为孩子的健康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5岁之前的人生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婴儿期(1岁以前)

这里的1岁并不是生理年龄的1岁,而是代表孩子可以走路的年龄,通常是1岁左右。也就是把孩子可以独立行走作为这个阶段与此后阶段的分界线。严格意义来说,从受精卵的形成开始,便是一个人的生命之初。因此,这一阶段包括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孩子能够独立行走。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具有胎教意识,认识到对孩子的培养不是从孩子出生开始,而是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很多的胎教观点都是从生理层面告诉父母,怎样对胎儿更有利:告诉你远离辐射、噪声等环境,避免吃什么,以及多吃什么更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在这里,我更多地想说说孕期妈妈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已有研究证明,怀孕期间,妈妈的情绪能够影响到胎儿,特别是负面情绪。因为妈妈情绪变化而产生的内分泌和血液成分的变化会通过脐带传输给胎儿。怀孕本身会导致妈妈活动和人际交往减少,造成生活的改变,同时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孕期妈妈的影响,导致孕期妈妈情绪比较敏感,容易情绪化,而夫妻关系会极大地影响孕期妈妈的情绪。因此,怀孕期间,夫妻关系的质量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孕期妈妈的最重要支持来自孩子爸爸,如果怀孕期间孩子爸爸不能给予孕期妈妈多一些理解、支持和陪伴,孕期妈妈更容易处于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胎儿。胎教一般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身上,不论是饮食、情绪等,都强调作用于妈妈去促进胎儿健康成长,而忽视爸爸的作用。这里,我想特别提出“爸爸胎教观”!

爸爸胎教观

怀孕对爸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要适应妻子因为怀孕而出现的变化!我们经常听到“产前抑郁”“产后抑郁”,孕期妈妈对自己因怀孕而出现的容易情绪化感受比较明显,但爸爸对妈妈因怀孕而出现的变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感受明显!爸爸毕竟不像妈妈,身体里有个小东西时刻提醒自己已经怀孕,也就容易把自己的变化归结为由怀孕引起!爸爸只是在认识上添加了“准爸爸”的称号,日常工作生活、人际交往活动照常!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妻子容易发脾气,猜疑也变多,才感受到妻子变化较大!于是,爸爸也体验到怀孕对家庭的影响了!

怀孕对家庭的影响需要全部的家庭成员进行调整来适应。

孩子爸爸对于胎教的意义在于: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妻子怀孕对整个家庭带来的影响,在孕期给予孩子妈妈更多的陪伴和支持,维系孕期妈妈良好的心情,间接有助于胎儿健康。前面提到过,怀孕会导致孕期妈妈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情感交流和沟通的对象大大减少,将增强妈妈对爸爸的依靠——这期间,孩子爸爸是妈妈的最主要情感交流对象,因而爸爸对妈妈的情绪影响也更为突出。同时,孕期妈妈由于怀孕带来的生活变化和激素作用的生理变化,容易出现情绪波动,需要爸爸对妈妈保持更大的理解和包容。身为准爸爸,还需要认识到一点:怀孕期间,准妈妈会变得敏感、多疑,比如回家晚了,哪怕已经提前告知过要加班或是有应酬之类的事,可能还是会招来准妈妈类似“是不是和哪个美女约会去了”的质问,然后解释仍然无法让准妈妈释怀,无法减轻准妈妈的怀疑,甚至会加重准妈妈的疑心!对于准爸爸来说,辛苦一天回到家,面对的反而是妻子的抱怨和怀疑,也容易变得不耐烦,升级为吵架!对待这种情况,准爸爸需要明白:孕期妈妈的敏感、多疑,并不是妻子对自己的不信任,与怀孕期间女性的不安全感增加有关!而这种不安全感增加,来源于孕期女性普遍存在的遗传天性。

在远古时期,怀孕对女性造成行动的不便,让女性在怀孕期间生存上完全依赖于丈夫。从生物角度来说,“花心”是男人的天性,因为与更多女性发生性关系,繁殖后代,把自身基因传给后代,才更有利于自己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关于这点,我会在书中后文详细介绍)!对于女性来说,怀孕期间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依赖于丈夫,丈夫对自己来说是生存依靠的“唯一”;而丈夫却与更多女性发生性关系,自己对他而言只是“其中之一”!因此,怀孕女性不得不增加对丈夫的关注,对丈夫的言行变得敏感,提防着自己被丈夫抛弃,从而遭遇生存危机!这种行为更有利于女性的生存,从而逐渐成为遗传天性存在于每个女性体内,当女性进入怀孕期便会被激活!对于准爸爸来说,认识到这点就该明白,孕期妈妈的敏感、多疑并不是自己的妻子任性和无理取闹,它存在于每个孕期女性身上!也许有些准爸爸会说,同样是怀孕,有些女人怎么就没有这么多疑?夫妻之间原本的关系质量会影响到准妈妈的不安全感!如果夫妻之间原本感情很好,相互之间非常信任,互相给予对方安全感,会极大降低准妈妈的不安全感;如果夫妻之间原本的信任就不够,怀孕期间这种不信任就可能被放大,在孕期妈妈身上体现!

爸爸如果不能理解、体谅、包容和适应妻子因怀孕而产生的种种变化,会增加夫妻间的矛盾。这对夫妻关系是一种较大考验,良好的夫妻关系才更有利于胎儿成长。怀孕本身就是整个家庭遭遇的一个重大变化。不仅对妈妈,也包括对爸爸。但因为对妈妈的影响更为显著,让我们容易忽视怀孕产生的对爸爸的影响。对爸爸而言,怀孕期间需要对妻子包容,包容,再包容!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爸爸应该想想:孩子是夫妻共同的孩子,妈妈因为怀孕要挺着个大肚子,十个月的行动不便,还要承受分娩的痛苦,作为爸爸只是多包容妈妈就能得到一个孩子,这点付出不是应该的吗?说得通俗些,总不能付出的时候是一个人付出,有了好处却两个人来分吧?既然孩子是两个人的孩子,爸爸虽不能为孕期妈妈分担怀孕的辛苦,但在工作之余,腾出更多时间来陪伴孕期妈妈,多体谅孕期妈妈,让孕期妈妈在怀孕期间有个好心情,以利于胎儿健康成长,作为准爸爸来说,也是应尽的义务!

有人会说,在中国的当下环境,有很多孕期妈妈是在娘家待产,和孩子爸爸有可能是分离的,那我前面所说就不成立了。我想说明的是,我的观点是从怎样有利于胎儿成长考虑。即使夫妻分离,孕期妈妈在心理上对孩子爸爸依赖的增强仍然存在。因为,一旦新的家庭组成,夫妻在心理上的依赖都会从自己成长的家庭收回,转而依靠组建的“自己的家庭”!因此,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是怀孕期间夫妻能够生活在一起,并且孩子爸爸能够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妈妈。这对家庭的经济水平有一定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咨询中经常会询问是否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对婴儿身体发育的好处众所周知,但在心理健康工作中询问母乳喂养,难道母乳喂养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答案是肯定的!母乳喂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母乳的营养价值,还在于母乳喂养时母子身体的连接:孩子通过嘴唇的吸吮感受母亲身体的温度,通过嗅觉感受到母亲的气息,母亲手臂的环抱带来被包裹的安全感,这些身体的满足、舒适同母亲记忆在一起,记录到人的内心深处,对母子亲密关系的建立有着极大的助益作用。而良好的母子关系,会让母亲对孩子今后的教育轻松而有效,同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非常好的良性基础!然而,现实中不少家庭迫于经济压力,在孩子还不适合断奶前,母亲就离开孩子去工作,从教育角度而言,容易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也提醒父母做好经济准备再生育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