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健康36计
2042000000065

第65章 第34计不要有逃避的心理(2)

有时候一路人生真的就像坐一程车。要经受各种未知的颠簸,有人能从容自信地欣赏到窗外的风景,怀着激情享受和驾驭生活;而有人即使是安稳地坐在座位上,却也看不到眼前稍纵即逝的美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去拥抱这个世界,这颗“枯竭干涸、老去的心”已经无法面对艰难。能否拥有自己人生的美景,不在于道路是否平坦,更不在于年龄的高低,而在于你是否“以年轻的心直面人生的挑战”,这是衡量一个人衰老与否的重要标尺。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你的回答就已经预示了成败结局的归属,也看到了你的心理年龄。

当人问及被誉为“常青树”的德国著名球星马特乌斯何以在40岁“高龄”时仍然驰骋绿茵场的秘密时,马特乌斯踌躇自信地回答:“因为我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面对现实挑战人生

从媒体上不断传出自杀新闻,淡水河畔曾发生一起母亲在子女面前跳河的惨剧,隔几天同样在淡水河,又发生一起十九岁男子在父母面前跳河事件。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泰国有一名女子,竟然跑到曼谷号称全球最大的鳄鱼养殖场,在大批游客面前跳潭自杀,当场被一百多只鳄鱼分尸。大家在惊震之余,不免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些人,有这么大的勇气自杀,而不愿意将这股勇气拿来挑战人生!

事实上,人对于未来会感到不安与恐惧,害怕面对死亡,也因此知道珍惜生命,虽说如此,但是为什么还有人敢自杀呢?这和人的潜在意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人对于某些事情感到痛苦时,这个痛苦就会不断传输给潜在意识,而潜在意识就会忠实地依照讯息,在情境来临时去实现。

潜在意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掌控我们的意识?如果我们将人比喻成一艘船,潜在意识就像船长,引领船只驶向心所向往的地方。换言之,潜在意识就是我们意识里的相信,这种相信使潜在意识认同,而使相信变为真实。例如我们心中一直惧怕某件事的发生,心中一直挂念着,果真这件我们极不愿意发生的事,就会发生,所以有人往往在事后,会认为自己早有预感,其实预感就是来自我们长期给予潜在意识的信息。

世界著名的走钢索专家卡尔·华伦达曾经说过:“走钢索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它都只是等待。”他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走钢索的生涯,所以每次表演都非常成功。但是在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的一场重要表演中,竟然意外地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坠下而死。

事后他的太太回想道出了原因,她说,在表演的前三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在这次的表演中可能失败,所以他不时忧虑着,万一失败掉下去怎么办?在表演的当天,他因为不放心还一反常态特别去检查钢索是否牢固,但是却没有因此更为小心,导致了这场悲剧。

人的行为有90%是受潜在意识所控制,而潜在意识是从我们出生开始,经过每日意识沉积所形成。所以它不仅会反映在我们的心理上,更会反映在我们的生理上,因为人的身体是由自律神经所掌控,而自律神经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作用而形成。如果交感神经两者作用互动平衡,自律神经就会正常,我们身体各方面的运作也会因此顺畅。

而我们是无法用意志去控制自律神经的,例如当我们感到生气、焦虑、恐惧时,交感神经是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使心跳及血压跟着起伏,整个身体就会不听使唤,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就连肌肉都会紧绷起来。如果长时间下来我们的心理都是处于低潮,或情绪的紧绷,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警讯,最后也会因为我们不能承受这样的压力,而使我们崩溃,理智(显在意识)完全被潜在意识掌控。

自杀的动机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因为人感到痛苦,所以不断告诉自己,死去总比活着好,潜在意识就产生活着干什么的意念,最后终于带领人走上死亡。所以人应该时时刻刻朝正面思考,而不要让负面的痛苦沉淀,例如我们信仰宗教求神拜佛,无非是祈求痛苦能获得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在告诉潜在意识,我们要远离痛苦,重复的告知,潜在意识确实就会带领我们远离痛苦。

有人为了怕痛苦,而选择规避问题,其实人的成长,就是因为人生中经历过无数挫折与失败,如果我们能体认痛苦的价值,愿意面对现实,有勇气承担痛苦,我们就能活得更坚强、更有价值。

将种种借口都消除掉

有一个推销员,他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出名。他己经卖给过牙医一支牙刷,卖给过面包师一个面包,卖给过瞎子一台电视机。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

于是,这位推销员不远千里来到北方,那里是一片只有驼鹿居住的森林。“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驼鹿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

“这里的空气这样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驼鹿说。

“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

“真遗憾,可我并不需要。”

“您稍候,”推销员说,“您已经需要一个了。”说着他开始在驼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厂。

“你真是发疯了!”他的朋友说。

“不,我只是想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推销员说。

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不久,驼鹿就来到推销员处对他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

“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驼鹿一个。“真是个好东西啊!”推销员兴奋地说。

驼鹿说:“别的驼鹿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

“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可是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驼鹿好奇地问。

“防毒面具。”推销员兴奋而又简洁地回答。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生活中,工作中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努力地开动我们的脑子去想,并且是不是最终将脑海中的想法付诸了实践。是的,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告诉自己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难的,告诉自己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只要掌握了关键的技巧,也一定能行的。在艰难困苦中,只要你拥有这样一种不找任何借口的心态,那么至少你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开了至为关键的一步。

借口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了找借口的习惯,你的工作就会拖沓、没有效率。抛弃找借口的习惯,你就不会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沮丧,甚至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借口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而成功离你越来越近。

人的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是某种行为、思想、态度在脑海深处逐步成型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因其形成不易,所以一旦某种习惯形成了,就具有很强的惯性,很难根除。它总是在潜意识里告诉你,这个事这样做,那个事那样做。在习惯的作用下,哪怕是做出了不好的事,你也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习惯的惯性作用就表现的更为明显。

比如说寻找借口。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种借口为自己的过错和应负的责任开脱,第一次可能你会沉浸在借口为自己带来的暂时的舒适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但是,这种借口所带来的“好处”会让你第二次、第三次为自己去寻找借口,因为在你的思想里,你已经接受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寻找借口的习惯。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消极的心理习惯,它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拖沓而没有效率,会让你变得消极而最终一事无成。

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那些拖延时间的人,就不难从他们的口中之言找到一些共同的词语——“或许”、“希望”、“但愿”——这3个小词构成了拖延时间者的心理支撑系统,并成为他们不愿去做某事的理由。而“但愿”、“希望”无异于童话故事中的梦想,完全是浪费时间。无论你怎样“希望”或“但愿”,对你的现时的生活都无济于事,你只不过是在为自己寻找一种不愿从事生活中某一重要活动的借口而已。例如,我们可以听到他们说:

1.“我希望问题会得到解决。”

2.“但愿情况会稍好一些。”

3.“或许问题不太大。”等等。

而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情况也没有好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具有一定的决心和毅力,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各种意愿。然而,如果你总是将事情推迟到未来这一时间,那你就是在逃避现实,怀疑自己,甚至是在欺骗自己。拖延时间的心理会使你在现时中更加懦弱,并不断依靠幻想,总希望情况会如己所愿——有所好转,但事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