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5节随机应变灵活办事 (2)
国虽是个大国,楚国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齐王又派晏婴出
使南域,以便改善两国关系。
晏婴到达楚国。楚王傲气十足,想借晏婴解气,就传令楚人,尽量羞辱晏婴。
晏婴远远地过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
瞧他进不进。
晏婴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楚国的士兵幸灾乐祸地对晏婴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了比喻,反击道:“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
才走狗洞!”
礼宾官员反被侮辱了一通,顿感尴尬,只好命令士兵把正门敞开。
楚王接见了晏婴,连看都不看晏婴一眼,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
于是,他连眼皮也没抬,夸张地赞颂自己的国家道:“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
实不大,只有几百闾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能盖住偌大的太阳!如果每个
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楚王也想夸奖一下自己的国家,又苦于没有辞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
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接着楚王的话音刺道:“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
高上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消说,就出使出
贵国来了。”
楚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两次交锋充分反映了晏婴的聪明才智。他因势制宜,对于楚王的污辱,大大方方、义正严辞
地给予了有力还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是人的智慧,也是语言的威力。
周恩来是世界公认的卓越的雄辩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能够灵活应对、因势制宜
的语言高手。
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碰到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
不久。周恩来落落大方,不记前仇,伸出手去跟杜勒斯握手,不料杜勒斯心胸狭窄,把手缩
了回去。
谁料周恩来一点也不在乎,笑着说:“在朝鲜,我们志愿军一伸手,你们美国兵就一个劲地
往后退!这个毛病,今天怎么传染给国务卿先生啦!”经周恩来这么一说,杜勒斯难堪极了!
第二天,有个反华的西方记者,走到周恩来面前,伸出手主动与周恩来握手,握了以后故意
大声嚷嚷:“我太糊涂了!我怎么与东方的好战分子握手了!”说罢,便从口袋里取出手帕擦
自己的手。一边擦,一边说:“Too dirty!Too dirty!”(太脏!太脏!)擦了后,又把手帕塞
回自己的口袋里。
周恩来皱皱眉,也摸出一方手帕,把自己的手擦了又擦,擦后,随即把手帕扔进痰盂,说:
“这块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那位西方记者顿感无地自容。
因此,人生在世,在自己受辱失利的窘态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针锋相对,就可以
反败为胜。人世间事情纷纭复杂,变化莫测,让人难以捉摸,而且更有许多人想尽办法耍小
聪明。对于这种人,心胸宽广者会一笑了之,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惩治他一下,让他自食其果
。
办事要看时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依赖一定的条件之外,机会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必须抓住办事的最
佳时机。正如韩愈在《与鄂州柳中丞书》中写的:“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一颗
价值连城的明珠,深埋于沙砾之下,永远不会放射光芒,只有被人掘出,才大放异彩,堪称
瑰宝。办事成功也一样离不开一定的机会。
在单位里,领导者常常因为某种原因,或者是工作突出被提拔了,或者到了法定年龄而离休
、退休了,或者因工作犯了错误被解职了,总之,使原来的职位出现了空缺,这个空缺就为
你创造了一个升迁的机会。如果这个机会来临之时,你却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幸运就会离你
而去。
有些人总认为自己的提升是因为有某些才能。这种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谁都知道
,一个人被提升时,首先要有空的职位。没有空出的位置,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
会被提拔到一个“悬空”的位置上。当然,我们不否认才能在提拔中的作用,只是说,才能
与机会相比,毕竟是第二位的。君不见,一些才智很高的人,因为没有职位的空出而怀
才不遇;可是,有些才智一般的人,却因为抓住机遇顺利地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级配备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为了体现年轻化的原则和要求,规定
这一类班子的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岁。由于几个必进领导班子者的年龄较大,在确定最后
一个人选时,备选者的年龄就必须在35岁以下。于是,有关部门不得不放弃35岁以上的优秀
干部的人选,而把眼光集中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来。通过挑选,总算把一个年轻的副乡
长选了上来。这个人刚当了一年副乡长,虽然素质不错,但还没来得及创造什么突出的业绩
,就走上了地区的领导岗位,这可能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时机对于办事效果就是这样,时机不出现,有时任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办不成功;一旦
时机出现了,你不想办,却反而歪打正着,当然,这属于一种非普遍的机会。
通常,大多数办事机遇,都是办事主体努力创造的结果,如下级主动承担某项重要工
作而获得了广为人知的成绩和显露出惊人的才华,从而引起领导的重视、赏识而晋升成功。
不过求人办事和与人办事,关键的还要靠自己主观努力来把握住时机。
另外,办事还不能墨守陈规。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代,有施氏与孟氏两家邻居。施氏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学文,一个儿子学武。学
文的儿子去游说鲁国的国君,阐明了以仁道治国的道理,鲁国国君重用了他。那个学武的儿
子去了楚国,那时楚国正与外邦作战,见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就提升他为军官。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学文,一个学武。孟氏看见施氏的两个
儿子都成材,就向施氏讨教。施氏向他说明了两个儿子的经历。
孟氏也学着施家的做法,让他们去寻找自己的荣华之路。于是,学文的儿子去了秦国,但秦
王当时
正准备吞并各诸侯,对文道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认为这是阻碍他的大业,就将这个学文的
儿子砍掉了一只脚,逐出秦国。学武的儿子到了赵国,赵国因为连年征战,民匮国乏,已经
厌烦了战争,这个儿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赵王的厌烦,于是砍掉了他的一只胳膊,也将他逐
出了赵国。
一样的经历,却形成了两种结果。
大凡能把握时机者就能昌盛,而断送时机者就会灭亡。孟氏的儿子们跟施氏的儿子们学问一
样,但建立的功业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他们错过了时机,而非他们在方法上有何错误。况且
天下的道理并非永远是对的,天下的事情也并非永远是错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许就会被抛
;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还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无绝对的客观标准。一个人必
须能够见机行事,懂得权衡变化。因为处世并无固定法则,这些都取决于智慧。假如智慧不
足,即使拥有孔丘那么渊博的学问,拥有姜尚那么精湛的战术,哪有不遭遇挫败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因时过境迁,重走老路,而导致自己生活不幸的情况发生。
曾经有这么一位妇女,20世纪50年代在大学读书时和一位男同学热恋了,但是后来这位男同
学被划为右派,遣送到边疆劳动改造,他们的恋爱关系不得不中断了。二十多年后他们又见
面了,这位妇女早已有了丈夫和孩子,家庭生活是愉快而和睦的。但是当她看到这位昔日恋
人至今还是孑然一身时,她被同情、追悔的心情支配着,和丈夫离了婚,与这位已经平反
了的昔日恋人结了婚。但是,这种结合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幸福,她反而更加痛苦了。一
方面,她背上了对不起原来的丈夫和孩子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比她过去对昔日恋
人的思念和负疚之情还要重许多倍;另一方面,她在重新结婚以后,发现这位昔日恋人的性
格、气质等许多方面和青年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已经合不来了,所以她每天
都生活在痛苦之中。
这种情况,反映了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逝去的爱情多少有点眷恋之情固然无可厚非,但是
不珍惜现在的夫妻之爱、家庭之情就太不应该了。况且,对于“第三者”来说,如果是真正
爱自己过去的恋人,也要珍视对方现在的家庭、长远的幸福,绝不能在旧情难忘的驱使下不
顾一切地旧欢重拾。《傅雷家书》中说过:“过去的罗曼史,让它成为我们一个美好的回忆
,作为一个终身怀念的梦,我认为是最明智的办法。”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失去的毕竟失去
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才是现实的态度,正确的态度。
求人办事和办任何事都是这样,都要从变化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依然按照过去的眼光、想法
、办法来处理,必然是走投无路。〖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