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6节因人而异择人而处
尽量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一个人不可能和所有的人都成为亲密朋友,但是,如果学会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那
么就能和更多的人相处得好,工作起来就能相互协调。
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时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有许
多方面与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
看不惯,更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
为此,要学会求同存异。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往往也不同。我们要学会在不
同之中,发现共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平和的人,你给张三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
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刚直倔强的同志,他给张三提意见,可能单刀
直入,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割肉。这时候
,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同志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
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但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人提意见时的方式
不同以外,还看到他和你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朋友,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
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
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我们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就将变得得心应手。
与人相处,要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
双方很快就会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
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存在缺点,我
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谁要寻找没有缺点的朋友,那他就会没有朋友。在和自己性格不同的
人身上,我们更要注意多发现其长处和优点。比如,急性子的人,要看到慢性子的人考虑问
题时的周全,特别是干某种需要耐心的工作时,他应当受到触动;慢性子的人,要看到急
性子的人干事麻利、不拖拉。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融洽相互间的关系,还可以使大家在交往
之中有所收获。
跟性格不同的人相处,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应该提倡宽容。当然,我们说的
容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宽容。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兴趣和爱好,对别人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
,要能容得下。这样方可顺利地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跟不同
性格的人打交道,也要区别对待。这不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
不是
那种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们说的待人有别,是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要
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在处世过程中,我们肯定会碰到一些性格怪异、孤僻的人,对这些人,我们即使施展了浑身
的解数,也无法跟他们接近,或者性格怎么也合不来,或者是猜不透他们的脾气,不知什么
时候就冒犯了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软磨硬泡,还不如敬而远之。
如果客观上与这种人交往与否并不怎么重要,或者无论怎样与对方交往也对你的事业和人际
拓展没有任何好处,那么就干脆和对方断交算了。因为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跟所有的人都
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所有的事都能干好的话,那除非是天才人物。虽然无论和谁交往都应
该真诚对待,但如果交往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的话,还是不交的好,还不如把精力转移到
其他人的交往中,因为十减一还有九,百减一有九十九,少了一个并不会破坏你的整个人际
关系网。
尽管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值得交往的,但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其是
否属于不可与你交往的范围,这就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那些无论什么时候都笑眯眯的、
既不恼怒也不发火、只是缄默不语、让别人单方说话的人很难交往,因为这种人深不可测
,即使你费劲地跟他结交,也是干着急。对这种人你可以敬而远之,或只表敬意而不主动接
近。不过,你没有必要对其恼怒进而怀有敌意,因为被对方觉察到的话他也会对你产生敌视
态度,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就是这个道理。
在与同事的相处中,碰到一个自己十分讨厌但又不得不与其打交道的人,这真是件不幸的事
。这时候可以采取敬而不近的策略,表面上对其十分尊敬,但没有必要对其大献殷勤,随便
敷衍过去就行了。不过,还是要忍耐,等待有利时机,扮演好“喜在脸,厌在心”的角色,
不能被其觉察出来。这时你可能会说:“这样生活多累啊!”确实,活着不易,要活得好更
是难上加难。如果只是任由自己性子去干而不“委屈一下”自己的话,那么,在你与他人的
相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大量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不可与之相处的五种人
在处世过程中,要选择一帮真心与自己相交的朋友很难。世间百态,无人不有。与人交往,
我们必须具备明辨好人与坏人的能力。就一般情况而言,以下五种人必须是尽量剔除在自己
的交往范围之内的:
吹嘘有靠山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到处吹嘘、宣扬自己有靠山的人。这些人总是在别人不问及
这种事时,自动把这个“秘密”得意洋洋地说出来。
通常,他们喜欢向别人吹嘘如何如何。就实际情况而言,他们往往喜欢对别人吹嘘这些内容
:
“某部门可畅通无阻。因为,在某部门很镇得住的一位有力人士,是我的近亲。所以,要打
通关节,简直易如反掌。”
“在某医科大学,我有交情匪浅的几位大教授,如果你的孩子想进那所大学,我可替你拉线
……”
对这种人,你绝对要小心。因为,当你真的想通过他与有力人士搭上线,请他促成某一件事
时,他一定开口说下面的话:
“介绍某某跟你认识,当然可以,但你打算出多少钱作见面礼?”
“从后门进医科大学,可得花一大笔钱噢。”
如果你详加调查,就会发现如下的事实:
他说的交情匪浅的前辈,根本就不屑与他为伍。
他说的有力人士,原来是虚构的人物。
他说的大教授,人家根本就不认识他。
与这种人相处,你可能会被搞得身败名裂。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那么,这种人只能使你烦
心大长。
轻言许诺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别人越向他请求什么,或是托他办什么事,他就越振作。他们答应别人的要
求时,总是毫不犹豫、轻松愉快,但事后却几乎都是食言或不了了之。
古代圣贤说过“过犹不及”,又说过“中庸乃至德”。由此可知,很会巴结、奉承,过度慷
慨、亲切、多礼的人,由于言行违反中庸之道,如果轻信他们,你就极有可能掉入陷阱。
一开始就没有替人办事、帮人做事的真心,却事无巨细之分,一律轻诺的人,都应列入危险
人物之列。对这种人千万不能轻信,否则,你将遭受意想不到的大损失。
有时,不但你自己惹了一身麻烦,还会连累别人受害,甚至别人对你的信任也因而丧失殆尽
。
因人而善变的人
生活之中,为了与客户应酬,花公司的交际费时,有种人如上司不在场,总是把最贵的威士
忌当做茶那样猛喝;如上司在场,就故装客气地说:“我喝啤酒就好了。”
从“大肆挥霍”而变为“省吃俭喝”,前后判若两人。其目的当然是要让上司知道:“我平
时可是自知分寸,不乱花交际费的人。”
还有的人在部属面前,总是摆出科长的臭架子,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在上司面前就摇身一
变像伺候国王那样,毕恭毕敬,像一条狗一样。
这类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态度、主张的“善变型”人物,也该列为不值得信赖的危险人物。
当他对你诚恳地说:“这件事情的真相,其实是这样的……”或是说:“这个秘密我只能对
你说……”你也千万不要惑于他诚恳的口气而轻信。因为他在别人面前,八成也会说这种话
。换句话说,他是个“一口两舌”的撒谎者。
与这种人相处,你可能随时都有被出卖的危险,因为这种人具备较强的“善变”本领,而且
天天琢磨此技,其编造口实、假装正经的技巧,已越来越高明。
虽然在目前,他好像不会让你受害,但你若太大意,有朝一日,定会掉在他的巧妙圈套或陷
阱里,使你元气大伤。
搬弄是非的人
很多人认为,什么话都说、什么隐私都告诉自己的人,才是自己的朋友。事实上,这是错误
的。因为他们很可能是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谈话材料,从你的反应中再编造故事。所以,聪
的人不会与这种人推心置腹。而令他远离你的办法,是对任何有关你的传闻反应冷淡,无需
作答。
如对方总是不厌其烦地把不利于你的是非辗转相告,以致对你的情绪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你应拒绝和他见面或不接他来的电话,此类人不宜过多交往。
毕恭毕敬,表面柔弱的人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同情,很可能能救弱者于危难之间。因为弱者之柔往往是弱者寻
找保护的一个护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则正者更正,为人所敬佩。因为正者之柔,往往是
为人宽怀,不露锋芒,忍人所不能忍。
但是如果柔被奸恶的人利用,就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们往往欺下罔上,无恶不作;在强
者面前奴颜婢膝,阿谀奉承;在弱者面前却盛气凌人,横行霸道。他们以柔来掩盖真实的丑
恶嘴脸,让人看不到他的阴险毒辣,然后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这才是最可怕的。
古代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时感到没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儿
子王应在一旁劝说他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
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
州王彬是在强手如林时打出一块天地的,他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的见识所能做到
的。现在看到我们衰亡下去,他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荆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么
破格开恩收留我们呢?”王含不听,于是径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沉没于江中
。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但没有等到,后来听
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深地感到遗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会依附于强者;能抑制强者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作为背叛王敦父
辈的王应,本来算不上是个好侄儿,但他的一番话说明他是深谙世情的。在这一点上,他要
比“老妇人”强得多(王敦每每称呼他兄长王含为“老妇人”)。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般而言,这样的人与人交际应对,大都低声
气,并且,始终运用赞美的语气。因此,初识之际,对方往往感觉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
久,就会察觉这种人随时阿谀的态度,而致厌恶。
据观察了解,这种类型的人在幼年期,多数受到双亲严厉且不当的管教,而致心理扭曲。他
们总是
怀有不安与罪恶感,心中有所欲求时,就受到内在自我的苛责。久而久之,这些积压的情绪
经过自律转化,就现形于表面。这样的表象,是他们所自知的,却是难以修正的,因为借着
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们才能平衡内在的不安与罪恶感,并且压抑愈深,态度愈甚。也就是说
,他们外表的恭敬,并非内在的反映。
这种人常常过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语,但恰是敌意、轻视、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为常识告诉
们,双方关系好时是用不着过多恭敬语的。比如“贵府的千金真可爱!你丈夫又那么健康,
在令人羡慕……”类似口头的礼貌,并不表示对你的尊重,而是表示一种戒心、敌意或不信
任。
公允地说,毕恭毕敬的柔弱者,大多并非是什么恶人邪徒。之所以强调对他们的防范,是因
为在他们柔弱的表象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之时,混迹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袭得手。
由此可见,当我们与外表柔弱之人打交道时,应该力戒松懈,小心测试他内心的意图,而绝
不能掉以轻心,以为此类人就可以不负重托,不行奸邪。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
心不可无,对外表毕恭毕敬的人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