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爱玲·她从海上来
206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前言

与张爱玲似乎有些渊源。小学三年级时,参加全市口头作文比赛,是课间时,被年级主任拉着去的教育局。糊里糊涂地坐车,糊里糊涂地到教育局,才糊里糊涂地知道自己为什么来。接着,仍然是茫然不知地抽签,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谈你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那天就是比赛。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当我看着手中的题目时,脑海中白光闪现,足足停顿了五秒钟。那个年代,电影业惨淡经营,像我们这般小同学,所看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学校组织看的爱国题材影片。逢年过节时在操场排队,然后喜庆得跟发压岁钱似的一排排地走到电影院。虽然,有些影片其实并不是特别适合那个年龄的孩子看。但就为了这看电影一路上的唧唧喳喳,就为了看看自己神秘的左右座会坐着谁,以己度人,我想每个小孩子都是开心的。但是,开心归开心,电影讲什么内容多半却不感兴趣。

因而,我才会一看到自己抽到的题目,瞬间的傻眼。那个时候,我真的是聪明,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自己应该讲诸如《烛光里的妈妈》、《焦裕禄》这类影片。无奈,我挖空心思回忆这些“红色影片”,都只是依稀的片段。脑海中,全是跟着爸爸妈妈蹭电影家协会内部放映的影片。

结果,那天,我开口讲了几天前与爸爸一同观看的美国电影《斯巴达克斯》。除了自己观看到的画面,还把爸爸在放映时灌输给我的一些思想全部一口气倒出来。回到学校,班主任一听我讲的是这部电影,惋惜中还带着点抱怨说:“你怎么选这部电影呢?”

反正自己是稀里糊涂的去,根本没抱什么目的。只求面对评委时,不要哑口无言。好在,稀里糊涂有时候是我的缺点,有时候却又能化险为夷。我常把心一横:管它的,好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那天也是,就那么十分钟的准备时间,紧张都得花掉五分钟,再拿三分钟排解紧张,最后只剩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台上黑压压地坐着十几个评委,我手指头紧张得都撑不开了,却是两眼一闭地想:管它的,只要说得出话来就行。

过了几周,评比结果下来,真是万万没想到,我居然得了三等奖。连爸爸听了我选择《斯巴达克斯》,心里赞赏之余,还是有些替我遗憾。大家都觉得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谈一部好多大人都没有看过的影片,实在是不讨巧。不要忘了,那可是物资匮乏的八十年代末。就连思想,也相对闭塞。

再看看,所发的奖品:十本一套的中外名著缩写本。我现在仍然记得有前苏联的《白比姆黑耳朵》,印象中万分深刻的还有《金锁记》。那可是连1990年都没有进入的年代,居然有人选择《金锁记》出版,并被组委会选择作为发给小学生的奖品。就是爸爸,拿到我的奖品,脸上表情都微微一震,觉得主办方不仅眼光独到,还有些大胆。或许他心里说: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才会选择《金锁记》作为奖品,也才能理解一个小孩子口中的《斯巴达克斯》。

今天,回想起这件事,真的觉得要好好的感谢一下那个出版社,还得感谢挑选奖品的老师。

那就是我第一次知道张爱玲的名字。

第一次读《金锁记》,完全是与自己所读过的文本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石破天惊、惊为天人这样的词语,我觉得就是拿来形容这样的事情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张爱玲。可惜,当时能找到的张爱玲的文本,就只有这么一部。

一直到初中,我才陆续在云岩路上的几个别致的小书店,找到张爱玲的其他作品。那时,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思想的活跃也带来出版界的春天,当时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三步五步就能看到一个书店。而报刊亭周围永远都围着一大圈品读新书的人。

对张爱玲的狂热,一直体现在我各个成长时期。大学毕业时的学士论文,选了张爱玲。工作后,即便手上有N多事务做不完,即便晚上不睡觉,也毅然决然地要写关于张爱玲的这本传记。

就连旅行,也是对香港、上海更喜爱。

因为她,喜欢各种鲜亮的颜色,喜欢各种铿锵有力的字眼,觉得汉字都带着色彩,钢琴的键盘就是黑白小精灵在跳舞。甚至少女时期的矫情,都在模仿张爱玲书中的人物。

后来跑到重庆读书,坐着公共汽车从山路一路下来,重庆人都是烈性子,每每到悬崖尽头车身才猛地一拐,让我心脏骤停的霎间,又见柳暗花明。而路上枝头高悬的艳丽的大红泡桐花,在我失意落泪时,给我带来的全是勇气和力量。在朝天门,我立在那里看两江交汇,听轮船繁忙的汽笛声,心潮澎湃。回学校时,又是一个急性子的司机把我从座位的左边甩到右边。还有重庆两岸的灯火,步行街的闹市,嘈杂的人群。我能从重庆的这些忙碌、喧腾中,感受到我需要的暖意。拥挤在这样的城市,我不会觉得寂寞。

后来,在重庆呆久了,人也长大一点。慢慢的,我能领略周末的清晨,从菜市场捧回一把马蹄莲的那种清爽。也能和好朋友一起坐在路边,吃一块钱一份的炸土豆,尽情地消磨时光。为了写论文,比当地人还熟稔地穿梭于各个市内图书馆。

在重庆的这段求学时光,案头陪伴我的仍然是张爱玲的图书。虽然已经熟悉得不用再看。但是我总是不停地从图书馆里续借。看着它们,就觉得心安。或许,仅仅因为她,与我熟悉的、温暖的、在父母身边生活的那些美好的日子,有着一丝丝的联系。

直到我北上到京城,工作之余写下这本书。我发现,张爱玲在我心中已经没有那份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高在上斜睨世间百相的姿态,相反,我喜爱她,更多的是因为她文字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好奇和探究。只有对生活充满喜爱的人,才会充分、敏锐地去捕捉生活的不同状态,而落笔下来,美的东西让读者体会到与自己先前感受不同的美感;不美的,也让读者能从中发现悲悯,感受到美的力量。

这是怎样了不起的一个作家的状态?

所以,直到今天,我仍然满心欢喜地读张爱玲的作品。感受她作品中,那些有力的字眼,那些婉妙的颜色。体验她笔下,传奇的香港和“东方的巴黎”。与范柳原谈恋爱,为葛薇龙扼腕叹息。感受主人公百转千回的感情以及不彻底的性格悲剧。

同时张爱玲的作品还是一部女性时尚指南。《色戒》里面主人公每一亮相都是让人暗暗喝彩的各类旗袍,就连《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妙曼的旗袍身影,那些美轮美奂的旗袍图案,还原的也是一个梦幻般的张爱玲式的旧上海。找不到好看的颜色那就看张爱玲的作品,字里行间跳出来的“珠灰”、“桃红”、“湖青”完全就是一幅幅色彩美艳的图画;要想寻最新的旗袍款式也可以翻看张爱玲的作品。不是说时尚就是五十年一个轮回?张爱玲小姐的文字恰好每次都在时尚的前沿。如果你还想领略老上海大户人家的陈列装饰,也请看张爱玲的作品。从中你能发现好多古玩市场上都不见踪影的精巧器皿,你能发现就连屏风都那么别致独特。不说别的,看看作品中那些女孩子的妆容,口红的颜色、指甲的颜色,不都是现在最流行的么?

买一把桃花赛璐璐梳,脚上蹬着一双带着桃花艳香味的锦缎花样绣鞋,涂上丹霞的唇膏,看霞飞路上美丽的橱窗,坐在犹太人的茶店里品着热带丛林一般的绿茶,一会儿还要去买香肠卷和小蛋糕,路上顺带在虹口捎回两段或素雅或艳丽的和风织布。这就是张爱玲生活的一个侧面,也是光色旧上海的一个棱角。

或许张爱玲的作品赋予我们的除了让人难以忘怀的旧上海,还有那让人沉醉的男女情爱。我从小一开始读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当做言情小说来读的,看到全是书里面男女的爱情。就连《金锁记》,也在为曹七巧最后一次错失三少爷而遗憾。虽然,张爱玲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是更深刻更复杂的社会性、人性,但我想,张爱玲本身或许也很高兴有人把她的作品当成言情来读,成为街头小报和鸳鸯蝴蝶派,这样的理解,应该比意识形态的刻意拔高更让她欣喜和自鸣。

种种对张爱玲的解读,使得我一如既往地像十几年前那样热爱她。当然,随着时日的更新,再读张爱玲的文章,每每都能从中发现新意。或许张爱玲的文字,就有这样的魔力,能伴随着我们千载的年月。

艾嘉

2011-10-7